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二章 新政进行时
第七百九十二章 新政进行时
杭州府余杭县下的刘家村,村里的里正召集了所有的乡亲,在村里的祠堂上,陪着县上的学政老爷宣读着从百里之外府城发来的知府老爷的公函。
刘家村距离余杭县城并不算远,也不过几十里路,就是去杭州府城,也只有百里路。刘家村大概有三百来户人家,人丁上千,因为绝大多数都姓刘,因此故而得名。
这样的刘家村,在江南地区的乡下,也只能算得上是中等大小的村镇。因为人口规模足够,再加上江南地区的乡镇要相对富裕一些,所以在刘家村,也是建有专门的村里私塾的。
刘家村的私塾,是刘家村的几户大户人家一起出资建立,聘请了一个先生专门教授本村的子弟。说是教授本家子弟,但要入私塾读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至少,学生要交给老师的束脩,费用就不菲。尽管江南地区文教兴盛,但真正能考取功名的也只不过是少部分。村里能进入私塾读书的孩童,基本上都算得上是刘家村的富户人家的子弟。
至于穷苦人家的孩童,一来要是入了学,不但要交一笔不菲的束脩,还要少了一个劳力。所以对于穷苦人家来说,要送自己孩子入学,是需要一定勇气和智慧的。
整个刘家村的适龄儿童,大概有一百来人,但真正能入学的,就只有一半左右。事实上,这座私塾也只能容纳那么多人入学。毕竟,私塾不大,而且就一个教书的先生。
此时,在祠堂前面的大空地上,通过敲钟把所有庄户人家都召集到一起,村里的里正倒是从容不迫,站在台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村民,他清了清嗓子。看了一眼身边的县上学政大人,看到对方点头示意后,他才开口道:“诸位乡亲,今日召集大家来,是有重大事情要宣布。”
听着里正的话,下面村民嗡嗡的低声议论不停。富足安宁的江南,就连匪患都几乎很少。所以一向安静的小乡村,除了每年给朝廷缴纳赋税的时节,似乎也没有遇到这样的场面。
里正听着下面嗡嗡声响,很是不高兴。毕竟一边的县上的学政大人可在一边看着,这嗡嗡的成何体统?他有些不好意思道:“学政大人,乡野粗民,实在不好意思。”
学政只是微微颔首,这样的场面他已经见过多次了。这些日子来,他差不多都跑遍整个县,几乎每一个村镇都亲自跑了一趟,就是要宣读和督促知府老爷下达的一件有关学政方面的“新政”。
里正用力的敲了敲手里的拐杖,等到乡亲都安静下来,他才缓缓开口道:“今日宣布的事儿,是一件大好事。”
这个里正先朝杭州府方向拱拱手,然后才接着道:“根据杭州府知府老爷的训令,从即日起,本村凡是七到十五岁的男丁,只要未在村里学堂入学的,都要入村里学堂读书识字。换句话说,只要家里有七岁到十五岁之间的男童,即日起要送到学堂入学读书识字了。”
里正的话一落下,下面的乡亲先是一阵安静,随后就轰然嗡嗡再次响起了议论声音。
“什么意思,咱家的娃也要送去读书?”
“咱家可没有钱供入学啊。”
“送去上学?那不行啊,咱们二牛已经十四岁,可是一把干活的好手了。还去读书识字,我可没想着他能读出什么花样来。”
“什么,让那些穷苦人家孩子也和咱家孩子一起读书?”
“。。。。。。。”一时间,各种议论声音纷纷潮涌,有些议论甚至听起来十分的刺耳,村里的里正有些尴尬。反倒是站在一边的学政大人面色从容。
因为这样的场面,最近他见太多了。知府老爷的这项新政,反对的有,赞成的有。就算是在乡民里,大多数都还是反对的。
原因很简单,乡民怕花钱,二来送男丁读书,差很多也算失去了一个劳动力。最重要的是,在大多数乡民的认知里,读书识字没有十年八年,几乎不可能看到什么出人头地的希望。
有句话说的好,寒窗十年苦读书,没有十年功夫苦读,岂能看得到出人头地的希望?如果不是一个富足的家庭,如何能供养一个白白的劳壮去读书呢?
所以,这项新政出来后,在乡民的反响中,不但没有落得太多的好,反而遭来了很大的反对和抗拒。要不是借助官府的权威,在加上这项新政里,确实给予了很大的扶持力度,恐怕想要推行起来,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看着里正一脸尴尬,看着下面乡民反应,这位学政一点也不恼,他和里正道:“里正,接着说下面的话。乡民不了解情况,要把这项知府老爷的新政内容,都讲明白给乡亲们听。”
里正连忙点头,再次敲着自己手里的拐杖。里正也是村里的乡老和名望,威信还是很大的。看着里正再次要发话,下面的议论总算再次慢慢平复下来。
“看来大家不太乐意把自己孩子送去上学?这是天大的好事,是知府老爷怜悯治下百姓,要给治下百姓更好的一个出路,你们这些粗俗人,竟然还反对?”
下面的村民有些弱弱的反驳着。
“里正老爷,孩子能读书识字咱们自然觉得是好事,可这读书,又费钱,还要少一个劳力。再说了,就算读书识字,也不一定有出息。。”声音慢慢的小下去,但基本上代表了下面很多乡民的意思了。里正有些气恼,只是黑压压人群找不到是谁说的,只能恨恨道:“粗鄙见识!”
“放心,让大家送孩子入学,不但不要钱,而且还免费给大家孩子提供伙食。这可是知府老爷给治下百姓天大的好处,你们懂个屁!”
里正也是有些恼了,说话也粗俗了起来。
“只要大家送孩子入学,不但不要束脩费用,而且县里每个月给每个孩童都免费提供伙食。这一点,大家都不用担心!”
“这是知府老爷的政令,也是朝廷的政令,任何人不但违抗。从明天起,每家每户,只要有七岁到十五岁还没有在学堂入学的男童,全部都送到学堂来上学。凡有违抗的,一律按朝廷律令法办!”
里正也懒得解释了,态度直接强硬起来,直接给乡民强制宣布了这事儿。等到宣读了之后,他才看向一边的学政,拍着胸脯道:“学政大人放心,本村所有适龄的儿童,从明天开始,一定都会按知府老爷和县上的政令,全部入村里私塾读书识字。”
对于里正的话,这学政不置可否。尽管有些不太满意里正办这事儿的态度和手段,但他不得不承认,要对付这些乡民,还真得里正这套手段。
他微微颔首,道:“既然如此,那一切都由里正安排了。以后每个月,县里都会派人来巡查的,还望不要出现什么篓子。”
里正心里一凛,连忙道:“学政大人放心,本村一定做好这事儿。”
说完,这里正看着学政大人,又小心翼翼担心的问道:“只是这费用。。。”
学政摆了摆手,直接掏出一叠银票:“这是招商钱庄通兑银票一千贯,先用于私塾的扩建,你先拿着。至于教书的先生,县上这几日会再派一个人过来,你不用担心。”
“丑话说在前头,这一千贯钱,可是专门用于村里私塾办学和那些孩童伙食的。每年差不多也是这个定额。这费用,每半年县里要查一次账的,你可别要弄出什么篓子了,否则到时看可别怪县上无情。”
里正听了这话,连忙点头。小心翼翼接过了学政大人递来的一千贯银票。
(https://www.shubada.com/61099/702698.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