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大明:我从现代运物资 > 第51章 复辽方略

第51章 复辽方略


  天启五年,孙承宗将防线往前推进二百余里,据守锦州、松山及大、小凌河等城,形成一道屏障。

  只是不久之后,阉党高第取代孙承宗,将其赶出辽东。

  高第一上任,就要拆除锦州等地防御,命令守军退入关内,袁崇焕誓守宁远。

  站在城头,望着恍如隔世的场面,人马争先逃难,流民惊慌失措,到处都是凄苦哀嚎,袁崇焕反而更坚定下来,宁远就是他的归宿。

  而另一边,努尔哈赤却喜笑颜开,他一直抱着雄心壮志,想打进山海关,打进京城,坐上九五至尊之位,现在明廷尽撤守军,机会来了。

  那一日,宁远城外旌旗招展,鼓角争鸣,努尔哈赤意气风发。

  仿佛京师都能隔空相望。

  只是努尔哈赤碰到了袁崇焕,后金屡攻不下,损兵折将,又惧怕红衣大炮的威势,被迫撤兵。

  努尔哈赤一向战无不胜,此次败北,算是一次致命的打击,最后郁郁而终。

  回忆完波澜壮阔的辽东往事。

  赵知来郑重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说起辽东之事,不得不提孙承宗督师,其对辽东影响深远。”

  “哦?”孙承宗不动声色,“此话怎讲?”

  赵知来举了一个例子:“譬如孙督师缔造的关锦防线,就对辽东形势起决定性作用……”

  至于关锦防线,那是由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的防御体系,此防线长约两百公里,沿线砌筑堡垒,协同防守,算是明清的正面战场。

  赵知来解释说,关锦防线其实不是防守战略,而是进攻之术。

  “譬如说,若将锦州城修得坚实,就会巩固周边区域,如果接着往下修建,那每座坚城就是一柄长矛,直插后金腹地,而后不断修建堡垒,蚕食后金土地,挤压其战略空间,时机成熟,即可寻求决战。就算胜不了,也可依托堡垒坚守,消耗后金兵力,时间一长,后金必败无疑……”

  其实堡垒战术相传已久,元末乱世,朱元璋推行高筑墙、广积粮,不断扩大地盘,并修筑坚城高墙,集中人口,巩固势力范围。

  如此军事思想延续两百多年,明朝热衷修建堡垒,构建北方边塞的防御体系。

  那孙承宗在辽东实施堡垒战术也就不足为奇。

  孙承宗秉承前人思想,总结出一套军事理念,但他明白,堡垒战术存在不少缺点,像兵力问题等。

  堡垒战术需要不少兵力驻防,那时候,关宁一带兵力不超过七万,还分散到堡垒之中,野战兵力更少。

  所以,孙承宗需要时间,徐徐图之。

  可是,辽东形势不允许他稳扎稳打,故趁着后金东征西战之际,抢修锦州等地,拓展战略纵深,甚至干扰其与漠南蒙古联络。

  孙承宗赢得了战略主动,将势力触及到此,此后十来年,明清战争重心都集中在那,呈相持局面。

  但此间军事问题繁杂,孙承宗没有深谈战术,而是转移到战略问题。

  “天启元年,辽东相继沦陷,而修建城池又所耗颇丰,何不舍弃关外之地,仅守几座坚城,从而节余钱粮,训练骑兵,以期野战得胜。”

  赵知来提出四点见解进行反驳。

  “一是要讲究政治意义,弃土而守是投降思想,不说陛下,就言官参本,都能淹死我等。

  “再是就战略而言,辽东是唯一正面战场,若退守山海关,后金从蓟州破口而入,劫掠京畿,可有何牵制手段?

  “其三是军事各有所长,后金骑兵自小与马为伍,野战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放弃坚城出战,实乃求死而已。

  “最后要考虑地理位置,要想入关,必克宁远,要克宁远,必打锦州,若不经过辽西走廊,只能派部队袭扰。”

  孙承宗很是意外,赵知来还真见识不凡,尽管相对笼统,但也符合当时的心境,他没有别的选择。

  当初,若是王在晋抱着同样理念,或许两人可以合作一把,只是……

  孙承宗决定考验一下赵知来,探知其涉猎多少辽东之事。

  就最后一点问道:“若将宁远围而不攻,借道而过,派兵直袭山海关,为何不可?”

