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瞒天过海
郑冠华用一连串的问题把会议室时的气氛搞的很紧张。
公安、安全生产部门的负责人面如死灰,用惊恐和绝望的目光不断巡视着在座的各个常委。
不过,幸好郑冠华只是恐吓他们,并没有也不准备抛弃自己的部下。
郑冠华说道:“现在,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坐在同一条船上。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根据省市领导的指示,依据目前的调查结果分析,这是一起明显的针对矿管办工作人员的报复性案件,也就是针对国家公务员人员的报复伤害案件。”
说到这里,郑冠华停了下来,眼睛看着公安局的领导,希望从他们嘴里得到支持的证据。
他引用省市领导的指示倒是不必求证的,省市领导太多,完全是一个泛指的概念,谁也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更没有权力去求证是哪一位或哪几位领导作出的指示。
毛顺峰副局长顺着郑冠华递过来的杆子爬了上去,刚才还失魂落魄,有了上级有关领导的指示和书记的话壮胆,开始活力四射,于是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报告。
他边看边用不容质疑的语气说道:“郑书记、各位领导,从现场勘查的情况来看,这是一起经过精心策划、有准备、有预谋,以自杀的方式报复矿管办干部的重大恶性案件。”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炸药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爆炸的,只有在精心的准备下,才有可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情景下发生爆炸。”
在常委会召开之前,公安局的几位领导向郑冠华汇报情况时,用的就是这份报告,当时张东峰也在旁边。
报告简单介绍了爆炸现场的相关情况,并没有给案件定性,更没有描述是自杀性报复案件。
从常委们惊异的表情来看,他们相信毛顺峰所说的正是他手里拿着的报告的内容。
只是,毛顺峰说得越多,出现了明显的漏洞。郑冠华担心说的越多越麻烦,及时阻止了他的发言。
在此时的特殊气氛下,郑冠华只需要赞同他意见的支持者,而不是完整的逻辑推理来验证他的决定。
毛顺峰的话已经让郑冠华的胜券在握、底气十足了。
现在,郑冠华上有领导的指示、下有公安局现场调查的证据。在整个环节中,他只是起到一个总结定性的作用,将来调查闹出什么定性不准的乱子,他也不会为此承担过多的责任。
说实话,事情到底如何?张东峰也不清楚。不过,为了逃避责任,如此草率地下结论,实在有些儿戏了。
接着欧阳明辉表态,坚决支持郑冠华的意见。
虽然平时两人不太和谐,但是面临上级追责的危险,二人惺惺相惜,完全站到同一条战线上。
攘外必先安内。如果某人敢于在此时利用重大事故做文章,除非已经得到了上级的授意或者坚定的坚持,否则,在紧急情况下对对方的否定,亦即是对自我的否定。
郑冠华定了大方向、定了大原则。
欧阳明辉口才不错,畅所欲言,把郑冠华的观点和思路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欧阳明辉面对重大事件表现出来的风格还挺不错。
欧阳明辉不仅表态说理,还对如何应对眼下的紧急情况,如何制造材料向上级汇报,以充分的事实依据对事件定性提出了创造性的意见。
欧阳明辉在这种情况下敢于畅所欲言,因为此一时、彼一时。
说实话,此时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把常委会研究的信息透露出去。
讨论人事任命则不同,人事任用的后面总会站着某一个可以代表某方力量的人。讨论的对象顺利通过,提名者会把讨论的意见通报出去,让被提拔者心存感激,从而夯实自己的政治基础。
而提名竞争者的失败,也会向自己所提名对象通报信息,坚定反对力量,以便增加反敌制胜的力量和概率,这就是为什么讨论人事问题,常委会如同公开开会的重要原因。
欧阳明辉简述了坚定的支持意见之后,部署了具体工作,最后说道:“今天晚上,公安局和负责安全生产的部门要对全县的非法制造爆炸物品的黑作坊、烟花爆竹企业进行一次地毯式的大检查、大排查。”
“所有的无证照企业、接近居民区的企业,要无条件地关停,而且要给予处罚。不过,处罚要掌握分寸、掌握原则,平息矛盾而不能再激起矛盾,不能再给县委县府添乱。”
