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4章 变化
新的一天,大早上,各时空如往常般忙碌。
天气渐渐变凉,老百姓们为了能过好这个冬天,各种准备是少不了的。
粮食等收回家后,农人们多少是轻松些了,只是一整个忙碌,到底还是叫人累瘦了不少。
然而农活结束了,也还不得清闲,长辈们还要忙着加固家中的屋顶房梁。
亦或是约伴进山砍柴的,只有准备足足的,冬天才不怕被冻死。
一些村子还会组织身强力壮的青年们去山里打猎,让经验丰富的猎户带队。
一个是想要搞点肉回来,让秋收掉下去的膘长回来,冬天也能多点肉菜。
另外打猎也能减少山里的一部分猎物,免得冬天大雪封山,野兽没吃的下山来,这对村子的安危无疑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山里的野果野菜在孩子妇女们的整日倒腾下,找到了最终归宿。
古代物资匮乏,要想在寒冷的冬天好过点,前面的准备是少不了的。
一些孩子甚至还能在河边捡到野鸭蛋,不过已经很少了,但随着冬天的步伐靠近,野鸭也在自北往南迁越冬了。
—
每一个时空都有自己的发展。
孔子看得开,他基本上是看明白了,后面朝代的儒家子弟和如今的儒家,差别不是一丁半点儿的大。
虽然他也明白自己的学说不可能一成不变,但这变化他是希望往好的方面发展。
另外,他也清楚,儒学能越过诸家学说发展这般好,肯定是离不开统治者的需求,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肯定有,否则只怕也会和其他家一样的结局了。
对此,老夫子也不想去考虑太多,后世如何他也管不了,但他本人的思想和主张,他还是不希望被人曲解,所以这每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还得要一字一句翻译清楚才行。
尤其是知道后世使用的大白话,他感觉更有必要了。
只是对于颜回他们而言,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当然他们也是乐在其中。
秦朝
经过这段时间的寻找,秦军也还未找到刘邦这个人,至于项羽,还在山卡卡里猫着,偶尔下山,他也能看到整个环境的变化,黔首们脸上的表情不是骗人的。
宫中
扶苏还在跟他爹商量学堂建设,初步方案是以咸阳为中心做试点,不过学堂的选址、教学内容都还需要考虑。
扶苏本人是亲自都去看了看,拟定了几个方案给嬴政交上来。
嬴政大手一挥,将咸阳城东郊批做学院用地。
不过教学内容嘛,嬴政还要考虑,这太重要了,容不得一点马虎。
“对了,朕最近也考虑过,民间的声音也需要多听,那这意见箱就一定要有。”
扶苏呆了呆才反应过来,“父皇,你的意思是要让黔首提意见吗?”
嬴政点点头,“是,在宫门外设意见箱,谁有想法都可以提,里面的内容直达朕的手里,你觉得如何?”
扶苏思考了下,“父皇,这个想法是好,但只怕黔首们出于各种考虑,即便是有意见也不敢提出。”
“这事你来办,看如何打消他们的顾虑…”
在这父子俩聊的时候,冯去疾等一帮大臣也到了。
“臣等参见陛下。”
嬴政示意臣子们先坐下,“你们来了,都坐吧,朕让你们来,是有两件事,如今正是用人的时候,朕准备下一道旨意,将民间的那些人才都用起来…”
嬴政的话自然如一滴水落进油锅内,都炸了。
冯去疾率先开口,一脸担忧,“陛下的想法倒是不错,但民间有学问的多以六国余孽居多,只怕他们会借机生事。”
王贲也一脸焦急,“陛下,冯大人说的是,陛下的出发点是好,但那些人可不是安分的主儿,只怕不仅不感激陛下,反而会挑事。”
蒙毅思索着开口,“我想陛下的意思应该不只是学问这些方面,民间的能人也不会只有那些人。”
扶苏也出言道:“我赞同父皇的想法,虽然六国余孽大概不安分,但儿臣和诸位大臣自然也能提前做好准备,做好人才的筛选选拔,怀有异心之辈必然会被排除在外…”
冯去疾不赞同的摇头,“扶苏公子心善,但保不准有人藏的太深…”
“陛下此举也有聚拢民心的效果,天下百姓自然看得见,对于原本的六国臣民而言,也利于他们融入进来。”
……
听着臣子们的讨论,嬴政抬了抬手,等都安静了下来才缓缓开口,“这件事朕已经决定了,风险大,但朕相信你们可以充分应对,而且朝堂上也需要吸收新鲜血液了。”
见自家陛下都这么说了,冯去疾他们也只能同意,只是要多操心些了。
嬴政看着大臣们没意见后,继续道:“另一件事,大秦该有太子了,朕准备立扶苏,册命大典就交给冯相,其他人配合冯相行事。”
冯去疾有一瞬间恍惚,但瞬间平静,这事也是早晚的。
蒙毅看了眼扶苏,心中一松,蒙家和长公子关系走的近,自然希望扶苏以后能继位,加上他们二人私下也是好友。
其他大臣虽然心中也诧异,但也知道这一天该来了。
扶苏前面多少知道他爹的意思,心里还算平静,作为继承人,他的责任之大啊,以后必须做得更好才行。
......
