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4章 道不远人
孙策静静地看着刘协,眼神中有几分怜悯,还有几分惋惜。
是个聪明人,可惜贪多嚼不烂,最后还是一个糊涂蛋。不是他一个人如此,这个时代的精英都是如此,只不过绝大多数人没他聪明,还没摸到天花板。摸到天花板的都死得早。这种玄思让人着迷,也极耗心神,一旦沉迷其中,大多英年早逝。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这句话不知道害了多少人,两千年后还有人孜孜不倦的企图从中寻找能破解一切迷思的大道,可惜永远是雾里看花。没有科学的支撑,哲学不可避免的会成为玄学。
“我……说得不对?”刘协被孙策看得不安,气势一弱,喃喃地说道。
“你准备站在这儿说?”孙策哼了一声。“我是无所谓,可以陪你站一天。你能坚持多久?”
“我……”刘协额头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不知是累的还是紧张,身体也跟着晃了一下。
荀彧见状,连忙上前扶住。“吴王说得对,坐而论道,还是坐着说比较好。来人,备茶,请陛下与吴王论道……”
“嗯?”孙策眉头微蹙,神情不悦地看着荀彧。荀彧一怔,有些尴尬。刘和眼珠一转,上前扶着孙策的手臂。“荀君,这里只有姊夫与内弟,哪有什么天子与吴王。”又对孙策说道:“夫君,我弟弟有伤在身,不能久立,还是到堂上坐吧。他有什么不对的,你教导教导他。”
“平时闷闷的,一提到弟弟就聪明起来了,你够有心机的啊。”孙策摸摸刘和红肿的额头。“找医匠来,用点药,别破了相。再准备点参汤、蜜茶,免得他精力不济,又说不痛快。”
刘和吐吐舌头,乖巧地应了一声,转身去安排。孙策负手,自顾自地上了堂,在主席落座。荀彧看在眼里,却无可奈何,扶着天子上堂,在客席入座。刘协倒是安之若素,慢慢坐好,又示意荀彧入座,这才再次向孙策行礼。
“请姊夫指教。”
听得姊夫二字,孙策点点头,脸色稍缓。“刚才我对荀君和你姊姊说,我可以与你见一面,但我不能保证让你满意。这并非推脱之辞,而是因为我不知道这天地之间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大道。你如果想问这样的道,就不必开口了,我自己都不知道,自然无可奉告。”
天子眉头微皱,沉吟片刻,点点头。“既如此,那就说些具体的,比如这治国之道。姊夫初平二年起于襄阳,不到十年而半有天下,于治国之道想必有心得。协不才,敢请教一二。”
越舞奉上茶,孙策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不紧不慢的说道:“治国当然有道,不过,我理解的治国之道可能与你想象的治国之道又有所不同。”
刘协苦笑。“是,姊夫行的是王道,我行的是霸道,有云泥之别,自然不同。”
“我说的不同,不是指王道、霸道的不同。”孙策放下茶杯,提起茶壶,往刘协的杯子里倒水。刘协的茶杯本来就有不少茶,孙策倒了一些便满了,但孙策却继续倒,一直到茶水漫了出来,在漆案上蜿蜒流淌,又顺着案缘滴了下来,浸湿了刘协的衣摆。
“大王,你这是……”荀彧吃了一惊,连忙过来阻止。刘协盯着已经满的茶杯,忽然若有所悟,欠身向孙策行了一礼。“惭愧,请大王指教。协当尽捐旧学,以纳新知。”
孙策目光一闪,心中说不出的惊讶。这小子还真有几分慧根,不做和尚真是可惜了。
荀彧也反应过来,诧异地看看刘协,又看看孙策,自嘲地摇了摇头。他自诩聪明,可是在这两个年轻人面前,他的反应有点跟不上。他招了招手,命人过来擦拭水迹。
“荀君,我能否向你请教一个问题?”
“不敢。”荀彧躬身施礼。
“你觉得治国之道在六经、诸子以内,还是以外?”
