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重回1986小山村 > 第四十二章 叔帮忙天经地义

第四十二章 叔帮忙天经地义


虽然药交会是一个好的交流平台,但它每年仅举行一次。

中药材却是一年四季都有收获的时间,每个季节及时采收,制成成品或干燥后立刻可以送往药厂转化为现金。

交易结束之后,高晓明并没有即刻离开,而是选择了跟技术人员杨某攀谈。"我想询问你一件事,”他说。"请讲。”杨某微笑着回应。

高晓明不解地问道:“香樟树林离我们并不远,为何厂里不派人去香樟药材交流会上购买药材?”他原以为能透过高建设找到一些富裕人士,因为富裕人群对保健品有着天然的兴趣,有钱之后自然期望延年益寿,而名贵的中药材自然抵挡不住这样的    。

然而,让高晓明出乎意料的是,高建设竟将这批药材直接提供给了厂里,而自己并未得到预期中的介绍。

听到高晓明提及此事,杨技术员环顾四周确保无旁人    后,才轻声道:“除非有上头指示,否则哪敢自行行动呢?即便收购本地药材,也是按上层要求来保障当地居民一定的收入。”

这番话语让高晓明感到意外,并本能地说出了他在药交会上所遇见的其他药厂,包括省城的一些代表。"省城的药厂显然不同。”杨某笑着回答,眼中透露着只有熟人才明白的暗示。

至于这种差异的具体含义,杨技术员并未详细讲述,但这已经足够启发高晓明的洞察力。

他们继续交谈,逐渐拉近了双方的关系。

在告别药厂时,大约是中午十一点半,离午饭时间尚有一些空余,所以高晓明并不赶路,而是慢慢漫步回去。

沿途望去,80年代的城市满目苍夷、破败,毫无现代都市的气息。

然而,在街头人群中,人们依然精神饱满,满怀期待地迎接未来。

就在此时,高晓明的脚步忽然驻足,在一家服装店的橱窗前定住了视线。

这家服装店虽小,且有些简陋,却熙攘异常,人群围着一款大衣驻足欣赏。

那件大衣的设计风格相当眼熟...

高晓明蹙起了眉头,感觉似曾相识,直至他注意到搭配大衣的白色长围巾,这才猛然省悟。

那可是《上海滩》里许文强曾经披过的一套装扮!

《上海滩》是八五年代末从港粤引进大陆的剧集,一经播出,旋即红遍大江南北,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全国为之倾倒,剧中激昂的主题曲也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

随着《上海滩》风靡,大街小巷的人们都模仿剧中的角色打扮,而那些主角们钟爱的服装款式也随之变成流行潮品。

他们身处县城,电视普及率并不高,因此品味上往往落后于一线城市,一线城市一年前所热的商品要在这边流行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话说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做起服装生意,不失为明智的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生活品质追求日益增加,尤其对于女性来说,她们甚至乐意花费一个月——不对,或许是几个月的薪水,只为得到一件心仪的好衣裳!

过去受限于时代的限制,服饰朴素单一,布料色系不多,样式显得较为土气。

在那时,消费者大多选择国营商场现买现穿,自己购买面料找师傅手工裁剪制作的情况更为常见,所以服装设计上自然缺乏国际化的时尚感。

高晓明注视着这间服装店,并非真心想买大衣,而是联想到许小美。

在医药交易会上,他曾考虑让许小美拜师学艺,专注医术研习,未来无论入院或是    行医,这都是一份稳定的技术。

而现在,如果许小美有兴趣,其实也能试试从事服装生意。

或去广州进货贩售,或是创办一家成衣工坊自产自销。

关于款式的问题……尽管不是特别专业,高晓明却能预见到未来的热门趋向。

这一念在心头盘旋之际,他稳步向前。

回去之后,高晓明打算征询许小美的意见,看看她是选择从医道路,还是要尝试经商。

如今腰缠万贯,他在规划人生的路上已不再受限制,可以随性而行。

有钱真是件好事,让他不禁面带微笑。

踏步入警局之时,正遇上刚刚走出办公室的高建设叔叔,两人偶遇于此。

对于介绍会是哪号人物,高晓明已在心里有了猜测。

(老林饭店距警局不远,是一家私人餐馆。

老板原为国营酒店的大厨,擅长烹饪美味佳肴。



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替代传统计划经济,一些人恋旧于稳定的国营饭碗,而有些人则勇于跳出体制下海做生意。