此时另一边
李斯眼神期待的看向前方几百米处的巨石,在他身旁还聚集着一群灰头土脸的方士们。
方士们是满脸紧张,研究了这么久,还加班加点的干活,现在火药成不成功就看这一瞬间了,这可是关乎着他们的未来啊。
随着一声巨响,远处的巨石炸得四分五裂。
李斯提着的心瞬间放松了,他终于完成了陛下交代的任务,“好,太好了,火药终于出来了。”
方士们也高兴的手舞足蹈,纷纷喜极而泣,成功了成功了,他们的小命终于是更安全些了。
李斯看着这群方士有些没眼看,当然嘴上也是忘不了激励他们,“你们好好干,我这就进宫告诉陛下这个好消息,肯定是忘不了你们的。”
......
汉高祖时期
刘邦和吕雉还在斗智斗勇,刘盈就是夹在里面的小可怜。
刘邦大概能猜出历史上吕雉的想法,只是还不能接受儿子们多被害死的结局,对吕氏一族,他也不可能就这样算了。
汉初的那些大臣,对吕家会如何基本持壁上观,谁都知道如今的太子历史上早逝了,虽然不确定这一世如何,但还有四皇子这个历史上的文帝在啊。
刘邦也挺纠结的,好歹是夫妻,若是这一世他没办法活得长,就需要吕雉来稳定局面,儿子们都还小,那些大臣都不是省油的灯,这是他犯难的地方。
吕雉心中也是知道,最好的局面就是盈儿活得久一点、且能力出众,这对于他们夫妻都是好事,就是可惜了天不遂人愿。
元光年间
刘彻正在和桑弘羊讨价还价要搞个蛋糕店出来。
桑弘羊很伤心,陛下真是想一出是一出,这建商场的投资就够大了,还有开店,国库也经不起这样挥霍啊。
刘彻现在也在好好讲道理,“朕跟你说的你听到没有,商场固然费钱,但蛋糕店随便在长安城内先开一家店不就好了,厨子也不用费心,朕安排宫里的厨子去,投资不大,还能很快回本,钱不就回来了,到时候开连锁的,赚的就更多了。”
桑弘羊有些心动,陛下画的饼吊起胃口了,怎么破,咬咬牙干吧。
在君臣二人聊着时,李广兴冲冲跑来了。
“微臣叩见陛下。”
刘彻眉头一挑,“何事如何慌张?”
李广挠挠头,笑意止不住,“陛下,火药造出来了,经过这些日子日复一日的研究,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配比,陛下,可要亲自去瞧瞧?”
“哈哈哈哈哈,”刘彻也笑了,大步流星往前走,“走吧。”
隋开皇年间
杨坚暗戳戳的等着火药搞出来,他要去把高句丽端了,实在是历史上杨广那不孝子太丢人,叫他都抬不起头来。
除了是雪耻外,同样还能扩大大隋的版图,甚至还能去东边把倭人一起端了,好事情。
独孤皇后现在是盯紧了太子府,时不时要过问一遍,她不对杨勇抱有期待,但关于皇孙的事情她还是很关心的。
萧氏也渐渐走出了以前的日子,虽然还不太习惯,但也算是别有一番体会了,只是心里到底是挂念家中的父母和幼弟。
杨丽华在大兴城开了间成衣铺,里面招了些穷苦家庭的女工来干活。
唐贞观年间
尉迟敬德已经去了东瀛,至于李靖也带兵讨伐突厥去了。
结合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大臣们都在提意见。
柴绍拎着不孝子进宫请罪,但李二对这个小外甥,也很无奈,好歹是姐姐留下的血脉,最后也只是让他今后都是布衣之身,取消了他入朝为官的资格。
至于七女,这两人的姻缘这一辈子也断了吧。
房玄龄同样是领着儿子进宫请罪,和柴绍遇见,两人恨不得抱头痛哭,这都是什么儿子啊,简直是坑爹。
李二对这个重臣之子说到处罚,也就和柴令武一样了,一想到高阳,两个女儿都糟心。
虽然陛下已经这番开恩了,但房玄龄回到家这几日依旧忙着训儿子,简直胆子大了,竟然敢谋反,至于儿媳妇,别看陛下没说,但他觉得这段姻缘还是作罢吧,瞧着就是孽缘。
天宝年间
长安城的老百姓们生活还是井然有序,大街上各种糕点、烤肉、包子烤饼,看得人口水直流。
虽然还有些担忧前线的叛军,但目前传来的消息都是好的。
杜甫一家现在都和村里的人们混熟了。
搞了两亩地,还搬了新家,院子前面还种了两颗柿子树,并撒了些花籽,后院也开垦了一片菜地,虽然不见得会种,但可以慢慢跟村人学。
杨氏刺绣做的好,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喜欢来找她跟学,杨氏也不吝啬,她们一家人以后都要在这里居住,和村人打好关系才是好的,更何况这些日子,村里人待她们家如何,她看得很清楚,自然投桃报李。
至于几个孩子,也在村里交到了新伙伴。
杜甫看到这一切,他对未来是乐观的,历史上的‘三吏三别’他并不想有了。
就在他浇花的时候,院外传来了声音,“杜家郎君,你要的桂花树,我给你带来了。”
杜甫抬头往外看,是村里的一老阿伯,连忙迎了出去,“张阿伯,您老还给亲自送来了,快屋里坐会儿。”
老汉憨厚的笑笑,“哎呀,这在家也没什么事情,给你送来,正好还能帮你种下,这棵苗大,明年就能开花。”
“多谢您老了...”