荀彧沉吟片刻。“不内不外。圣贤所言,便是治国之道,别无他义。只是旨约意深,我等领悟不足,便有偏差,难免得一漏十。”
孙策转头看着刘协。“你觉得呢?”
刘协很认真的想了想。“圣贤亦人,生于天地之间,所见所思虽逾于常人,毕竟不能遍览。且治国之道当因时而变,三代不同于上古,春秋不同于三代,于今有汉,又不同于春秋。圣人因时而作,想必也会受限于时代,有所不足吧。”
“陛下……”荀彧变了脸色,语气严厉起来。
刘协笑笑,有些疲惫,却异常坚决。“荀君,这里没有陛下,只有一个上下而求索的问道之人。”
荀彧不忍,一声轻叹,欲言又止。刘和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两个侍女,捧着一些参汤、蜜茶,见刘协神情疲惫,连忙喂了刘协一些参汤。荀彧也喝了一些蜜茶,却压制不住嘴里的苦涩,只得低了头,将不安和叹息藏在心里。
孙策静静地看着,等刘协喝了参汤,精神复振了些,这才接着说道:“圣贤是不是人,且不去问他,反正孔子为汉制法这种事,我是不信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与其寻章摘句,一心想从圣人经籍中寻求治国之道,不如老老实实地做些实事,从最基本的问题解决起。于我而言,最基本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吃饭,二是安全。想吃饭,就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出足够的粮食。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说什么都是白费功夫。求安全,就要让自己有足够的武力,不惧任何人、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
刘协思索良久,点点头。“土地兼并和兵制荒废的确是本朝痼疾。从光武皇帝起就想解决这个问题,但始终没能解决,反倒越演越烈,终于不可收拾。时至今日,不得不行雷霆手段。”
荀彧忍不住说道:“大王的雷霆手段的确是立竿见影,却非长治久安之策。世家亦非天生巧取豪夺而来,亦是历代积德所致。旧的世家虽去,新的世家又生,大王阻止得了吗?”
“天下有一成不变,就能长治久安的治国之策吗?”孙策摇摇头。“我不认为有,也不奢求,我只能先解决眼前的问题,然后再考虑以后的问题。如果眼前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却痴心妄想什么长治久安,岂不可笑?”
荀彧语塞,张了几次嘴,却无言应对。现在可不就是这种情况,孙策的治国之道也许不能长治久安,但他至少眼下没有对手。你可以说他没有远见,只顾着眼前,但他至少顾了眼前。
“我读书少,不相信什么天不变,道亦不变。新问题总是会有的,而且肯定会有。可以以史为鉴,却不能照搬,人毕竟还是要向前走。与其相信古人有什么万世不变的治国之道,不如相信后人有能力解决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不是圣人,没有能力创建什么万世太平,我只想做好眼前事,解决我现在面对的问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有尊严的活着。”
孙策顿了顿,又道:“道很远,人很近。你不让别人有尊严的活,他就会让你没尊严的死,即使是蝼蚁也能毁灭殿堂。百姓国之本,你把百姓当蝼蚁,肆意践踏他们的尊严,还指望他用血汗来供养你?”
孙策转向荀彧。“荀君,你在关中效仿新政,为什么收效甚微?为什么你从南阳工坊挖走的工匠又陆续回到南阳?”
“敢请教。”
“你以君子自居,以牧民自许。在你的眼里,民是什么,是与你一样的人,还是与牛羊一样的牲畜?那些从南阳返回关中的工匠,你可曾真正视他们为拯救朝廷的希望,敬之信之?”
荀彧脸色变了变,一声轻叹。“原来大王致胜的秘密一直就在眼前,我却有眼无珠,视而不见。”
刘协黯然。“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易臣为民,易民为士,看似毫厘之差,高下相去千里。大王虽不读书,却暗合圣人之道,称雄天下固其然也。我败得不冤。”他直起身,恭恭敬敬地向孙策行了一礼。“多谢大王点拨,感激不尽。”
孙策直起身,欠身还礼。
(第五卷完)
(https://www.shubada.com/67675/18821381.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