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温室大棚
时光在不知不觉间溜走,林峰已经来到大宋朝将近两个月了。
十一月二十一日,这一个月期间,扈家庄没发生什么大事,祝家庄同样没有任何动静。
时间拖得越久,对扈家庄自然是越有利,林峰巴不得祝家庄这几个月都一直消停着。
不过赖小宝的情报小组,一直在派人秘密监视祝家庄的一举一动。
根据赖小宝最新的汇报,他甚至在祝家庄发展了好几个内应,时时刻刻的帮他传递消息。
对此,林峰自然是大加赞赏,赏赐了赖小宝不少金银。
真要说扈家庄发生的事情,一个是林峰把西游记讲完了,而且火出圈了。前些日子,不仅仅本庄的人来听,甚至一些外庄的人也会跑来听。
林峰甚至听说,县城勾栏里,已经有说书先生开始说西游记了。林峰派赖小宝去打听了一番,果然如此。
只是那些说书先生没有听到完整版,说的错误百出,可依然挡不住有些人爱听。
对此林峰也不以为意,全当丰富大宋老百姓的业余生活了。
一个就是扈家庄的钟楼在月中终于建好了。
钟楼足足十米高,算是扈家庄最高的建筑了。表盘的直径达到两米,即便在扈家庄外面都能清楚的看到上面的时间。而且是双面表盘,南北两面都有。
这不是林峰想的,反倒是刘满仓四个人的突发奇想,四个人做了一点调整,就实现了双面表盘。
对此,林峰不仅没有生气,反倒大喜,大手一挥,每人赏赐了二十两银子。让四个人更是喜出望外。
经过这大半个月的学习,扈家庄一些聪明人已经学会了认识钟表。而且逐渐接受了一天从十二个时辰,变成了二十四个小时。
有了钟表,众人只觉得方便了好多。每天六点钟表准时敲钟,白天每两个小时敲一次钟,到了晚上八点就会停止。
而且晚上也不会敲钟,林峰还停下了打更,这样晚上就不用再被打更的吵醒了,可以睡得更安稳了。反正早上钟楼肯定会敲响,也不用担心早上睡过头了。
随着庄户们逐渐学会认表,林峰会让刘满仓四人制造一些小的摆钟,到时候每家每户都会有一座小摆钟,这样就更方便庄户们把握时间了。
除了钟楼外,林峰这一个月,一个是寻到了不少铁匠,让他们开始打造盔甲,同时还让他们试着打造出无缝铁管。
在没有高速钻机,没有硬度高的钻头,想要制造无缝铁管还是有些难度的。
林峰记得,明代制造枪管的方法,还是用一根钢柱,用热铁围着钢柱不停地捶打,硬生生的卷成铁管。
这样卷好后,再用四棱钢钻,就容易钻了。可即便如此,依然很费四棱钢,一个月才能钻出一根枪管。
林峰将这个思路说给了那些铁匠,剩下的就靠他们自己摸索了。他也就只能纸上谈兵,真运用到实际上,还是靠这些工匠。
还是要弄出高碳钢,这样弄出钻头,对于钻铁管肯定能提高不小效率。不过这些都不急,先让那些铁匠慢慢研究吧。
有件事他是亲自上手的,那就是弄了个暖房,用来种植玉米,红薯。
若是等到天气转暖再种植,这样至少需要两年四季的时间,才可能孕育出足够多的种子。
可现在用了暖房,可能一年多点就能有足够多的种子了。
这里面有个十分有趣的插曲,因为要弄暖房,林峰弄出了蜂窝煤球炉。
炉子的出现,反倒引起了扈家庄一片跟风,一些殷实的家庭,人人都弄了个煤球炉。这倒是没让林峰想到。
他之前竟然忘记弄了。
吃过早饭,林峰早早的来到暖房。
他造的暖房没有传统屋顶,屋顶他十分奢侈的用白布覆盖。下雨天,晚上会让人用大量油纸,草垫覆盖,白天有阳光的时候,就会让人掀开草垫。
除了屋顶,向阳的一面预留了几扇很大的窗户,窗户用透光性更好的薄丝绸封闭,更加的奢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进光量。
虽然没办法跟玻璃相比,可阳光也足够了。
推开暖房,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暖房里早就有人了,不是别人,正是李师师。
没错,在得知林峰要弄暖房种东西,闲着无事的李师师自告奋勇的找到林峰,要帮林峰亲自侍弄。
林峰也觉得李师师在庄上没啥事,平常也就弹弹琴,做做画,老是一个人闷在屋里会出事的,就让她来帮忙。
刚进去,李师师就激动地跑过来对林峰说道:“林公子,那玉米,红薯都发芽了!”
林峰听到这话,也是面上一喜:“真的?”
“自然,你快来看!”李师师更是忍不住上前拉着林峰的手,将他拽到几个大木盆前。
因为种子很少,红薯也就三颗,玉米很多种子还是瘪的,再加上林峰自身经验也不足,很多都是靠着回忆小时候在农村的见闻来进行。
因此他一次没敢全部种完,红薯只中了一颗,玉米种植了三分之一的种子。
这样要是实验失败了,也不用担心来年没种子。
林峰来到几个大木盆前,果然里面出现了一些绿绿的嫩芽。
“太棒了,红薯发芽了,没想到玉米粒也都成活了不少!”
“哈哈哈…,我小时候的记忆没有错,老子要彻底崛起了!”
若是红薯与玉米种植成功,后年的春天,扈家庄就可以大规模种植,等到丰收后,秋天只怕全庄的土地都能种下。
这样的话,即便凭借扈家庄与梁山这几万亩土地,他就能养活近十万人。
当然,他不可能这么差劲,几年时间还是只有几万亩地。
他的主要想法是,有了大量的玉米与红薯,他就可以大规模的发展畜牧业了。吃肉蛋奶才能强壮一个民族的体魄。
现在他们扈家庄的肉,蛋还需要大规模的从外面购买。这还是人少能买到,若是人口进一步增加,周边的村庄可就供应不上了。
大规模养殖肯定要提上日程,只是没有高产作物,养殖的成本就降不下来。
(https://www.shubada.com/64693/11111265.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