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我,刘辩,三兴汉室 > 第390章 以退为进

第390章 以退为进


再一次听闻地震的消息,刘辩甚至已经懒得去想思考会对天下物议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了。

    曹嵩大约在财货一道上的确有天赋,在他的主持下,均输官们连同麋竺和甄俨发展起来的商肆在十月份的长安救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今刘辩仍第一时间想到了他,然后才想起曹嵩前阵子上了奏书,请求去长安勘察救灾实情。这样,刘辩反而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了。

    他只叹息一声,吩咐道:“让尚书台那边安排一下,仿照十月的旧制应对……返程吧。”

    知道了地震的事,于情于理,他都不适合再在外面游玩闲逛了。

    但他也的确做不了更多了,只能选择相信臣民。

    至少十月那次地震的后续赈灾证明了,以陶谦为首的京兆官吏还是值得信任的。

    ……

    “什么,陶恭祖放任下属贪墨救灾物资?”刘辩看着眼前的司隶校尉张温,皱起了眉头,“可有实证?”

    他几年前就从先帝处得知张温与陶谦之间曾有龃龉。

    可他更知道,张温本就是老好人的性格,即便陶谦如此轻视他,却还是能举荐陶谦。

    所以,刘辩话虽这么问,却也深知若非有真凭实据,张温不会来到他面前参陶谦。

    果然,张温立刻应道:“回陛下,臣有实证!”

    “臣得京兆监察从事韩斌所举,告京兆有吏曹宏等人借着赈灾的便利贪墨钱粮物资,后臣立刻遣部京兆从事魏杰往京兆详查,一应人证物证皆列举在册!”

    刘辩看着张温提供的证据,问道:“如此看来,陶恭祖只是御下不严之罪了。”

    张温答道:“非只如此,陛下明鉴,此间贪腐之人,皆是陶恭祖近年来信重的郡吏。据臣查得,自被拜为京兆尹后,陶恭祖自以为功高,遂生懈怠之心,忠直见疏,亲用谗慝,由是信用非所,京兆已有刑政不理之迹象!”

    刘辩倒不怎么怀疑张温话中的真实性,其中是非,他一查便知。而且就算事实如张温所说,这个时候将事情爆出来,陶谦也只担一个识人不明的罪名罢了。

    只是让他有些疑惑的是张温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冒头去参陶谦。

    这不太符合张温的性格啊!

    想到这,刘辩问道:“卿以为,该如何处置?”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自当由陛下做主!”张温拜道。

    刘辩继续追问道:“卿是司隶校尉,何以教朕?”

    张温遂言道:“臣以为十月赈灾,曹宏之辈贪腐未曾造成祸患,而今京兆再度地动,需以防万一,及时将之治罪!。”

    “此外,陶恭祖虽生懈怠之心,却曾于国有功,当趁陶恭祖未酿成大错时及时申斥,望其改过,继续为国效力!”

    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

    刘辩赞道:“公真名士也!”

    “既然卿已经想好如何处置了,此事又是司隶校尉分内之事,就不必让旁人插手了。”

    张温闻言,苦着脸道:“陛下,陶恭祖素来对臣有偏见……但既然是陛下所令,臣必不负陛下所托,亲往长安,彰明吏治!”

    听到前半句话,刘辩刚要感慨那个他了解的张温又回来了,却又听到张温的请命,又觉得有些陌生。

    但他思来想去也没发现什么不对,司隶校尉本就有和刺史一般的巡察治下郡国的责任,话说到此处,他顺势答应了下来。

    刘辩又补充道:“此次京兆再震,尚不知伤亡如何,卿至京兆,务必要让京兆百姓免受冻饿之苦!”

    “臣领命!”张温旋即告退。

    离开皇宫的路上,张温得意一笑,心中暗暗自得——“你曹嵩能去长安避难,我张温也行!”

    他有预感,随着近年来天子在文治武功的成就,威势愈重。京兆两個月之内两次地震,一旦有心人再度借此掀起对新政的质疑,只怕要人头滚滚了。

    利用天灾,虽老套,却实用。

    而直接杀人,同样老套,却也同样实用。

    这两种方法和相应的汉家故事皆明晃晃地记录在东观的汉记之中,官吏士人们知道,天子也知道。

    届时一旦杀起人来,他张温作为司隶校尉,必然会被牵扯其中,不管作何表态都是个错。

    ……

    “所以,文若以为,司隶校尉此举,就是想要避开雒阳将来的风波?”

    “陛下,此乃臣私下猜度之言,不可当真。若张司隶本无此意,岂非冤枉?”

    刘辩点了点头,认可了荀彧的话,却在心中打定主意,是该换一位严厉点的司隶校尉了。

    原本他想着司隶本就因为太学生乡吏的存在大治,有个为政宽仁的司隶校尉也好,反正他也不依赖司隶校尉监察百官,现在看来,还是得要一个愿意顶事的。

    继而刘辩又问道:“在文若看来,雒阳的士人们会借着京兆两次地震将事情闹大吗?”

    “臣不知。”荀彧当然不是真的不知,他解释道:“自陛下当政以来,屡有天灾,然陛下却少有因此罢免三公。是以天下有识之士当明陛下之志也!所谓物议沸腾,只看是否有人串联!”

    刘辩听出了荀彧话中的隐藏意思——他并不介意血流成河。

    说来也是,大名鼎鼎的荀令君手段可不是一直温和的。

    “且看吧。”刘辩顿了一顿,今日郭胜不在,他吩咐不远处候命的一个小黄门道,“去传校事校尉来见!”

    就在刘辩见完荀彧和贾诩,定下应对可能产生的风波的方案后,次日,有些出乎刘辩意料的是,司空樊陵自陈年迈、以病上书请辞。

    自中平五年担任太尉以来,后转任司空,樊陵已经在三公的位置上连任五年。

    自打出现因天灾罢免三公的“故事”以来,能够连任这么久的三公可太少见了。

    此前刘辩未曾听到樊陵生病的消息,接到奏书后,当日刘辩便乘车驾至樊陵府上,探望这位素来让他顺心的老臣。

    而樊陵在提前得知消息后,强撑着病体出门迎接。

    只是在入府之后,刘辩看着樊陵的模样,怎么看也不像生了大病。

    (本章完)


  (https://www.shubada.com/31533/11110964.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