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一语点醒梦中人
如今粮价高居不下,“红旗大粮行”不囤积居奇一直执行最高限价供应市场,获利也少不了。
其实古代城市里交易量最大的就是粮食,百万人口的京城每年最少消耗粮食二百万石。
“红旗大粮行”为了平抑物价,在京师销售的精米、白面价格不可以高过二两银子一石。
在京畿之地销售的玉蜀黍、马铃薯粉、甘薯干的价格低于一石六钱银子。
会算账的徐光启估摸着黄汉屯田的获利每年也应该不会少于一二百万两白银。
为了防止奸商结成联盟组织资金大肆收购“红旗大粮行”限价销售的粮食,防止粮食价格虚高导致升斗小民面临饥饿。
黄汉不管其他官商如何做生意,在京畿之地销售粮食之时其实已经在采取配给制度,根据户籍给体系里和京畿之地老百姓办理粮本。
升斗小民家中人口情况都登记在粮本之上,来到“红旗大粮行”购买粮食之时,单有银子、铜钱根本买不到粮食。
粮行伙计会在粮本上写下老百姓的购买数量,平均一口成年人每年购买粮食的数量不可以超过两石。
这种做法简单有效,特别适用于商品资源匮乏之时,能够创造出最基本的平等,使得升斗小民能够不至于饿肚子。
这样的做派使得上百万基层老百姓感恩戴德,黄汉的救世主形象不断被拔高,太多京畿之地的升斗小民渴望为东平侯工作,更加渴望成为“红旗军”。
因为要办理粮本接受登记造册没那么简单,家世清白的人家只要有一人在替黄汉工作,全家能够享受到限价粮食,余者必须找到三户人家作保才能够领到粮本。
作保的人家必须是体系里的军属和职工家属,每一个军属之家可以给十户作保,他们也必须对被保人考察,防止作奸犯科之人还享受到限价粮食的好处。
“红旗军”体系的优越性已经彰显,如同六七十年代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巨大差别,当然导致大明升斗小民心向往之。
徐光启知道黄汉不是个守财奴,手中有银子舍得用在富国强兵上,老人家明明知道即便朝廷给足四百八十万两白银支付辽饷,恐怕还不够。
爱徒一直善待将士们,一定还要补贴不少钱粮用于辽事。
但是他见年轻的皇帝居然两鬓都生出白发几丝心底被触动,人都是同情弱者,徐光启知道黄汉还比崇祯年长一个月。
两个同龄人作比较,黄汉精神抖擞后背坚挺,头发乌黑发亮,满面红光。而当今天子背有些佝偻了,脸色惨白面庞瘦削,才二十几岁居然就有了白发。
动了恻隐之心的徐光启坦然道:
“陛下,东平侯立志报国跟建奴不共戴天,他是真心真意谋划彻底灭亡东奴,索要的辽饷和待遇也没有出格。
至于朝廷最终是不是给予辽沈郡王爵位,那得是五年之后,东平侯真打得建奴亡国灭种才该考虑最终的封赏。
东平侯用五年时间平定辽东,难道陛下从辽事得以解脱倾大明之力还不能解决区区流寇?
大明何其大也,如果三年不动刀兵国力应该增长多少呢?”
徐阁老真有水平,一语点醒梦中人。
崇祯前思后想一番,不由得面露喜色。
黄汉陷入辽东战局跟建奴不断作战,估摸着不仅仅要花费精力,还要倒贴财力,自己腾出手花一两年时间平定流寇再花三年时间厉兵秣马。
那时拥有强军在手还能够结余钱粮,如果跟建奴刚刚结束大战的黄汉没有异心,君臣自然还是善始善终,如果黄汉有了歹意,朝廷大可以武力镇压。
崇祯道:“爱卿金玉良言,朕听了如同醍醐灌顶,只不过一百五十万石粮食、马料,四百八十万两白银,这个数目太大,朝廷给出辽饷后用于供给参与剿灭流寇大军的钱粮就所剩无几了。”
徐光启指点迷津道:“陛下如果肯给予东平侯权力肯给他加官进爵,他是个胸有大志之人,一定会竭尽所能完成五年平辽的计划,为此他肯定不惜倾家荡产。
因此老臣认为朝廷给多少辽饷可以协商解决。
但是这并不表示四百八十万两银子就能够给薊镇、宁远、东江镇、登莱、天津卫、山海关、永平府多达十几万将士们发饷、发兵器、铠甲和车马所费银两,陛下莫要忘了修建城堡也要糜费不少啊!”
“爱卿言下之意东平侯索要的辽饷其实根本不够?”
“然也,五年平辽是要跟建奴动真格打打仗、打恶仗,不是龟缩在几座城池里消极防御空耗钱粮。
在东平侯手上辽西、辽南、东江、蓟镇每一个营伍都会齐装满员还会超远,四百八十万两白银的辽饷哪里够,东平侯本来就准备着倒贴。
老臣估摸着朝廷给足四十万两,东平侯每个月还得再加上二十万两,每个月有六十万两银子才勉强维持开销。
因为‘红旗军’的待遇太高了,平均每个正兵单折色一个月就不会低于二两银子。
以十五万人计算就是三十万两,如果有战马、挽马五六万匹,一个月恐怕又得消耗掉几万两银子。
十五万人吃饭、吃三顿还要保持荤腥才会保持体力加强战斗力,一个月没有十万两银子下不来。
武器、铠甲、军服、训练时消耗的火药铅弹……林林总总太多了,陛下认为少于六十万两银子一个月够开销吗?”
崇祯听得冒汗了,他悠悠道:“如此,朝廷还跟东平侯商议削减辽饷有可能吗?”
“这就得看看怎么谈了,老臣就曾经多次听东平侯谈起对于钱财的看法,他认为钱粮用来富国强兵才是物有所值,其他都是过眼云烟。
老臣判断只要陛下在其他方面退一步,东平侯少要百十万两银子还是大有可能。”
崇祯无比苦恼,眼眶都红了,他貌似发问又好像自言自语道:“唉!左右为难啊!如果朕答应了东平侯提出的条件,约等于把大明的命运都压在了他身上,万一……”
(https://www.shubada.com/9276/465272334.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