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娇术 > 第二百七十九章 炖盅(给我乃大罗金仙的加更)

第二百七十九章 炖盅(给我乃大罗金仙的加更)


  等到了隔间,趁着季清菱给自己换上衣的功夫,顾延章轻声唤道:“清菱。”

  季清菱仰起头,露出一个疑问的表情。

  顾延章抬起手,扶着她的肩膀,凝望着她,问道:“我方才看到你在看《折狱龟鉴》。”

  他顿了一顿,心中斟酌了半日,方才继续问道:“你自家喜欢看,还是因为我,才喜欢看?”

  季清菱起先见他郑重其事,还以为是多要紧的事宜,结果听得这样一句问话,忍不住笑了。

  她给顾延章把腰间的带子系好,便双手搭着他的肩膀,踮起脚尖,凑着他的下巴亲了一口,笑道:“我本也喜欢看,因为你,就更喜欢看了!”

  她完便放开了,顾延章却是不肯放,只揽着她,又道:“你莫要哄我。”

  季清菱当真是受不了他,便道:“你瞧我是委屈自己的人吗?”

  顾延章心道:你为着旁的不肯委屈自己,为着我,却也未必。

  然则他嘴上却没有把话说出来,不住拿眼睛望着季清菱,连眨眼都舍不得的样子。

  季清菱哭笑不得,只得承诺道:“我以后一定早早睡,早早起来去练鞭,再不像昨日这般,好不好?”

  顾延章这才有些满意。

  两人一齐出了外间。

  秋月早叫了厨房,不多时饭食就送了过来,摆了七八个小碟子的菜,两盅炖汤。

  管厨房的婶子十分得力,四时菜谱都搭得极好,有时候见得家中两个主家辛苦,还常常炖些补汤过来,除却刚开始那一阵子季清菱还看着些,后来就再未有操心过了。

  这日想是见着天气转寒,她便把平日的清汤,改做了炖汤。

  季清菱习惯饭前喝汤,顾延章却喜欢饭后喝汤。待得季清菱一顿饭吃得七七八八,抬起头来,却见对面那人一脸的古怪。

  “怎的了?”她不由得问道。

  顾延章把那汤轻轻推到季清菱面前,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只道:“清菱,这是你交代厨房做的吗?”

  季清菱下意识地摇了摇头,问道:“怎的了?”

  一面问,一面低下头,看了看面前的炖汤。

  里头应是放了些药材进去,却没有抢味,肉香混着淡淡的药味,倒是挺好闻的。

  她拿起盅里的汤匙,轻轻舀起了一块肉。

  淡淡的膻味。

  “不是普通的羊肉汤吗?”她狐疑道。

  冬日进补,喝些羊肉汤,有什么奇怪的吗?

  顾延章只看着她,又指了指那个汤盅。

  季清菱搅动了一下盅里的材料,却忽然见得一样东西,登时脸面一红,“叮当”一声,把那汤匙放回了汤盅里,忙又喊了一声秋月,又道:“这一碗撤了。”

  秋月应了一声,正要上前,那盅汤却早被顾延章又接了回去。

  三口两口把汤喝完,他放下碗,只看着季清菱笑,仿佛偷腥成功的猫一般得意,道:“我不管的,我只当你吩咐厨房做的。”

  季清菱拦之不及,简直头都要大了,她脸上的热气半日都没有消下去。

  秋月立在一旁,看得心中奇怪极了。

  等到两个主家都吃好了,秋月把小丫头叫过来收拾残桌,自己则是特意凑到了那一盅汤面前,拿起汤匙把里头的剩料翻出来看了。

  一刹那间,秋月的脸就红成了猴子屁股。

  顾延章的汤盅比起季清菱的要大上许多,里头剩下的除了几大块羊肉,还静静地躺着三两根……羊外肾……

  秋月忙把汤盅盖上了,有些迟疑要不要去同厨房的婶子说一声。

  虽然少爷和姑娘已是日日都睡在一处,可两人并未圆房……

  婶子这般做法,的是好心,可莫要好心办了坏事才是。

  秋月是贴身丫头,自然知道些旁人不知道的事情。

  她一时有些纠结,不知道是该替少爷担心多一点,还是替自家姑娘担心多一点。

  ***

  且不说这一处秋月一个未出嫁的姑娘家,担心起了旁人闺房中的事情,另一处,顾延章同季清菱吃过了午饭,自出去散了一圈,消了积食,这才慢慢又走了回来。

  两人坐在书桌前说着话,不知不觉便绕到了季清菱才看的《折狱龟鉴》上。

  “我总觉得其中举的大小刑狱,判起案来,许多不过是情与法二字而已。”季清菱有些感慨地道,“早间看的一个案子,说的是前朝某处发了大旱,流民遍野,饿殍满地,有一男一女逃难,那女子半途跑去县衙中自述,说两人乃是兄妹,那男子却说二人乃是自小夫妻,那女子是他家中的童养媳,此刻见他家中凋零,便想另谋他嫁。当时并无路引,也无凭证,县官问了客栈中的住客同主家,诸人都说这二人虽是兄妹相称,但是彼时许多童养夫妻都是以兄妹相称,难以为证。”

  她看着顾延章,问道:“五哥,若是你,这案子是判离还是判和?”

  顾延章想了想,道:“既无物证,也无人证,若是要判,也只能判离了。”

  季清菱点了点头,道:“我也是判离的。”

  顾延章见她煞有其事的模样,忍不住笑道:“你做甚要判离?”

  季清菱便道:“虽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座婚,若两人当真是夫妻,判了离,未免可惜,可若两人是兄妹,却判了和,那便是乱了人伦了,两相比较,还是人伦大过。”

  顾延章却道:“我也是这般想法,只这事,说到底还是当初原籍的官员不得力,若是户籍点校做好了,少有遗漏,一查户籍便知,若是赈灾做好了,又哪里需要流民背井离乡。”

  两人讨论了片刻,又说起片言折狱来。

  季清菱便举了一个极有名的例子,便是大秦朝的一名唤作苻融的官员,遇上一个老妪来报案,说是被人抢劫,又有义士去帮着捉贼,等到把贼捉到了,那贼却不肯承认自家乃是贼,倒是反诬义士是贼。

  偏因夜色已昏,那老妪老眼昏花,分辨不出来究竟谁是义士,谁是盗贼,只得来报案。

  苻融判得极简单,几乎是片刻之后,就有了结果——他令盗贼与义士比谁跑得快,谁跑得快,谁就是义士,谁跑得慢,谁便是盗贼。

  毕竟若是盗贼跑得快,必是不可能被抓住的。

  “其实判案并不难,难的是不出错案,少用刑罚,不要屈打成招。”季清菱忍不住感慨道,“都说片言断案,可多数案子哪里有这样简单,都是靠着多年刑名的积淀,又有多方调查,方能抽丝剥茧,看出其中关窍。”

  


  (https://www.shubada.com/6100/399982270.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