“可以真处罚、也可以处而不罚,看具体情况酌情掌握。罚单的时间一定要提前,存根要对号入座,不能让上级机关或者记者看出破绽。”
“另外,前段时间聘干分流问题闹得一塌糊涂,我认为到了该平息事态的时候了。我县的公务员超编情况不是很严重,这一次机构改革中,能不能把一些可以提拔的聘用提拔任用,充实进公务员队伍。”
“同时把一些年轻的公务员充实公安队伍,减轻公务员编制压力,至于这次无条件提拔任用的聘干,则转到计生聘干那边解决待遇,以后再想办法解决他们吃财政饭的问题。”
张东峰看着欧阳明辉的一系列布置,真心佩服他的造假能力,同时也佩服他的应变水平。
张东峰明白欧阳明辉能够及时抓住眼前的机会,明确在聘用干部分流问题上的立场。既然刚才在恶性爆炸事件的定性问题上,他明确支持了郑冠华,郑冠华现在也不会对他的提议提反对意见。
果然,郑冠华说道:“张部长,这次机构改革考察任务不是分两个阶段进行吗?从明天起,组织部执行第二阶段的任务。”
欧阳明辉继续说道:“考核工作要和安抚工作同步走,不能再生事端,后院起火的话,我们在座各位,谁也坐不稳位置。”
与会者逐一表明态度。
接着郑冠华提出了对相应管理部门负责人的处理意见。分别给予负责县安全生产、安全运输的部门负责人撤职处分。
不过,他说明这种处分是有条件的,就是不损害被处理对象的经济利益,主要是不扣工资,以后调资不受影响;在处分期结束后,恢复相应的职务待遇,如不能享受同等实职,则享受同等非领导职务。
郑冠华认为机构改革中的人事调整,牵动着机关干部的神经,影响成百上千人的利益,极有可能吸引干部的注意力。
为此除了需要征求上级意见的人事任免稍放后一点,县委管理的干部后天召开集体谈话会,全部到岗,需要相关会议讨论通过的人事任免事项,必须于明天下文,后天进行集体任免。
郑冠华的这个决定让组织部连续两个晚上通宵达旦地加班,所有的任职文件一次性全部印制完毕,等待召开全县干部大会进行下发。
为了郑重起见,郑冠华把集中任免谈话的独创性向市委作了汇报,孟奇波书记和孙建军市长都赞成这样的创新。
只是郑冠华邀请他们出席大会时,二人都委婉地表示了拒绝。
干部任命上的独创性往往意味着将会承担某种风险,市委书记和市长直接出面,等于承担了这种风险。
将来一旦出现某种问题,就会越过海天市委这一级直接由省里进行处理,就不能有效地保护下面的干部了。
有人说,他不在乎国家大事,是因为国家大事离他太远的缘故。他可以在乎衣服上的一个小斑点,因为衣服穿在他的身上。
机关人事调整与任命,直接涉及到每一个干部的利益,因此,由各个部门、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参加的江东县机构改革与人事任免大会,极大地牵动了这些人的神经。
尽管之前坊间已有各种传言,人们还是急切地希望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把消息得到正式确认。
会前会后,干部们都进行了热烈的议论。大家的注意力都被从恶性爆炸事件中吸引过来,事物的发展验证了郑冠华和欧阳明辉的先见之明。
只是,江东县欲盖弥彰,想向媒体封锁消息,消息却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传播。当天晚上,各大主流门户网站纷纷在显要位置贴出了江东县发生重大爆炸事件的新闻。
事件指挥领导小组根据情况改称为重大恶性案件调查侦破领导小组。
为了掌握舆论主动权,领导小组主持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了嫌疑犯因为受到矿管办的查处,怀恨在心,精心策划了这起重特大爆炸案件的新闻。
新闻记者往往会对这样的通报怀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私下里开始调查事实的真相。
几位记者不知从哪里得到嫌疑犯曾经是机关聘干的信息,对她为什么会参与私矿开采活动十分感兴趣,开始进行深入调查。
不过,江东县组织部门已经做好了其它聘干的工作,稳定了后方,聘干们纷纷回避采访,记者们才没有收集到什么有价值的新闻。
省报和海天日报根据领导意见,撰写了有关案件的长篇报道。
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刊登了长篇报道,记者们被新的新闻吸引,注意力发生转向,舆论渐渐平息下去。
当然,事情并不会如此简单。
(https://www.shubada.com/63442/20930958.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