自老林饭店开业以来,老板的财富明显增长了许多。

店里已有食客坐等,当高建设带高晓明步入时,老板早已笑脸相迎。"高队长,您来了,快请坐!”

他主动请高建设坐首席,又望向旁边的年轻人:“这是高队长大人的侄子吧?呵,确实仪表堂堂!”

此刻,这人心中审视高晓明,而高晓明也正在观察对方。

这个男人年纪尚轻,约莫三十岁,保持着干练的平头造型,神情饱满,与众不同的是,他并未身着当时流行的中山装,反而一身西装整洁,脚下则是一双光亮的皮鞋。

当他抬手时,一块腕表隐约可见,然而指间沾着不易擦净的黑点,整体散发出成功人士的气质。

对于高晓明而言,此人并无特别深刻的印象。"股长大人来啦,今天准备点什么菜呀?”饭店老板老林热情地走过来询问。

这些人在场中,高建设的身份自然最显赫,众人纷纷将视线与敬意投向他。

高建设先瞥了民企厂长一眼,得到示意后示意由自己下单。

于是,他简洁下令:“你就照你的拿手好菜上吧。”

“行啊,给你们来一份红烧肉,猪肚鸡汤,还有一份排骨海带汤好了。”老林说完菜单,确认没有异议后,转身忙往厨房去张罗。

“股长大人,来一杯茶。”民企厂长为高建设和高晓明各倒上一杯热茶。

等待菜肴上桌的短暂时间里,高建设向二人介绍了眼前这位年轻企业家。

“晓明,这是我们县里的优秀企业家苏总,他经营的农机厂生意十分兴隆。

苏总,这位是我的侄子高晓明,他是位年轻人,敢于开拓,最近甚至收购了村里的一些药材,在樟树药交会贩卖。”

“我的这个侄儿还是头回出来闯荡,尽管略有斩获,但和你们办企业的目光深远自然不能比。

所以,苏总,还需麻烦您多多关照了。”

从高建设的话语中,不难听出他们关系的亲密无间,仿佛是自然而然将照顾责任交付给苏通。

苏总对高晓明的热情瞬间增加,“高股长的侄儿就如同我的弟弟一般,我一定会尽力照应。”

起初,苏总的言行似有拉拢之意,表示欢迎让高晓明共事,但随后的话语却是另一种调子。"哎,实话实说,我那小店可能撑不过明年的经济风暴,可能就要垮台了。”此番情绪反转,使得高晓明都忍不住侧目打量。

见到高建设的神色有些阴沉,显然他对这一转变也有不好的预期。

苏通用眼下的困境作为解释:“本打算诚邀你兄弟加入公司理所应当,然而过去几个月因订单寥寥,我们几乎无事可做。”

“怎么会呢?现在不是乡镇企业崛起的好时机吗?”高晓明条件反射般脱口而出,心中暗想着乡镇企业在一年内确有抬头趋势,华为与娃哈哈也将陆续崭露头角,被誉为传奇人物的“马胜利”也逐渐声名远播。

然而看到苏总满含苦涩的笑容和无力感,高晓明立刻明白了个中的意味。

确实,乡镇企业在振兴中,却并非个个都能笑到最后。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有人乘风破浪发家致富,有人却因诸多挑战而走向衰落。

