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秦时捐钱
皇上立刻伸出手道:“给朕看看。”
伺候的公公立刻把奏折放在了皇上手中。
皇上接过便认真看起来。
当看到孙知府禀报的事情后,暴怒!
“岂有此理!”
他没想到离云国最近的三座城池,居然如此大胆,敢违背朝廷律令,不接受从边关来的难民。
他入秋的时候就知道挨着云国边境出现了很多流寇。
朝廷也派遣了官差去剿匪,但结果并不好。
他本想着,等到和姜国的战事告一段落后,再好好清理一下那些流寇。
却没想到,流寇太过嚣张,让边境不少百姓都生活不下去只能逃出来。
如果,屈城前面三座城池接纳那些难民还好。
却不想,一个个紧闭城门还驱赶。
而之前他收到三座城池的上奏,都说已经接纳了难民。
如今收到孙知府的奏折。
分明就是拆穿了三座城池的谎言。
三座城池居然联合起来欺骗他!
这是欺君之罪!
皇上盛怒。
“把右丞相叫来。”
伺候的公公赶紧吩咐下去。
随后回到皇上身边,低声说道:“皇上息怒,那些难民的事情解决了吗?”
皇上目光柔和了许多,就连语气,也轻松了不少。
“沈千宁带头捐了八千两银子用于安置难民,屈城里一些商户也纷纷捐款,屈城是出了名的清水衙门,孙知府却带着衙门的官差师爷们捐了银子,还提供了搭建窝棚需要用到的稻草,城门口每天在施粥,目前来说还能维持。”
他就觉得,沈千宁是整个北梁的福星。
遇到沈千宁之后,什么事情都在往好的情况发展。
例如边关,北梁本就劣势于姜国。
但有沈千宁提供的的药,救活了不少官兵。
劣势也慢慢地变成了优势。
如今,北梁已经攻打下姜国七座城池。
姜国已经派遣了好些人来求和。
北梁从未如此扬眉吐气过。
很快丞相来了。
皇上下令,让丞相亲自去调查此事。
同时也从国库调拨了粮食,送去屈城。
沈千宁并不知道这些事。
她每天都会去城外转悠一圈。
偶尔还会买些鸡蛋煮好,送去城门口,让官差发给孩子们。
不管是城内还是城外,多数都是夸奖沈千宁的。
这些虚名沈千宁并不在乎。
她只是问心无愧地做些事罢了。
待了五六天,沈千宁把店铺需要补的货物都补上了,还预留了到年后的货。
正准备离开的时候。
秦时带着萧东辰来了。
萧东辰看到沈千宁就很激动。
沈千宁瞧着萧东辰都长胖了一些。
打趣道:“跟着秦公子是不是吃得很好?”
萧东辰不好意思的抓了抓脑袋。
坐在了沈千宁身边,慢悠悠说道:“是吃得很好,秦公子很喜欢吃各种美食,每次还让我跟着一起吃。”
秦时哈哈一笑。
“我琢磨着东辰这个年纪正好是要长个子的年纪,劝他多吃一点,对长身体有好处!”
沈千宁听到这话也颇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秦时能把萧东辰照顾这么好,她肯定是要感谢啊!
站起来,从柜子里拿出一幅画递给秦时。
“特意给你留的。”
这是一幅字。
而且,她相信秦时会喜欢。
毕竟,只要是喜欢字画的人,想来都抗拒不了王羲之的字吧!
秦时激动得很。
接过就迫不及待地打开。
当看到那草书的时候,整个人都呆住了。
他是被震撼到了。
“这……你是打算卖给我吗?”
沈千宁点头,很诚恳道:“这一幅字很贵,你若不想买我也不强求你。”
这一幅肯定不止一万两银子。
因为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字。
就算是现代拍卖,也是天价。
秦时想都没想就说道:“贵我也要买,这一幅字必须要属于我。”
他因为激动,脸色有些潮红,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比较激动亢奋的状态。
沈千宁道:“这一幅你至少要给我两万五千两银子,而且我只有这一幅,也就是说,这世上只有这一幅。”
秦时立刻明白了。
只怕写这字的先生已经去世。
而且,只留下了这一幅真迹。
说实话,两万五千两银子一点都不贵。
“我知道你需要黄金,我晚点叫人给你送来,对了,我听说你为了城外那些难民捐款了八千两银子?”
他就是听到这件事才来屈城的。
萧东辰崇拜地看着沈千宁。
“娘,你太好了。”
他觉得帮人很好。
沈千宁拍了拍萧东辰的肩膀:“你不怪娘亲败家子?”
萧东辰赶紧摇头,态度肯定道:“怎么会怪娘亲呢?娘这样做本来就是对的啊!我们家现在应该很能赚钱了吧!”
他去酒楼当过小掌柜,知道一家酒楼一天要赚多少。
而且也知道,酒楼赚的是他们家和陈仲秋五五分。
也就是说,赚的每一两银子,他们家就都能分一半走。
那么多家酒楼分下来可不是小数目。
沈千宁就觉得自己家三个崽子都是好样的。
“我们力所能及做点自己能做的事挺好的,我们家也是过了苦日子的,当初的情况你也明白,是不是也想过,要是有人能帮助我们家就好了?”
萧东辰不停点头。
秦时道:“我也捐八千两银子吧!”
沈千宁眼前一亮。
“孙知府要是知道这件事会很开心的,你是不知道孙知府为了这件事都愁坏了。”
可不得愁坏了。
每天都在消耗,而且消耗还不少。
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正因如此,他才发愁得很。
沈千宁很同情孙知府。
秦时感慨道:“孙知府是好人,那些难民要是来了昭城,只怕知府也不会管,谁都知道这些难民都是烫手山芋。”
沈千宁却不觉得。
她认真看着秦时道:“我倒觉得,这些难民不是烫手山芋,我改天去挑选一些人,看他们愿不愿意去矿上。”
玉矿危险不大。
而且她听青林说,玉矿一直需要人。
只是附近壮劳力,附合条件的人并不多。
好多还是外面请去做工的。
如果能挑选一些能吃苦耐劳的人也不错。
一个冬天下来,也能存下不少银子。
秦时挑眉。
“你这么说,我就有想法了啊!”
(https://www.shubada.com/74292/14950382.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