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黄帝内经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在九篇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演绎成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领会其中的全部意义了。《针经》上说人体的气血阴阳会出现盛衰变化和左右偏胜的情况,治疗时可以取上部穴位来治疗下部的疾病,取左部的穴位来治疗右部的疾病,不论是有余的实症,还是不足的虚症,都可在各经的荥穴、输穴里实施补泻之法,这些道理我已全部知道了。这都是由荣卫的偏胜、虚实造成的,而并非由邪气从外面侵入经脉所引发。我现在想知道邪气侵入经脉时,病人的状况如何?应该怎样治疗?

岐伯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在制定治疗原则时,一定会把天地之间的自然变化考虑进去。比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如果天地之气温和,江河之水就安稳流畅;如果天寒地冻,江河之水就会凝固不流;气候炎热,江河之水就会沸腾外溢;如果突然发生暴风,江河之水就会汹涌澎湃。

相应的,病邪侵入经脉时,如果是寒邪会使血行凝涩不通,如果是热邪会使气血濡润,如果是风邪会使经脉中的气血运行像汀河之水遭遇暴风一样,出现波浪涌起的现象。病邪在脉中作祟,在寸口处按脉,指下的感觉会忽大忽小,大即表示病邪正盛,小则表示病邪退去。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有时在阴经,有时在阳经,难以确定,应该进一步用三部九候的方法诊察,一旦诊察到病邪所在的部位,就应该及时治疗,阻止病邪发展。

治疗时应在病人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候气,不要让邪气扩散;当病人吸气时再转针,以得气为目的;在病人呼气时,慢慢起针,病人呼气尽时,才出针,这样邪气就会随针一起泄出,这就是泻法。

黄帝问:不足的虚症怎么用补法治疗?

岐伯说:首先用手摸准穴位,然后按压穴位使邪气扩散,再推揉周围的肌肤使气血流动,接着用手指弹动穴位使脉络怒张,捏起穴位以确定进针部位,出针后用左手按闭针孔,以防正气外泄。进针的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留针的时间要稍微长一些,以便得气,就好像等候贵宾,不知天晚似的。得气后,要小心保护,在病人吸气时出针,这样气就不会外泄了。出针后,要按揉孔穴,使针孔闭合,这样真气才能留存,大经之气留于荣卫而不外泄,这就是补法。

黄帝问:进针之后,应当如何候气?

岐伯说:当邪气从络脉进入经脉,停留在血脉中时,邪气与正气相争,会产生寒或温的症状,这时正邪之气没有相合,所以脉象会随之变动,像波浪一样时起时伏,时来时去,没有固定的停留之处。所以说,在邪气刚来时,必须按压堵截它,阻止它的发展后再用针泻除它,但要注意,不要在邪气王盛时,迎其势而采用泻法。

因为真气就是经脉之气,邪气太盛,真气一定是虚的,这时用泻法,会使真气更加虚弱,所以说在邪气最盛的时候不可迎着邪势而泻之,就是这个道理。

察验经脉中的邪气时如果不够仔细,等到邪气已去时才使用泻法,就会使真气空虚,而空虚后就不易恢复。这样,邪气就会再来,病情也就更严重了。所以说,邪气如果已去,就不能再追了,就是这个道理。

总而言之,用泻法阻止邪气,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必须在邪气刚到来时进针泻邪。不论在邪气到来前还是退去后用泻法.都是不合适的,这样不仅不能去邪,反而会损伤血气,疾病就难治了。因此说,掌握了用针之道的人,用针就像拨动弩机一样,灵活自如;不懂用针之道的人,就像敲击木椎一样,迟钝缓慢。所以说,能够掌握时机,就能当机立断,毫不迟疑;不能掌握时机,即便时机已到,也会错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https://www.shubada.com/68238/18609852.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