书吧达 > 我,刘辩,三兴汉室 > 第389章 天下猛士(4k)

第389章 天下猛士(4k)


冬日,寒风凛冽。

    但即便已经来到了十二月,雒阳城的繁华依旧没有什么改变。

    近郊的一些百姓因吏治清明生活逐渐富裕,到了这个农闲的时节,全家都能穿着御寒的冬衣出来看热闹。

    而最近雒阳最大的热闹正在西园外。

    张郃此刻正在西园外。

    当然,他并非是热闹本身,而是作为秩序的维持者。

    出身冀州河间国的他早在黄巾之乱时就已经应募从军了,后来一直在冀州的州郡兵中担任将官。在去年,他就已经成为了州中军司马。

    等到天子明发诏书,再次下令各州郡举荐猛士,他遂得到了冀州刺史应劭所举,入得西园军,为别部司马。

    “子义,你觉得今天在场这些人中有多少能够得入西园军呢?”张郃问道。

    在他旁边的太史慈听闻,盯着远处的两个壮汉说道:“司马且看那最前列的两人,针锋相对,不似常人,司马不妨先观望之。”

    太史慈原为青州州吏,曾经在平定青州黄巾贼时跟随平叛的刘备立下功勋,此次受青州刺史陈纪推荐入了西园军,因为资历稍差了些,被任命为张郃的的副手,军假司马。

    张郃顺着太史慈的视线的方向望去,立刻便明白了太史慈所指的是哪两人。

    只因排队的队伍虽不止两列,但其他队列的头排却皆都空缺了。

    显然这其中有些故事。

    而这故事便是百姓们爱看的热闹中的一部分了。

    还有百姓对着新来的人炫耀着之前的见闻,仿佛他是当事人一般。

    ……

    张郃与太史慈对这些心知肚明,却都默契地当作什么都不知道,只想着若是两人足够勇猛,正好趁着近水楼台的机会先把他们揽入自己麾下。

    两人带着身后的士卒们来到一众应征的各郡国猛士前,宣布起了考核规则——“先录入籍贯姓名,自此刻起,先来后到,不可插队,不可聒噪……”

    这些规则不是秘密,来此的应征的人大都提前打探过。

    宣布完一应规则,张郃马上宣布开始考核,随后他与太史慈一同来到负责记录的文吏身边,看着排在最前头的那两人报出籍贯姓名。

    “陈留典韦!”

    “沛国谯县许褚!”

    两人言语后皆拿出了代表各自身份的传,上面记录了乡里和他们相貌特征,文吏在核查之后,将他们记录在册。

    “会骑马否?”文吏问道。

    “善骑!”

    “能骑!”

    先后说话的许褚和典韦听到对方的答案,互相怒视一眼,又都别过头去。

    倒是张郃与太史慈对视一眼,都觉得很有意思。

    随后立刻有士卒领着他们俩前去参加考核。

    士卒介绍说:“考核的内容和得分在雒阳皆不是秘密,表现越好,得分越高。你们若是打听过了,我就不多赘述,直接带你们去了。”

    许褚与典韦皆表示了然,在被士卒指挥着以“活动筋骨”为名跑上一圈后,士卒很快就带着他们前往了第一个项目——举旗。

    考核的地点非但没有避着百姓,反而能让围观的百姓看的更清楚,而早早出发占据了最佳位置的百姓们见到考核终于开始,乃有人欢呼起来。

    举旗所用旗帜大小不同,最小的只有寻常的将旗,而最大的旗杆则有人大腿粗细,比起将旗高出许多,乃是最大的门旗。

    这一项首先考验的便是臂力和气力。

    领路的士卒强调道——“记住,将旗举至另一侧方才合格,中途不可倾倒。切记量力而行,举旗只是其中一项,莫要为了贪多而无力应对后面的考核。”

    “多谢提醒!”典韦拜谢完,舒展着手臂,径直去寻了场中最大的那杆门旗。

    这一幕又惹来百姓们的惊呼。

    有老人感慨:“西园应征这么多天,老叟也看了这么多天,能举起这杆门旗的人,不足十指之数,莫非今日又要出一个了吗?”