......
宋开宝年间
李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学吴越纳土归宋,以他现在的国力是无法抵抗宋军的,既然逃不开亡国的命运,还不如他自觉一点,百姓们也能避免战乱,也许这一世名声也会好得多吧。
对于南唐的官员们,得到这个消息都不免失声痛哭,然而能怎么样呢,他们都知道这是最好的安排了。
等和大臣们都说完后,李煜也叫来了媳妇和儿子,把事情说了一遍。
小周后哭得梨花带雨,她没想到自己才当了一年的国后,结果现在就要亡国了,她忍受了这么多非议,结果现在沦落到要和李煜过普通人的日子,她的命怎么这么苦啊。
李煜是好生劝导了一番,但没用,毕竟一想到以后都没有好日子过,小周后哭得更凶了。
11岁的李仲寓看着这一切没什么表情,他不喜欢这个姨母,他母亲还没去世,她就和君父眉来眼去,惹得母亲伤心,他会喜欢才怪了,至于他爹以后不是国主了,这对他来讲还真没什么情绪。
另一边的吴越
钱俶也在准备纳土归宋的事宜,既然光幕已经点明了,那也是早晚的事情。
吴越的百姓们心中都有些不安,但也知道改变不了,如今也只能是静待了。
熙宁年间
对于改革一事,赵顼非常上心。
赵顼也不是很想给他妈面子,反正这次终于是撂下了狠话。
而高太后前面本就被后世人说的话打击到了,说她为了娘家人的利益,现在再被儿子这么一怼,真的是气得病倒了,也住嘴了,她也怕被天下人指着骂啊。
司马光如今身心都有些受伤,但王安石哪能顾得上这个同僚,他现在忙都忙坏了,再说,官场上,政治主张不同。
这些日子老王也想了很多,关于后世人提到的内容翻来覆去看,另外他还想到了一个人,苏轼,那绝对不是一个贪官污吏。
赵顼听着王安石的话都愣了,“你是说希望苏轼回来?”
王安石眸色清明,边解释,“是,苏大人虽然和微臣在主张上产生过一些分歧,但臣现在明白,他说的一些内容不无道理,新法一些内容的确激进了,我想,等他回来,我们会是很好的合作伙伴,而且新法的推行,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赵顼思索了一番也同意了,“行,那就一并让他们兄弟回来吧,人多一点好。”
还在密州的苏轼可不知道汴京发生的事,在齐州的苏辙也是忙着,两兄弟都不知道彼此即将回京相聚。
洪武年间
朱元璋在和大臣们讨论出海的事情,但沿海地区,那些浪人海盗烦不胜烦,想要商人们能出国做生意、大航海,前提还是需要先把这些敌对势力给端了才行。
随着朱元璋的眼睛看过来,朱大概能猜得到,果然。
“老四,这件事交给你去办如何,咱要让大明成为这第一个环游全球的国家。”
朱标寻思了下开口,“爹,老四去倒是可行,但这些海盗不好对付,他们擅长在海上作战,我看还是想个万全之策如何?”
朱棣听得连连点头,“父皇,大哥说的对,我还是先训练军队吧。”
“行,你先去训练。”朱元璋也觉得有道理,现在朱棡带着大部队去打倭寇了,沿海的海盗还是需要缓缓。
......