  赵知来说,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可不是浪得虚名。

  燕山山脉将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阻挡,辽西走廊算是两者的连接通道,而山海关又是这条通道上面的闸口。

  关外山河交错,土地贫瘠,而关内正好相反,地势开阔平坦,可迅速支援,兵力物资源源不断,所以,无法从北面攻破山海关。

  当年,成吉思汗攻打山海关,拿女儿贿赂关外部落,再行偷袭,仍然功败垂成,最后只好绕道紫荆关,从南面攻击,这才拿了下来。

  “故后金酋首若想入关,绝不会强攻山海关,况且,只要宁锦守将不蠢,前后进行牵制,后金就会陷入绝地。”

  对于山海关,赵知来认识还算深刻,但孙承宗觉得少点意思,或许没有针对特定地形,陈述攻守优劣,要是涉及具体细节,那就更好了。

  只是孙承宗明白不可强求,赵知来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随后,又想到一个问题,孙承宗继续问道:“既此关易守难攻,不如绕道而进,岂不知,陛下即位以来,虏军已入关三回,肆虐京畿,遍地俱遭蹂躏。”

  赵知来说,要从三位一体来看北方防线,即关锦防线是矛,山海关就是盾,而长城防御圈则是一张大网。

  现在已经知道矛的堡垒战术和盾的易守难攻。

  再看长城防御圈,它是由百余座关隘和上万墩台组成的体系,相互呼应,形成犄角之势。

  而其体系之内,更是采用多道城墙、大纵深的防御,像外长城、内长城和内三关长城,逐层掩护,重叠设防。

  如此三位一体防线,其意义在于每处都发挥作用,形成合力,不能光靠两三点就一劳永逸。

  “且看虏军绕道叩关,从险峻之地流窜进来,但因燕山阻隔,沿途荒凉,不得补给,就无后勤之利,故只能袭扰,劫掠而归。若想步步为营,占领城池,长城军队就会像一张大网将其包围,断掉后路,困住歼灭。”

  “矛、盾、网”的提法让孙承宗耳目一新,不可否认,赵知来形容得相当贴切,体系一说很是恰当。

  但也正是因为体系腐朽,入关劫掠过后,清军就敢大摇大摆撤退。

  孙承宗内心一直满是遗憾,体系一坏,依托它的策略也变得脆弱。

  可他还是想知道赵知来的想法。

  “坚持其复辽策略,执行下去,则复辽指日可待?”

  赵知来说,关锦防线可坚持下去,但辽人守辽土不可为。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此策确实节省不少粮饷,而辽人为保卫家园战斗,士气也无需质疑。

  “但是辽事重用辽兵,肥了不少辽东军阀,骄悍跋扈,甚至敢违抗军令。

  “像后金攻打京城之际,祖大寿敢带兵出关,无视朝廷,藐视陛下,眼里只有辽军利益。

  “如此一来,越是想剿灭后金,越要追加辽响,而辽军集团为索拿军费,就会养寇自重,图谋更大的利益。”

  孙承宗面沉似水,默然半晌:“可有良策制衡辽军集团?”

  “辽客兼重!”赵知来很快说出答案。

  “客兵不是不可战,前有戚家军和白杆兵,与虏军尚能一战,后有东江军骚扰敌后,让其很是忌惮。”

  “挑选各地可战之兵,与辽人混合成军,训练、养战,缔造一支野战之师,再支援敌后部队,进行游击战……”

  孙承宗却是眉头紧皱,何尝不知如此施为,但没有银钱都是白搭。

  “此策所需库银乃是天文之数,更不可为。”

  赵知来最近思考如何进行时空贸易。

  看了不少现代商业故事,都讲出来,一下子让孙承宗豁然开朗,眼神发亮,或许此子真能改变局势……


  (https://www.shubada.com/9173/683031320.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