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摇滚青年四爷
这不是四爷么?十年二十年后,榕树下早已没多少人知道了,它的创始者朱威廉先是将网站以一千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传媒巨头贝斯塔曼,然后又众筹在魔都开了一家名叫“相约榕树下”的饭店,试图以情怀来招揽顾客,可惜不久之后这家饭店就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了,朱威廉的名声也随之消耗殆尽。
但第四维这个名字却随着郭四爷的大名而广为人知,以至于陈俞安马上就认出了他的身份,想想这时候四爷应该还在西南某座以盐业而闻名的城市读高中吧?
四爷应该也读过《银河英雄传说》,要不然出版商日后也不会找他去给《银河英雄传说》中文版写序言,并引起了银英粉丝们的一直反对,银英粉和四爷粉在网上掐成一团,最终还是人数过少的银英粉落败了。
没办法,四爷的粉丝实在是太多战斗力太强了,打得那些银英粉溃不成军,他们也只能用抵制购买来反击。
“哦,要是能找到的话我也去找来听听看,不过估计不太好找啊。”第四维很快回复道。
那个时候的四爷还没有向后来那样为了追求金钱而无所不用其极,现在的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摇滚青年,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自己是一个“外表干净明亮,却喜欢没日没夜的听摇滚的好学生”,日后想起这些日子,内心就“惶然般纷乱,下雪般的惆怅。”
咦,牙齿都快酸掉了!果然咱内心到底是中年人了,实在是无法接受这种“四十五度明媚而忧伤”的文字。
“杨提督推荐的专辑总是不会错的,而且单看这段文字就觉得很美好。”四爷向来鄙视他那群听流行乐的同学,每当他在学校带起耳机的时候,同学就会问他是不是听刘德华,四爷心中纵使有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表面仍是云淡风轻的微微一笑,手指轻轻拂过精心修饰过的刘海,“我不是在听刘德华,其实我在听黎明。”
对此,陈俞安并不以为然,这种行为不过人们对于装逼和彰显叛逆的渴望而已,听摇滚乐的看不起听流行乐,听古典的又将那些听摇滚的斥之为流氓;再到日后,看日韩剧的看不起看国产剧的,看美剧的又看不起看日韩剧的。
人生已经是如此艰难,你还不让我想办法在别人面前找点优越感,这日子还怎么过啊?
几年后,四爷在自己的散文集《左手年华,右手倒影》里面,就用了诸多文字来描写他喜欢的摇滚乐队、专辑乐手等等,诸如窦唯、张楚、皇后、涅槃等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单寂寥。
另外,在他的小说《天亮说晚安》里,又给读者们普及了一番摇滚圈的鄙视链,本书的主角是一位热爱摇滚乐的好学生,可能算是四爷自己在小说里的投影吧,这位好学生遇到了一个说粗话染着蓝色的头发的男生。
男生宣称自己喜欢的摇滚乐队是零点,并diss四爷,你知道迪克牛仔吗,你知道臧天朔吗,你们特么的这些被老师捧在手心里的好学生,怎么会知道什么是摇滚乐?
四爷微微一笑,“不知道,我平时也就是听听刘德华。”想起这事儿,陈俞安默默地替黎明感到心塞,喂,上次不是说听我的歌么?
只是自从03年之后,这些摇滚乐队的名字就从四爷的文字里消失了,偶尔有那么一句,也是当年火遍大街南北的《take-me-toyour-heart》,取而代之的则是香奈儿、爱马仕、韦奇伍德等诸多奢侈品的名字。
看样子这些年四爷也想通了,摇滚乐的受众还是太小了,写这些东西没办法帮他多赚钱,还是写点大家都喜欢的奢侈品比较好,这样看得人才多么?于是就有了《小时代》。
闲扯几句,四爷就下线了,也不知道是继续去听他喜欢的《撞昆仑》,还是去撰写自己的文学作品去了。
陈俞安也将文章放到一边,重新新建了一个文档,开始构思起新的文章来,既然《萌芽》杂志社都给自己涨价了,那不趁机多写点东西混点稿费就太不划算了,他还想去魔都参加明年一月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呢。
身处这种小城市,有很多赚钱的办法不能使用,反倒是去魔都这种超级大城市,机会则要多得多;现在他才高一,而且家境一般,如果没什么特殊情况的话,父母大概是不会同意他去魔都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倒是个好机会。
嗯,在此之前先多写点文章,起码把飞机票钱赚出来才行,2000年,高铁还不见影儿呢;火车六次提速也才刚到第三次,从陈俞安家到魔都要先坐汽车去长安,然后从长安坐火车前往魔都。
那个时候的绿皮车可不是好受的,在车上待二三十个小时,陈俞安非疯了不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更舒适的出行方式才是合理的选择;家里估计最多帮他把主办方报销的硬座换成硬卧,不过陈俞安要是用自己的稿费买飞机票估计他们也不会说什么。
还是和前两篇文章一样,陈俞安这次写的依旧是杂文,这次他怼了知音体的鸡汤文,目标则选择了爱因斯坦的故事。
“小时候读过爱因斯坦的故事,说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不好,考试只有1分,但是努力学习后成为了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当年觉得可励志了,还拿他当作文素材写进了作文里;嗯,这篇作文老师很喜欢,还当做范文来读,让我在班上很是出了一次风头......”
“但是前两天我看《体坛周报》,看到埃尔伯上演了帽子戏法被德国媒体给了1分的高分,再看看拜仁的其它队员,都只有2分、3分,这下我就奇怪了,为什么表现好才是一分,表现一般反倒是2分、3分呢?”
“事后一查我才知道,原来德国人的1分是最高评分,那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考1分是怎么回事儿?”
(https://www.shubada.com/5946/423350231.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