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重生1991 > 944、谈个合作

944、谈个合作


第二天一早,与杜小月一番道别后,叶云飞带着王佳等人坐车前往了香江机场。

这趟香江之行,信达金融投资公司保守估计赚了200亿美元。

把抵押民生银行股份借到的150亿美元连本带利还掉后,信达金融投资公司持有的股份总价值在100亿美元左右。

......

从申城机场出来,叶云飞和王佳推着婴儿车朝停车场走去。

韩婷等人则拎着大包小包跟在后面。

这趟香江之行,王佳拿着叶云飞给的黑金卡大肆采购了一番。

当然,她买的东西属于中低档,并都不是什么奢侈品。

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三点钟了。

叶云飞和王佳推门走下车后,抱着几个孩子进入了屋内。

苗丹等人见叶云飞几人回来,相继从别墅里走了出来,帮着韩婷等人把行李,以及一些礼物搬入了屋内。

叶云飞坐下不到两分钟,兜里的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

接通的瞬间,电话里传出王猛的问话声。

“叶老弟,回来没有?”

“刚到家。”叶云飞简单回应一句。

“你让我打听的人有消息了......”电话那头的王猛,一句废话没有,直截了当把情况说了下。

几天前,叶云飞突然给他打来电话,让他联系一下温市那边的人,帮忙打听一个叫叶文贵的人。

“辛苦了。”说完,叶云飞挂断了电话。

把手机揣入兜里后,叶云飞把怀里的叶亦轩递给王佳,语气平静讲述道。

“我一会儿得去趟温市。”

“去温市做什么?”王佳声音带着几分好奇询问道。

“跟人谈个合作。”叶云飞没有隐瞒什么,如实回答道。

“开车去?”王佳试探性问了一句。

“嗯。”叶云飞点了点头。

温市距离申城四五百公里。

虽说现在还没有跨海大桥,但开车过去的话,六七个小时也可以到。

“那你开车小心点。”王佳没有多过问什么,语气温和叮嘱一句。

尽管叶云飞没有明说谈什么合作,但她可以感觉出来,能够让叶云飞亲自前去谈的合作,绝对不是一般的小生意。

不得不说,王佳的直觉很准。

叶云飞这趟去温市见的人,二十年后,会为叶云飞打造出一家市值超万亿美元的超级大公司。

简单一番收拾后,叶云飞起身走出别墅,驾驶劳斯莱斯前往了温市。

他这趟去温市见的人,不是未来福布斯上的超级富豪,也不是未来大公司的老总,而是一位农民企业家。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这位农民企业家叫叶文贵。

1989年2月,马思克还不到18岁。

华夏再过12年才正式把电动汽车纳入国家研发计划。

而温市商人叶文贵,已经成功研制出一台充电八小时,行驶200公里的电动汽车。

这技术,完全属于世界顶级水平。

研发出电动汽车,沉浸在巨大喜悦中的叶文贵,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辆电动小车会让其坠入到事业的深渊。

1969年,19岁的叶文贵展现出惊人的商业天赋,去七台河支边的时候,办了个锹柄厂。

九年后,身上揣着六七万现金,成了当地的首富。

1978年,叶文贵回到温市,被安排到民政局工作。

不过叶文贵很快扔了铁饭碗,再次开起了工厂。

当时,叶文贵辞职的理由是,民政局的工资只够抽烟,但其每天还得喝一瓶茅台,要花11块7。

辞职后,叶文贵开了个轧铝厂。

因为填补了当地的工业空白,一开业,生意就好到爆炸,很快赚到了20多万。

轧铝厂成功后,叶文贵又针对当地需求,开了一家热合机厂,还自主研发了大功率的高频热合机,生意同样火爆。

当时,叶文贵所在的金乡垄断着全国的饭菜票生意。

但是生产原料PVC薄膜必须从外地买。

于是,1984年,叶文贵又建了一家薄膜厂。

叶文贵自主设计的生产线,效能相当惊人。

每分钟能生产170米,0.025毫米厚度的薄膜。

当时国产生产线每分钟只能出产34米,最薄只能做到0.075毫米。

就算是德国的生产线,每分钟也只能生产150米。

靠着独树一帜的技术,投产两年,薄膜厂的产值就达到了400万人民币,挣钱就跟印钞票一样。

之后,叶文贵又创办了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办一个火一个。

80年代,当普通人还梦想成为万元户的时候,叶文贵已经坐拥千万资产。

叶文贵名下的金乡包装塑料厂还是华夏最早发现股票的民营企业之一。

1987年,全国评选出了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只有叶文贵一个人缺席了。

因为当时,叶文贵已投入一场造车传奇,抽不开身,也没兴趣领什么农民企业家奖。

那一年,马思克还是个小屁孩。

后来被认为造车狂人的李叔福,还不敢想造车这件事。

至于造车的理由,叶文贵觉得13亿人口的大国,居然连一个自己的轿车品牌都没有,太可怜了。

由于汽油车,外国企业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很难超越。

而电动车,全世界都没有特别成功的,所以叶文贵选择造电动车。

就这样,初中毕业的叶文贵,熬了几个通宵,读了几本相关的书籍,又从全国招揽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开始了造车传奇。

仅仅六个月时间,一台叫叶丰号的白色电动汽车就造出来了。

充电八小时,行驶200公里。

随后,叶文贵前往美国考察,发现纯电动汽车,电池寿命短,续航能力差的问题难以攻克。

回国后,叶文贵调整研发方向,从电动转向了混合动力。

1990年4月,叶文贵推出了叶丰2号。

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动力汽车,得到了国内外技术人员的肯定。

推出叶丰2号不久,叶文贵收到一个好消息。

叶丰1号被评选为国家级新产品。

成为新华夏成立四十年来,温市的第一重大科研成果。

至此,叶文贵已为造成投入上千万人民币。

一直不缺钱的叶文贵,开始感觉到巨大的资金压力。

尽管如此,但接连而来的认可,让叶文贵相信造车能够成功。

1992年初,深圳一家公司找到叶文贵,希望展开合作,并计划投入5000万的先期资金。

但合作最终被叫停了。

因为对方想把电动汽车变成深圳和温市共同开发的项目。

当时,温市的领导觉得电动汽车是四十年来温市最重大的科研项目,不能白白便宜深圳,所以不同意继续合作。

一年后,美国电动汽车专家凯勒慕名来到温市。

但这一次又没有成功。

因为叶文贵坚持合作生产的汽车要挂叶丰牌。

而凯勒表示,挂叶丰牌的话,进不了美国市场,只能遗憾放弃。

叶文贵之所以敢拒绝凯勒,主要是因为其觉得温市方面一定会在资金上给自己支持。

但最终,叶文贵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支持。

1994年秋,最高车速109公里,充电3小时,续航200公里的叶丰概念性混合动力汽车诞生时,叶文贵已经负债1000多万。

这一刻,叶文贵终于意识到,要真正把电动汽车商品化,即便是小批量生产,也至少要5到10亿人民币的投入。

由于找不到愿意投那么多钱一起赌电动汽车未来的人,1995年5月,研发资金彻底中断。

叶文贵正式结束了传奇的造车梦。


  (https://www.shubada.com/64282/11110415.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