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结党也算清流吗
“嘉靖时期的严党?隆庆时期的徐党?还有那牢什子的什么东林党?”
“这是在干什么?把咱大明的朝廷当成自己的后花园了吗?”
“过分!可杀!”
天幕上说李林甫之罪行早就于天下人尽可知了,又举例大明的一串子党派。
自古以来,党争都是朝廷大祸根!
所有臣子只能以皇帝为效忠目标,一旦开始拉帮结派,就会有党争的发生,就会影响朝廷处政的效率,将风气搞得乌烟瘴气的!
“严嵩?徐阶?”
“有意思,有意思啊!”朱厚熜嘴角挂着一丝莫名的笑容。
清流也要结党?
结党也叫清流?
【在内部矛盾上,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这些招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淳朴单纯,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
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东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禄山部队中最骁勇劲捷的一支部队。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李隆基虽然重用宦官,但是他身边的大宦官却是一位千古名宦,与历史上明朝嘉靖时期的李芳、成化时期的怀恩、永乐时期的郑和、汉朝的蔡伦等都是留有不错名声的。
而这位被称为千古贤宦的就是高力士。
因此当李隆基对高力士说:“朕现在是老了,干不动了,也不想干了。
于是将朝政都托付给宰相,他是大唐的宗室,自己人是可以信赖的。
边境分而将权给予诸将,他们都是大唐的功臣啊!
做完这些,朕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高力士听完皱眉,道:“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
而后,他又接着补充说:“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
然而,玄宗并没有听从高力士的劝言。
加之,此时大唐第一名将、唐朝军方的潜在第一人、李隆基的养子、陇右大总管都督、节制诸边塞的五镇节度使、兵部尚书、太子太师、当时官位最大战功最著断层碾压一众胡将的王忠嗣。
因为看不惯朝中李林甫弄得乌烟瘴气,也眼见自己的养父一直摆烂不作为,而自己经常巡视民间,亲眼所见各种潜在威胁矛盾的发生,就苦口婆心的劝李隆基:
“陛下啊,臣是您养大的啊,对您可没有异心的,我说实话......”
于是,未来皇帝的辅政大臣、忠义无双、国朝天柱般的王忠嗣被开除了。
笑话,晚年的李隆基,自己的亲儿子都不信赖,有点风吹草动都要杀个儿子开心一下,你一个养子,立功再多又如何?
王忠嗣最终被贬到湖南、又贬江西、再贬湖北,最后一代镇国名将路上暴病而死。
王忠嗣对于当时朝廷的地位就相当于明朝的张辅,宋朝的孟珙,只不过他的地位和能力更高,又好用又忠诚。
自己儿子总想着“篡位”,自己养子又是“不听话”。
而老讨自己开心的安禄山就更平步青云,让李隆基更崇信了。
于是安禄山得以彻底做大,大唐失去了王忠嗣,也失去了制约安禄山的重要力量。
归根结底,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他娘的!咱大明怎么这么多有名的太监?”
你再怎么出名那也是个太监,还是个有名的太监啊!
老朱一想到自己立下的碑子,“太监不得干政”碑好像还让后面的太监给推倒了。
这群没根的贼,都该杀!
先是党争又是太监,说吧,咱大明还有啥?
马皇后一副早就料到如此的表情,轻声道:“重八啊,你那个祖训......”
朱元璋吹胡子瞪眼的看着皇后,没有说话,倒是犟劲的闷哼一声。
“郑和,很出色嘛,你也是名芳百世了!”
朱棣夸赞一句道。
“这一切全是仰赖陛下栽培啊!没有陛下,臣一个无根之人怎能建立功业?”郑和激动的跪地叩恩道。
“起来吧!朕只是给了你机会,是你自己的本事才成就了你。”
大唐
“愚蠢!信任外族而不信任自己人,这是何等的昏招啊!”
“让一个外族人掌控如此多的权力,这不是在给自己埋坑吗?”
李世民恨其不争的骂道。
“陛下,正如我们先前所猜测的,大唐的这个军镇节度使制度,果然还是失控了啊!”房玄龄道。
安史之乱,破坏了地方,更是破坏了中央的权威啊。
本就军政财一体的藩镇,在见识到了朝廷的软弱后,还怎么听命于中央?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后世所用的行省制度?”杜如晦思忖道,“那大明和大清朝,不都是用的行省之制?
行省行省,行走的中书省,权力应与我大唐的藩镇相似,只是不知具体是如何实行?如何制衡?”
李世民这时也冷静了下来,虽然痛恨自己这个后代不争气,但是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却是也给现在初建的大唐提供了很多思路。
很多制度,都是需要一个王朝刚建立时确立的,因为建立越久,根蒂越深牢,后面的人越不好改革。
安史之乱虽然为后世的大唐带来了很多的伤痛和丧乱,但也为贞观的君臣们提供了很多失败的案例,让他们可以有机会将亲手制定的各项制度再次完善。
这不就是天幕出现后,带给各朝最好的意义吗?
(https://www.shubada.com/67072/19178512.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