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君命有所不受
【“陛下千里相召,臣星夜驰奔赶回成都,北伐大业因此中断,不知陛下有何吩咐啊?”一头白发的诸葛亮叩首在地询问道。
刘禅赶忙从龙椅上下来,上前搀扶起诸葛亮,一脸笑意道:“李相告诉朕粮草不济,将会影响相父安危。朕不能没有相父,也不能看见相父受到威胁。”
顿了一下,似乎是想到了什么,然后道,“不见相父之面,朕心中甚是想念,故尔召回,也并无他事,相父快快请起。”
诸葛亮一脸震惊之色,抬头看着刘禅,道:“蜀中粮草何因?”
刘禅一脸悻悻没有说话,陪着笑脸。
“必是奸臣进献谗言,言臣有异志克陛下乎?”
刘禅赶忙摆手,着急道:“不是如此,不是如此。相父为朕的社稷日夜操心,朕怎会猜忌相父?朕听闻相父在北方深受病害,朕心里害怕!朕不能没有相父啊!”
诸葛亮痛苦的闭上了双眼,几要昏厥,哀叹一口气道:“臣此次北出祁山连克魏军收复多地,司马新败,伪魏慌乱,适逢大好时机,眼看即可实现先帝遗愿,光复汉室,还于旧都,兴我高祖基业。陛下却听信谗言,下旨将兵马召回,先帝九泉有知,岂不痛心?”】
“我汉家基业,人家一个外臣都如此上心,子孙居然!”
“气煞乃公!”刘邦看到刘禅一脸不争气的模样,十分痛心。
【第四次北伐失败,可以说是蜀国国内出现了变故,诸葛亮一心想要实现先帝遗愿,光复汉室,从而忽略了这么多年来蜀国国内的变化。
刘禅毫无疑问是无比信任诸葛亮的,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刘禅虽然被诟病“乐不思蜀”,但是毫无疑问,他对诸葛亮是真的毫无防备的敬重,完全实现了刘备托孤时让他做到的事情。
因此,蜀国国内的保守派和奸臣也知道不能从忠心方面攻讦诸葛亮,只能从诸如国内不满北伐已久、诸葛丞相前线病重无人照顾等等。
蜀国国内现在基本已经换新了第二代第三代人了,很多人要么本来就是蜀地高族,要么就是祖宗随刘备入蜀从龙之功建立基业,但是他们却是生在蜀地长在蜀地,失去了父辈们的雄心壮志,一心只想割据享乐。
第四次北伐之前,诸葛亮派李严督粮草时,怕出问题,于是给他三种选择,叫他便宜行事:
“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
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派马忠、成藩传喻旨要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回来后,反而问他:
“军粮饶足,何以便归?”
另一方面,李严又向刘禅上表:
“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欺骗刘禅说这是策略,又想推卸责任给岑述。
诸葛亮无需调查此事,直接出示李严之前手书,明显前后不符,李严无话可说,被贬为庶人。
这一次,诸葛亮将蜀国朝廷清洗了一遍,全换上了主战的自己人,才安心再次准备北伐。】
“痴儿啊!”刘备心痛无比,眼见自家基业随着军师的不断出征越盘越大,却被国内奸臣几句话就儿戏般的召回北伐大军,前功尽弃啊!
“大哥!我看大侄子最起码不傻啊,你看他都是担心军师的身体情况,这不才召回军师吗?”张飞大咧咧的道。
“咳咳!”关羽推帘而入,一进来就听到了三弟的胡言乱语。
“二哥,你咋来了?”
一个大鼻兜盖在了张飞后脑勺上,这下老实了。
“主公!这不怪世子。”孔明言道。
“说到底,还是天幕里的诸葛丞相大意了,忽视了国内情况,这才让奸臣有可趁之机。世子纯善,奸臣便是以此欺世子,奸臣才是该杀之辈!”
“哼!孔明你莫要为那痴儿辩解,他若是自己有明辨之能,焉能不知?”
刘备气呼呼的,“教育儿子必须得吃鞭子!这痴儿害煞我忠臣也!”
“这诸葛亮他不是权臣吗?怎么如此胆小?岂不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况他执掌大汉军政之权,怕什么!”
刘彻此时只觉得窝囊,你可是权臣啊,我那傻后代一看就是个不重用的,你得支棱起来啊,不然我大汉基业怎么办,祖宗江山怎么办啊!
现在刘彻都想穿越去三国时期,一脚踹开刘禅自己去当季汉的国君,帮助大汉复兴基业。
先主都不在了,人家还在兢兢业业的,施其毕生所能地光复汉室,他又有什么好苛刻责怪人家的?
“我大汉的权臣若都如这诸葛孔明一般便好了。”
这是刘彻的心声,同时也是很多皇帝的心声。
没办法,历朝历代总会出那么几个败家子的,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家的子孙都是个个明君,而且制度总会被钻漏子的,只要有漏洞,就会出现权臣篡国之辈。
并不是所有的权臣都如诸葛亮这般的忠心。
也并不是所有的权臣都如霍光一样忠于汉室。
对于一些人来说,不求诸葛亮这种能臣忠臣了,权臣只要是个像霍光这样的也行啊。
殊不知,霍光的权力在相当于亚皇帝的。
【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再率数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四月,汉军出斜谷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下营寨。
东吴本就是孙家外地人入主江东势力,靠着妥协和平衡坐上的江东之主位置,孙权的权谋在整个三国时期都是顶级的,如果曹叡的权谋能力也如孙权般强,恐怕魏国国内的分裂情况就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毕竟这时候宗室的声音和曹家皇帝权力还是很大的。
故尔,东吴在大皇帝的有意权谋平衡下一直都是只盯着一亩三分地的互相内斗倾轧,人家本来也是如此,没什么雄心大志,只想守着自家基业,当初也才委曲求全的让孙氏上位,有点类似于罗马的元老院模式,但皇帝的权力还是很大的,只是孙权无法完全忽视世家的力量。
东吴既不像蜀汉一样有着必须北伐一统的法理性和使命,也不像曹魏一样有着半数江山的实力想要开创大一统王朝,故尔一直是两家拉拢的对象。
司马懿认为“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因此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汉军自行撤退。
魏将郭淮认为汉军必会争夺北原,司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果然,汉军到来,但被郭淮击退。
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百姓亦相安无事,一切如常。而孙权也响应蜀汉,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曹叡亲征迫退吴军之后,有人建议他到尚未分出胜负的西线督战,曹叡说“权退亮胆破,大将军已制之,吾无忧矣”,显示出相较与对东吴孙权的重视,诸葛亮的北伐可能并未对曹魏造成多大的撼动。
但此记载或亦有另一种解释,即魏明帝对司马懿及其坚守战略较为信任,毕竟司马懿已经是魏国最有军事才华的将领了,司马懿的防守战略也有效阻遏了诸葛亮的进攻,如果司马懿都挡不住诸葛亮,那么魏明帝即便亲征作用也是有限的,甚至可能干扰司马懿的指挥。】
(https://www.shubada.com/67072/19178471.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