原先不解自己为何没对苏总留下记忆,如今看来,可能是因为对未来的预料——那家公司有可能走向破产,所以自己对其并无印象。

我爸本来是国营工厂里的顶级装配工,而我也达到了第四级,但这些年来,我见到许多人通过办厂赚大钱,内心也开始躁动。

在1984年,我成功地说服父亲,创立了现在的农机厂。

凭借父亲的技术和人脉,最初工厂确实有了一些订单,小有盈余。

然而现在……"

"老实说吧,我爸爸现在已经去了其他厂子工作。

如果我不赶紧揽下新订单,恐怕我自己也要去找别的地方了。"

苏通的述说在深深的叹息声中画上了句点。

高建设眉头紧锁,本来他是想找个民营企业家带领高晓明,以免让这位新手瞎撞。

选择苏通的原因,主要是他相对年轻些,可能跟高晓明更易交谈,然而却完全未曾料到苏通会有破产之忧。

如今他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无法插手企业订单这类问题,毕竟他擅长的是刑事侦查而非商业运营。

整个晚宴的气氛因此显得阴郁。

“苏厂长,你们农机厂主要是生产什么样的产品?”高晓明的话语打破静默。

苏通忙纠正:“别叫我厂长,直呼我的名字就行了。

我们厂主要是维修农业机械,生产一些基本的农具和炊具,还有压力锅的零件。”

“嗯,那么考虑过联合经营吗?”高晓明微笑询问,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关于联合经营,并非高晓明第一个想到的概念,但它是当时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

乡村企业能在市场中迅速崛起,除了市场环境,便是联合经营模式的作用。

所谓的联合经营,是指    企业借用国有企业名号,获取国企的技术资源,生产附品牌产品,而后给予国企一定利润的分成——形象点来说,就好比    企业在国有企业的‘乳汁’中壮大自身,而随着市场瓜分完毕,一些企业便陷入困境,甚至可能破产。

听了苏通的处境后,高晓明脑中瞬间闪过了联营的思路。

"联营?"  苏通眼神迷茫,不解地盯着高晓明。

高晓明随即开始详细讲解联营的含义及操作方式、前景等。

这顿饭对于苏通来说仿佛如拨云见日,但也有些难以置信和飘渺。

他似乎懂了,又有些摸不透其中的奥秘。

送别苏通后,高建设问起高晓明是怎么知道这个概念的,高晓明只好借口他在药材交易会期间接触到的信息。

外界都以为他从未远离家乡,所以任何“异类”认知都会被认为是来源于那次大会。

因此,他口若悬河地向父亲讲述了看似天马行空的知识,使得高建设满头雾水,却又无法不信服。

高晓明就此灌输了一系列模糊不清的信息进入父亲的思想。

当天下午,因为工作安排,高建设需要上班,而高晓明也并未在县城过多停留,而是带着采购的一些物品返回高家村。

途经军事山脉时,他又与黄伟志相遇。

此时黄伟志在农田忙碌,正挥舞锄头松土准备冬季蔬菜种植。

"伟志,你的伤口还好吗?"  高晓明显身询问,两人的关系似乎比起往昔亲近了不少。

“快康复了”,面对高晓明的关心,黄伟志脸上绽开了笑容回答。

回想起黄伟志家庭的境况,缺乏足够的劳动力,田里的活都落在黄伟志一个人肩上,即便身上遍布十几处伤痕,他也毫无怨言,只能强撑着干活。

忽然,他发现自己相较于黄伟志真是幸运许多。

受到不待见又算什么呢?相比之下,他的生活重压并没有黄伟志来得繁重!到了分家的时候,他甚至能专注于自我,到了老人们真的无法自顾时,才去考虑承担赡养责任。

然而,黄伟志不行,他的一家人全赖他支撑起了整个家。

在农村这个早婚早育普遍的社会,已经二十四岁的黄伟志早应成家立业了。

高晓明细细回溯,似乎在前世,黄伟志一生都是独身,并未听闻有任何子女消息。


  (https://www.shubada.com/54084/11111317.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