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明鹿鼎记 > 【0916 一切照着历史走】

【0916 一切照着历史走】


  韦宝陆陆续续给了皇帝内帑,也就是直接给了朱由校上百万两银子。

  但是大明皇帝花销太大。

  这点银子早就干干净净了。

  不是朱由校个人奢侈,他就玩个木匠活,有好木头就成,花不了几个银子。

  主要大明的窟窿太多,到处天灾人祸,作为皇帝,好些时候是忍不住要意思意思的,一个省扔个几万两,很快就没了。

  说难听点,皇帝在皇亲国戚面前做人都做不起。

  幸亏朱由校除了客巴巴,并不如何迷恋女人,对艳压群芳,甚至排在古代历史艳后地位的皇后张嫣,朱由校也是不怎么亲近的。

  否则,走亲戚都走不起,皇帝与外戚往来,肯定都是撒银子出去,随便一个受宠的妃嫔,一年在一个人身上扔几十万两银子都是随随便便扔出去的。

  万历皇帝也没有多少宠信的妃嫔,光一个郑贵妃,就能扔出去上千万两,把国库都可以扔空。

  所以,朱由校十分担心辽东恶化,明廷经济崩溃。

  朱由校不是完全不理朝政,只是烦心的事情太多,能力有限,就懒得管。

  但是朱由校愿意和韦宝说话,韦宝不难为他,只帮助他,不像东林党大臣们,只会放屁说风凉话。

  所以朱由校喜欢与韦宝沟通。

  韦宝与换地沟通也很有分寸,从来不说什么坏消息,更不会告魏忠贤的状。

  因为韦宝知道,不管什么渠道与皇帝沟通,都绕不开魏公公。

  “皇帝有些着急了,生怕辽东战事不利,爵爷会向朝廷要钱粮,没想到爵爷果然还是讨要钱粮。”吴雪霞掩口娇笑一下。

  “我每次给陛下去信,都要钱粮了,明知道他不会给,但也必须得要啊。否则,我不问他们要,他们反而还想问我要钱粮呢。”韦宝笑道:“皇帝感觉辽东有战事其实也挺好的,至少朝廷和魏忠贤就不会总惦记让我上供了。而且总是会拿一点点东西出来的,至少会意思意思。”

  作为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朱由校在十六岁的时候就登上宝座,成为九五之尊。

  在这把龙椅上,朱由校只坐了七年的时间。在这七年时间里,朱由校并没有在政治上有任何建树,却在自己的木工中获得了成功。

  爱好做木工的朱由校,有一手好手艺,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精巧的木器。

  在木工上,朱由校早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当时,朱由校还会吩咐小太监将自己的作品弄到集市上售卖,令人意外的是,他所有的木器都被人用重金买走,可见其木工的卓越。

  除了木工,朱由校在木雕、玉雕技术上都非常精湛,在他的手里,各种模型、家具等精巧木器都可以做到栩栩如生。

  主要全世界都知道朱由校喜欢木匠活,买木器的又是太监,傻瓜都知道是陛下的亲自作品。

  富商巨贾们为了讨好皇帝,自然愿意出重金购买。

  再说即便没有被富商巨贾看中,魏忠贤为了讨好皇帝,为了逗皇帝开心,也会指示人偷偷的去将朱由校让太监在集市出售的木器物件买下。

  当然,朱由校的手工活可能真的没话说,能称之为艺术品。

  朱由校曾做过一个微缩宫殿,只有四尺多高,十分精巧玲珑,堪称大师之作。

  朱由校在木工上耗费了太多时间,导致朱由校没有精力再去做一个好皇帝。

  在他当政期间,明朝的政治陷入危机之中。

  当时的朱由校无心朝政,只想着把自己手上的国事甩给别人做,于是导致王安、魏忠贤等佞臣上位。

  这些官宦在朝廷上为非做歹,将朝政搅得一团乱,国家也陷入停滞引起民怨。

  朱由校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也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关。

  虽然朱由校是个皇子,但是小时候的他并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皇爷爷神宗只顾自己快乐,父皇光宗又早早撒手人寰,这导致朱由校根本不知道怎样当好一个皇帝。

  因为朱由校的文化程度不高,经常闹出笑话。

  有一次,在报告叛乱的奏章中有“追奔逐北“一话,当时的太监读成“逐奔追比“,并且还给朱由校解释这是将士们逃跑的意思。

  结果朱由校惩罚了这些打了胜仗的将士,弄得将士军心溃散。

  此外,还有一次外国来朝贡,给朱由校带来很多礼物以及奏章。

  可是朱由校看不懂,以为这些外国是来谈判的,于是他非常的气愤,当场发作,拂袖离席,搞得在场官员和使臣都一头雾水。

  种种原因,都使得朱由校无法成为一个好皇帝,但若他不生在皇室,在民间做一个木匠,或许还会名留青史。

  但韦宝并不觉得朱由校在明朝皇帝当中垫底。

  至少朱由校挺聪明的,聪明的人顶多是不专心,但有事情做,往往也能做好。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母为陈氏。