    也有新来的人质疑道:“以前也有像他这样不自量力,想要借此出风头,结果却折了腰,我看啊,他也讨不了好!”

    因为双方离得还算近,一些声音不可避免地传入了典韦耳中,但典韦却不以为意,猿臂轻舒,环抱住了粗长的门旗。稍稍试了试分量后,典韦深吸一口,猛一用力,门旗骤然而起。

    围观的百姓瞬间安静了下来。

    但见典韦面不改色,举着门旗走到另一侧,如闲庭漫步一般,整個过程中门旗在众人的视线中竟无半点倾斜。

    短暂的安静之后,喝彩声响彻云霄。

    那老人继续感慨:“近日来虽也有能举动这杆门旗的,但能走得这般稳,唯他一个!不知是哪里人士,这般勇猛。”

    这次,倒没人来抬杠了。

    另一边,典韦听到观众席传来的声音,挑衅似地看向了许褚,却见后者不慌不慌地来到他旁边,同样将手搭在了最大的门旗之上。

    这种火药味十足的场面让在场的百姓直呼不虚此行,而许褚倒也干脆,一如典韦之前模样,又将门旗送回了原位。

    老人瞪大了眼睛,惊呼道:“不曾想今日老叟竟能在一刻之内见到两位力士!当真猛士啊!”

    不止是百姓,领路的士卒也有些愣住了,反应过来的他忽然留意到军中的别部司马张郃正在朝他使眼色,急忙转脸同典韦许褚二人说话,装作什么都没看见。

    而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正有一位士卒火速回了西园军驻地。

    随后,刀枪兵器、射箭、骑射、骑马砍桩、负重长跑……

    典韦与许褚两人皆不服输,都想要压服对方。

    典韦在骑术上不如许褚,但在步战上尤胜一筹。

    待到两人考核结束,张郃与太史慈已经在等着他们了。

    张郃笑意盈盈地道:“二位壮士勇力非凡,只可惜此前未遇伯乐,否则以两位之能,军候、司马亦不在话下!不过现下也不迟,我军中正缺两位屯长,为百夫长,两位可有意向?”

    虽说从征西园军的猛士应是一同分配的,但如典韦和许褚这等潜力,和张郃太史慈这等级别,若是两厢情愿,没人会在这方面太过较真。

    但张郃话音未落,还未等到两人回复,便听身后传来一声高呼——“儁乂莫急,且等我过来!”

    张郃一听这声音,便在心中暗道一声——“坏了”。

    小声对典韦和许褚交待一句“我部正缺贤才,二位细细思量”后,明面上他赶紧与太史慈一同回头行礼道:“见过刘校尉!”

    来人正是刘备,如今在西园军为中军校尉,仅次于蹇硕。

    刘备上前回礼后马上站到了典韦和许褚面前,直呼道:“好壮士!”

    说着,他也不顾是初次见面,热情地说道:“我中军校尉部过去数年功勋卓著,如今正缺两位这样的猛士啊!”

    随后刘备又对着张郃和太史慈说道:“儁乂、子义,你们应该也听说了,数月前陛下诏令从军中擢选了一批有功将士回乡为官,就以我部去者最多,将官多有缺漏,如今正缺猛士充任啊!”

    太史慈也暗道一声坏,没想到刘备竟然不顾昔日在青州并肩作战的情谊,当着他的面这么抢人。

    既然如此,那就别怪他不给面子了——“玄德兄想必也知道我与儁乂所部新建,如今还有些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隐患,军中将官亦不知有无滥竽充数者,将来是必要能者上、庸者下的……如此,我部更需要有真材实料的猛士啊!”

    “不然,子义所言差矣!”刘备反驳道,“军中都是袍泽,岂能总想着取而代之?携手共进才是正道!”

    太史慈一听,就知道自己心急之下被刘备抓了话语中的疏漏,只怕今日是争不过刘备了。

    这边刘备正要再同典韦许褚说话,忽听身后传来了声音——“玄德公,且慢!”

    听到这句喊声,刘备忽然觉得这场景似曾相识。

    他转头看去,乃是他认识的人:“文远,你今日怎么在此处?”