常氏的身子一天天大了,蓝母是不放心的,求了恩典进宫来看看,毕竟女儿是这一胎没了命。
江都郡主带着弟弟妹妹出去玩,也没打扰这母女俩谈心。
聊着聊着自然就说到了蓝玉,蓝母忍不住哭了起来,常氏也很无奈,这事她都不知道前因后果,更何况她也不能插手这些事情。
蓝母自然也明白,只是心里难受,也唯有可以跟女儿说说了。
永乐年间
现在朝廷的消息是一条条的传下来,看得百姓们都一愣愣的,但却都是好消息。
如今家家户户茶余饭后都是讨论皇上下旨禁止缠足一事。
朱棣连人殉也是禁止了,说起来还是从那倒霉孙子朱祁镇那得到的启发,不管如何,他都要做百姓们心中的好皇帝、后世人心中的明君,一提到他就能竖起大拇指的程度。
朱瞻基忙得很,不仅要带兵打瓦剌、出兵倭国的,现在又让他抄录永乐大典副本,整个人忙得团团转。
不过好在还有他爹帮忙,而朱瞻基也有多的时间去军营,为出征瓦剌做准备。
这下好了,孙氏连人都见不到了,胡氏倒是没啥反应,她已经看淡了,随便了。
朱高炽一边要搞钱出征,一边要安排人抄录永乐大典的副本。
这一个是关乎大明的江山社稷、另一个是关乎到经典流传问题,都不能马虎。
崇祯时期
从朝廷到民间,所有人都在为天灾做准备,谁都不敢说和他们没关系,更何况还有这女真在虎视眈眈。
百姓们边准备粮食,边担忧前线的将士们,尤其是冬天要来了,都知道寒冷的温度对士兵不利,若是女真的打过来,就麻烦了。
将领们心里也急,低温肯定是对他们作战不利,现在都是上折子请示陛下,快想想办法,这事关重大。
朱由检这边,将强制种高产作物的诏令下去才稍微松了口气,至于搞钱的事情,已经交给魏忠贤了,给了他一些特权,这是如今生死攸关的一步棋了。
等东林党知道魏忠贤跑出来了,还被委以重任,心情都不美妙,但事情已经是尘埃落定,而且陛下连事情都没通知就做了,他们面上也只能先认了。
魏忠贤嘛,自然不会放过东林党,只是当下新帝交代的任务要紧,好不容易出来了,他也不想再进去。
康熙年间
胤礽被放出来了,不过他现在没什么想法,照样是吃吃喝喝看光幕,看淡了,船都要沉了,船长的位置还有啥用。
康熙对此也没多说什么,倒是将太子的一部分权力分给了胤禛,这对于朝堂,无疑是一个重磅信号。
八爷党是直接炸了,虽然之前就知道最后是老四登基,但现在却是实打实的出现预兆,老爷子的心思不要太明显。
康熙坐在龙椅上,眸色淡淡,“去西方的求学队伍已经确定好了,你们谁愿意带队?”
这也是康熙被迫做出的选择,若是大清朝不主动去参与,那历史重演是必然,他并不愿意看到。
皇子们面面相觑,谁都不想开口自荐。
胤礽冷清的声音响起,“汗阿玛,儿臣愿意前往。”
康熙眼神复杂的看着胤礽,心里一赌,他不太愿意这个儿子去的,毕竟这么远的路途,谁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情,心里的人选本来是胤禩,但谁想胤礽跳了出来。
“那你们呢?”康熙不想理胤礽,转头看向其他几个儿子,开口继续问。
这次发言的倒是都是支持胤礽去的,康熙心里又是一阵气闷。
胤祉倒是说道:“汗阿玛,儿臣和二哥一起去吧。”
胤祉想的很明白,如今老四走入老爷子的视线,老八那边势必不会罢休,朝堂必然很乱,虽然意外老二选择了退出,但他也不想再继续留下了,与其待在乌烟瘴气的朝堂,还不如出去闯闯好。
最后的结果就是胤礽和胤祉带队出发。
民国
在前线的战场,年轻的一辈在拼杀。
今年刚收上来的新粮,老乡们都给收拾好,除了自家老人孩子吃的,还要支援前线的娃娃们。
还有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粮食减产,老百姓们基本上是吃不饱的,这点粮食,吃光了冬天就没法活了。
孩子们倒是都很懂事,然而这是没办法的被迫懂事,苦难比想象的还要重。
沿海的码头,一部分国人准备出海去往南洋谋生,顺便赚点钱回来支援国家。
离别总是在不少家庭上演的,孩子老人们默默哭泣,中年父辈们眼里有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亲人的不舍。
“回去吧,都回去吧。”
“我们一定很快回来的。”
“娟儿,照顾好你娘和爷奶啊,等爹赚钱回来。”
......
(https://www.shubada.com/66550/19273873.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