  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史又称其为建文帝。

  建文帝下落一直是个迷。

  建文帝继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在当时的中国大地吹过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方孝孺等文人,对当时的政治实行改革,实行惠民政策,重视农桑。

  但明惠帝其人由于性格软弱,也最终在削藩的斗争中为人所逼,遂不知去向。对此,也成为后世史学家们猜测争论的话题。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

  建文帝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

  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韦宝也说不清楚。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

  因此京城并不安宁,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

  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

  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

  朱高炽是成祖朱棣的长子,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炽就被立为燕王世子,而且由于它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的喜爱。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靖难之役爆发以后,朱高炽曾与母亲徐氏成功地阻挡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京城。

  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

  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

  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之际。

  成祖朱棣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

  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

  就成祖朱棣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继承皇位的,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文臣的力量实在太大了。

  在和平时期,掌握了文臣就相当于掌握了国家,武将的本嘴拙舌怎么也抵不上文臣的笔和嘴。

  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

  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

  这与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宣宗朱瞻基,是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又称宣德皇帝,其文化代表为宣德炉。

  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

  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

  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

  于是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棣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

  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代在身边,让他了如何解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

  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

  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座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

  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

  但是朱瞻基早就预料到前途的险恶,因此当得知父亲病重后,马上日夜兼程赶回了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

  回京之后,朱瞻基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明年为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年号正统。

  即位初大事权归太皇太后张氏,以三杨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各项政策,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

  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

  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软禁于南宫。

  八年,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改元天顺。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蒙古瓦刺军俘去之后继位,重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城保卫战,打退了瓦剌的入侵。即位后整顿吏制,使吏治为之一新。

  英宗放回后被其冷落对待,这是他政治上的一大败笔。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

  朱祁钰没被葬入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共传了16位皇帝。

  其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还有在靖难役中不知所踪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连亡国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检,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独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钰,没被葬入十三陵。

  明孝宗朱佑樘是明宪宗第三子,生母孝穆纪太后。

  在位期间,即位后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并发展为盛世。

  史称“弘治中兴”,可惜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岁。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嫡长子,也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

  朱厚照,孝宗长子,生母张皇后。两岁被立为皇太子。

  由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次子又早夭。

  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因为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年轻的孩子。

  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号称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为了巴结日后的新皇帝,每天都进一些奇特的玩具,还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演出,各种体育活动,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试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御这些东西的诱惑,于是就沈溺于其中,而且终其一生没有自拔,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

  嘉靖皇帝并不是武宗的儿子,也不是孝宗的孙子。由于武宗荒淫,没有留下子嗣,孝宗则是单传,只有武宗一个孩子,因此,孝宗一脉到了武宗驾崩也就断了香火,皇位继承人就要从最近支的皇族中选出。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次子兴王朱佑沅被确定为最近支的皇室,当时兴王已经去世,因此就又他唯一的儿子朱厚骢来继承皇位,他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宪宗庶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兴献王朱佑杬嫡子。1521年--1566年在位,在位45年,在位时间之长在明代皇帝中仅次于其孙子明神宗。

  早期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后史誉之谓“中兴时期”。

  但不久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父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争论,史称“大礼议”之争。

  后期崇信道教,并痴迷于炼丹,致使后来发生“壬寅宫变”,从此不再理政。

  嘉靖四十五年驾崩,终年60岁。

  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爆发了“议礼之争”,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

  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进京的时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与朝臣们就迎接的礼仪发生了争执,结果以朝臣的妥协告终,紧接着,嘉靖皇帝的生母进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让步。

  这两件事可是说是议礼之争的导火索,从嘉靖皇帝主观来讲,他从外藩即皇帝位,对朝廷的旧臣并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过继给孝宗皇帝当养子的身份来入继大统,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帝,这一点标榜尊崇先师孔子礼教的大臣门是无法同意的,众大臣表现的空前团结,反对的奏章压的世宗喘不过气来。

  就在世宗准备让步的时候,一个叫张璁的人站了出来,帮了嘉靖皇帝一个忙。

  他写了一篇文章,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许多理论依据,而且引经据典批驳了群臣的观点,嘉靖皇帝看后深受鼓舞,张璁也得以加官进爵,成为议礼派的首领,当时的反对大臣们称为护礼派。

  明穆宗朱载垕是明世宗第三子,明世宗病死后继位。

  少年因其母缘故不得父皇宠爱。

  登基后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极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

  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

  但沉迷女色,服媚药助兴,导致不理朝政。

  朱载垕在位6年,病崩,终年36岁。

  朱载后可以说是明朝比较幸运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他得以稳坐皇位六年。

  这与他的性情是分不开的,由于在作皇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很少张狂,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义的性情。