    刘备疑惑了一瞬,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忙问道:“莫非……”

    “正是!”

    张辽到底年轻些,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笑意继续说道:“是以这两位猛士玄德公便莫要再同张司马和太史司马争抢了。”

    “那是自然!”刘备登时如哑巴吃黄连——的确不用再抢了,因为已经被天子明晃晃地抢走了。

    他甚至还要主动把人送过去——“两位,稍后便跟着这位张司马走吧,将来前程还要胜过在西园军中!”

    张郃与太史慈来雒阳没多久,并不了解其中内幕,但见刘备都这么说了,也知现在不是多问的时候。

    倒是作为当事人的典韦和许褚一头雾水,两人都不是什么冷静的性子,一唱一和地质问起来——

    许褚说道:“我是来西园军的,就算要去别处也得有个说法吧!”

    典韦道:“我虽看他不爽利,但他这话倒也说的没错,若不说清楚,我哪也不去!”

    态度十分硬气。

    张辽也不生气,只问道:“带你们去当郎官,可愿意?”

    这年头,便是乡野村夫也知道郎官的含金量,原本硬气的两人立刻转变了态度。

    “当真?”

    “倒也并无不可。”

    两人都明白,眼下可嘴硬不得。

    而郎官两个字一出,张郃与太史慈立刻明白刘备为什么争都不争了。

    等到张辽带着典韦和许褚离开,太史慈立刻说道:“玄德兄,都是陛下的臣子,有什么好争的?”

    刘备马上回应道:“只可惜我没空前来监督考核,不然一定提前多定下些猛士。”

    两人互瞪着对方,忽然哈哈大笑起来。

    刘备说道:“子义,咱们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可不能吃独食啊!”

    太史慈应道:“玄德兄放心,日后我等齐心协力,不让肥水漏进他人之田。”

    “一言为定!”

    得了太史慈提醒的张郃立马接口道:“一言为定!”

    ……

    另一边,顺手将典韦和许褚安排为羽林郎的刘辩来到西园不过是心血来潮。

    除此之外,也是为了避一避人。

    田丰外任二千石去了,却又来了另一个喜欢直言劝谏的徐璆。

    自从刘辩数月前明发诏书于邸报之上,广招天下猛士入西园以来,由近而远,天下响应。

    待到现在,虽时节不佳,却正好是各地豪杰猛士闻讯而来络绎不绝的时间点。

    来自天下郡国的英雄豪杰齐聚每日都会聚集在西园之外,难免会出现一些说不清对错的冲突。而这种时候,对于这些武人来说,打一架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而敢于远离家乡奔赴雒阳从军之人,谁还没点凭仗了?甚至于有些人乐得借此机会展示自己,以便得到贵人青眼,获得一份好前途。

    城内有铁面无私的执金吾徐璆在,生不出什么乱子,就是苦了雒阳令和雒阳四部尉,需时时加强城外的巡视。

    也因此,今岁雒阳牢狱里的犯人数量创了历史新高。

    而西园外百姓围观猛士应征的现状也出自刘辩的放任,在他看来,这样不仅能增加百姓对朝廷对军队的信心,还能突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

    正好是农闲时节,何乐而不为呢!

    可在徐璆这样老一辈的士人眼中,此种做法未免儿戏了些。

    而且原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雒阳,因为这些从各地郡国自发前来应征的猛士而产生的多余的治安问题,也是实打实的的现状。

    刘辩不愿为此惩戒徐璆,惹不起,只能先躲为净。

    被刘辩派去安排好“抢”来的张辽归来时,刘辩也看了好些猛士的考核,几无意外地没能再出现足以媲美典韦和许褚的人,刘辩也不意外,这两人能凑到一起就已经算是巧合了。

    偶尔出来走一走,刘辩的心情着实不错。

    “派人回宫问一问,太后、皇后她们可要在今日游一游西园?”

    “郑师今日去太学讲学了吗?去了?那接下来就去太学吧。”

    想到太学,刘辩就想到了诸葛亮。

    然而,不等他抵达太学再为诸葛亮和万年安排一次见面,他便收到了来自京兆尹的急报——又地震了。

    (本章完)


  (https://www.shubada.com/31533/11110965.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