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七零年代:天降福宝种田忙 > 第1595章 芽芽事业篇(6)

第1595章 芽芽事业篇(6)


晚上,黑省家里来了电话,李敬修打的。

他不是羞于表达的人,但每回芽芽出差后还是会很想她。

像现在拨通电话,他心里浮现的是人舒坦的盘腿坐在自己身边,背靠背看着书的样子。

那头‘喂’了一声,道:“等等,我想拉屎”

李敬修:“.....”

打从结婚以后,两人已是能坦然在对方面前放屁的程度。

偶尔要恶作剧,还得欠欠的让对方闻一闻,没赶上都觉得亏得慌!

搁下话筒,李敬修顺便收拾家里,无意间拿相册翻着看。

有一张是芽芽近期的工作照,穿着白色的套装,头发高高盘起,利落大方的站在人群中看着镜头。

李敬修这才发现,原来二十多岁的芽芽,跟十多岁时确实很不一样,而他竟然一直都没察觉。

他看了眼镜子,里头的男人也换了发型。

这两年度数加深了,戴眼镜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脸上稚气一褪就显得老成。

要不是这会注意到,他真觉得自己和芽芽还和以前毛头小子,小姑娘时一样,还能趁着家里午睡的时候携手翻过墙头去玩。

李敬修心里的感慨很想跟芽芽说。

那头回来了,似是察觉到人波动的心绪,笑着问怎么了?

“我想起来有一年过年打鞭炮,那炮仗离咱们可近,我伸手捂住你的耳朵,长辈们在旁边哈哈大笑。”

芽芽感慨道:“是啊,那炮仗不长眼,还飞你裤裆上了呢,所以大家才笑得那么大声。”

李敬修:“......”说好的温馨场景,你光记这些了。

啥感慨,啥伤感那都没有了,气氛立马又恢复到了老夫老妻。

李敬修问:“干啥”

芽芽还真有正事,想问问丈夫认识文物局的么。

李敬修告诉爱人,他是干地质的!

芽芽叨叨差不多,都是一天都在挖挖挖。

人虽然满口的吐槽拒绝,但撂下电话以后还是乖乖地翻出了电话本,七拐八拐的通过各种人脉渠道找了个博物馆上班的工作人员。

人家在电话里说了,正品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文姬归汉图》画卷卷后的左上款肯定有署张瑀的落款。

没有多半是赝品。

但赝品也分很多种情况。

古人也喜欢临摹,清朝的人临摹宋朝画家的画,也有价值。

古人写诗,作画,乍一看写得惊人的相似,临摹的是人家的作品,但在古人眼里还不算抄袭。比如有北宋状元郎宋祁有首《鹧鸪天》里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就是一个字都不带改动的用了唐代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里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又比如南唐诗人李煜写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乍一看没啥问题,但是一看李商隐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就是一个字的差别。

在古人眼里这不是抄,这叫集句,要是能坐到浑然天成的把人家的句子集在一起,还有人夸呢。

再比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中“不尽长江滚滚流”句,却是杜甫《登高》中“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变体。

作画也自有一套画家们的规则,所以饶肯定是赝品,但也有鉴定的价值。

芽芽听明白了,就是得看是谁做了假货的意思呗。

一个落魄秀才临摹的画跟当朝宰相临摹的价值不一样,于是雄赳赳的去了。

她没想白让人家干活,揣着王府井商业大厦购物卷去的,撕巴了好一会儿才让人收下。

听说她是想送人当寿礼,特意喊了博物馆里负责修缮字画的老专家来帮个忙。

老专家扶着老花镜瞅了一眼,“明清的临摹品”

人指着给芽芽看,“汉唐宋元明清,在汉以前人写字作画喜欢坐着来,所以手肘都得悬空着,那样写出来跟画出来的成品跟后来用高桌子写画的成品很不一样。

明规定写小楷,所以笔锋活动的范围很有限制,手指握管道离开笔豪的距离变近,手臂也会跟着贴着桌案。”

人去拿了几张明朝画过来做例子给芽芽看,道:“到了清以后,因为要科举,要求文人的字体匀称和齐整,这会就是手腕都得贴着桌面,也影响了一个时代的画作”

“明的东西”老专家笃定放大的旧布条上一小块痕迹,“明大家多用一种白棉纸,质地松软但是容易变黑,有特殊的纹理,当时作画的人应当是压着一层纱布作画,导致染上了纸的纹理。”

人又去搬来一叠厚厚的书,翻了一大半才摘了老花镜,“极可能是明临摹大家仇英早期临摹的作品。”

芽芽听了一会,大致就是个出身低微、迫于生计,十二三岁就去做了漆工,不善诗文也不精书法,日积月累不断临摹学习,终以一个匠人的勤恳与谦恭成为与沈周、文徵明、唐寅

并称后世的明代四大家的一位老祖宗。

仇英出生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70多岁了,文徵明和唐伯虎也近而立之,最后能成为比肩的绘画大师,人生很是传奇。

芽芽琢磨,“也就是说也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

老专家立马吹胡子瞪眼,不高兴也就不乐意再说话,情绪全写在脸上。

芽芽给人解释,她也不是要卖,道今儿本来是去淘玉器想给人做大寿的礼物,偶然瞧见跟自家以前随手淘来的古董一样的画轴就临时起了兴致。

现在觉得这话好,且画这副话的人也好,就想着干脆以这个做了礼物。

虽然礼物不能以金钱衡量,但她一个晚辈,又是素昧平生,送的礼价值高点也是心意。

老专家脸色才好看,叨叨了好些艺术无价的话。

倒是李敬修找来帮忙鉴定的人说了句有用的。

两三年前京都举行了第一届书画拍卖,那场拍卖会流拍的作品很多,但从成交量来看有几千,也有几万的。

老百姓们觉察得晚,要不在这行业干着估摸也想不到字画也能够挣钱。

往后,老祖宗们的东西总是会越来越值钱的。

芽芽品了下心里就有数了,出了博物馆直奔琉璃厂买了个挺好看的工艺品匣子装好。


  (https://www.shubada.com/64271/11109764.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