  同时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

  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反观历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济济,但由于皇帝的限制,他们终究没有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

  朱载后的一大优点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可以说朱载后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有人将万历前十年繁荣的功劳全部归功于张居正,没有朱载后放手让张居正在政务中去锻炼,没有穆宗皇帝对嘉靖朝弊政的改革,万历朝的繁荣就无从谈起,因此将朱载后归于明朝比较好的皇帝之一。

  当然,人不是完美无缺的,朱载后也有自己的缺点,他懒,他只召见过两次阁臣,朝会,经筵也经常不发表意见,从这方面看他是很懒。

  但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不也是懒与政事,把朝政都托付给管仲,照样不失春秋五霸的称号。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明穆宗第三子。

  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

  登基初期,万历皇帝面临内忧外患,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万历朝新政。

  亲政初期,他勤于政务,在军事上发动了“万历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乱和杨应龙叛乱,对外帮助朝鲜击败侵朝日军。

  后期不理朝政,经常罢朝。

  女真在东北迅速崛起,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

  此后,明朝国势衰微。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之皇贵妃,明万历初入宫,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生皇三子朱常洵后,晋封皇贵妃。

  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郑氏有立己子谋。

  万历二十九年太子册立。

  万历四十一年,奸人孔学为陷害太子,牵连郑贵妃,梃击案又有郑贵妃之太监参予其事。

  明神宗崩,遗命封郑贵妃为皇后,以大臣反对乃止。

  神宗皇帝的生母李氏本是宫中一宫女,后被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后看中,多次临幸,不想竟珠胎暗结,为裕王生下了一位王子。

  朱翊钧从小聪慧过人,读经史则过目不忘,有一次还在幼龄的他竟劝谏父皇不要骑马,恐万一伤了圣体,会使百姓担心,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从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

  穆宗皇帝在位六年,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于是皇太子朱翊钧即位,成为了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

  穆宗皇帝去世时,为朱翊钧留下了很好的内阁班子,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善谋略,此时的内宫也非常安定,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地非常融洽,而且当时的大太监冯保也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好太监之一,他与张居正配合默契,使得万历初政的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

  这当然要归功于张居正的改革,但是与李太后、冯保的支持十分不开的。

  同时,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的教育,小皇帝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

  冬天上课的时候,小皇帝总是嘱咐小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

  张居正生病后,朱翊钧更是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更是加紧努力,事必躬亲,霄旰沥胆,将一个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

  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在位一个月。

  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走了。

  朱常洛的身世和他父亲万历皇帝差不多,也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不过虽然都是临幸,朱载后要比朱翊钧负责任。

  朱翊钧是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位皇子,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

  这一观念持续了三十九年,直到万历皇帝去世。

  皇长子朱常洛出生后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视若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想法。

  万历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长子的母亲却还是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以降低长子的地位,好在这些伎俩被大臣们识破,总算没有得逞。

  之后爆发国本之争,众大臣用生命和鲜血为皇长子朱常洛争来了这个太子之位。

  明熹宗朱由校可以说子承父业,顺其自然的得到了,但真的要座上干清宫的皇帝宝座还颇费了一番周折。

  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却留下了一个李选侍,这个女人跟郑贵妃如出一辙,整天捉摸着怎么将皇后位子弄到手,此时的郑贵妃也对皇太后的位子垂涎已久,就这样,两个臭味相投的女人凑在了一起,互相配合,在皇帝面前软磨硬泡,非要将封号讨下来不可,即使在光宗病危的几天,他们也没有停止过。

  光宗突然驾崩,使郑李二人失去了保护伞,群臣对他们并没有好感,两人感到自己的地位很不稳固,于是李选侍想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

  由于熹宗生母早逝,李选侍成了熹宗的实际看护人,此刻正好利用这层关系,将熹宗扣留。

  先皇已经驾崩,熹宗已经被宣布即皇帝位,但小皇帝迟迟没有从后宫走出来,群臣非常着急,纷纷上书请李选侍放还熹宗。

  但是李选侍根本不听,仍旧将新皇扣留,幸亏太监王安,从大局出发,将皇子骗了出来,交给了群臣。

  李选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赖在干清宫不走,以此要挟群臣给他皇太后的封号。

  按古制皇帝即位后,应该立即迁入干清宫居住,但是无人奈何的了李选侍,群臣非常着急。

  劝李移宫的奏章如雪片飞来,李选侍根本不理,群臣终于被激怒了,杨涟代表众大臣向李选侍下达最后通牒,让他即日离宫,新皇朱由校也下旨,让李移宫,加上大太监王安对李选侍百般威吓,李选侍终于带着宫女灰溜溜的迁出了乾清宫。

  史称此事件为“移宫案”,明宫三大案之一。

  熹宗即位之初,东林党势力较大,公正盈朝。

  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许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方从哲等奸臣已逐渐被排挤出去,吏制稍显清明。


  (https://www.shubada.com/16182/530630521.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