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最爽新人生 > 1044.什么?饮食结构不健康?

1044.什么?饮食结构不健康?


  这年头,在国外开中餐馆,赔本赚吆喝基本上已经是必然了。

  想要赚钱,不是不可能,但是很难。

  当然了,三哥现在也算是家大业大,赔点钱也是赔得起的,而且只要能坚持住,就总有一天能做大做强。

  这也是为什么大企业做什么都能成功,小企业就很容易失败的原因了。说到底,还是资本雄厚与否的关系,看看前世的共享单车和美团,最终结果还不明显吗?说白了,有钱你就能坚持住,就能持续打造口碑,最终迎来成功。钱不够的,还没能到赚钱的时候呢,自己就垮掉了。

  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

  中餐在国外这些年没什么起色,一方面是口味问题,一方面是国家实力还不够强,老外就不会正眼瞧你,包括你的而文化和饮食皆是如此。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餐的餐饮结构,对于老外来说是不太健康的。

  周方远前世看过一篇报道,据《柳叶刀》统计,光是2017年一年,因为高钠饮食而死亡的人口就有300万,因为杂粮吃太少而死亡的也有300万,还有200万因为水果没吃够而亡,全球近20%的死亡案例是饮食问题导致的,在华夏,这个比例更高。这项统计时间跨度近30年的大型研究不仅前所未有,还得出了不少让人震惊的结论,其中包括:华夏因为饮食结构而导致的死亡率和疾病发生率,竟然比米国高了许多!

  毕竟在大家的印象中,米国是个“万物皆可炸”的高糖高油饮食地区,中餐竟然能比他们更不健康,问题出在哪里?

  很多国外的研究人员都认为,华夏是吃饭思路错误的重灾区。而同在东亚的扶桑却有着最低的饮食结构造成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糖尿病死亡率。

  最大杀手不是糖和脂肪。

  这次的统计给出了一个与很多人印象完全不同的颠覆性结果,全球范围内每年造成上千万人死亡的错误饮食习惯并不是糖和油脂吃太多,而在于钠、杂粮和水果——饮食结构问题导致死亡的统计表,前三位分别是高盐、低杂粮和低水果饮食。

  而那些被我们日常警惕的红肉、加工肉类、含糖饮料甚至反式脂肪,反而在死亡贡献里排行靠后。

  饮食结构问题造成的主要疾病有三:心血管疾病、肿瘤和2型糖尿病。

  也主要是这三种疾病最终导致了大家因为吃饭方案不正确而死亡。

  那么按照这份报告里的说法,华夏的死亡率为啥这么高

  《柳叶刀》统计了不同地区的各项饮食状况达标情况,其中,东亚地区因为将日韩单独计入了“高收入亚太地区”板块,所以基本上可以视为以华夏为主的数据。

  首先是致死重灾区——钠超标。

  其次是水果不足要命在每日水果摄入量方面,东亚数据依然疲软,不过全世界各地区都没达到最佳推荐量。日韩等高收入邻国勉强达到了及格线。

  第三,杂粮量也没及格。和水果一样,数据显示,国人杂粮摄入量也低于及格线。同样,全球都没达到推荐最佳摄入量。

  按照《柳叶刀》的说法,这种情况想要缓解,需要三种方式。

  首先,减少食物中的盐。

  我们饮食中的钠摄入,大部分来自食用盐。所以,少吃盐,有意识的避开过咸的食物,做饭少放盐,能大大降低钠盐摄入。

  然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项针对2.8万余名人的“城市居民盐相关知信行调查”显示,72.7%的学生每周至少吃一次加工食品,只有1%的人能分辨出哪些是高盐食品,其中有1/4的成人没听说过低钠盐等,老百姓对高盐食物和高盐调味品的认知普遍较低,更缺乏主动控盐行为。根本原因与国人过于追求“口味、口感”有关,忽视了健康和营养。

  其实想要注意这点并不难,首先买东西前,先看钠含量。平时购买食品时,要养成看产品包装上营养成分表的习惯。营养成分表上会标注食品的钠含量,钠含量低也就意味着食物含盐较少。其次家中备个盐勺,市面上的盐勺,一勺就是2克,每人每天就是3勺盐。按做一个菜放一勺盐计算,对一个三口之家来说,每天每餐如果做3个菜,就可以计算和控制好每个菜的用盐量。每个人每道菜最多吃1/3,才可保证盐摄入量不超标。

  同时,酱油、味精等调料也含盐或钠,若放了就应减少用盐量,以免咸味叠加。

  当然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许多调料都最好用天然食材替代。烹饪时,除了用盐,还可用香菇、香菜、白糖、醋、洋葱等提味,尽可能减少放盐量。

  同时可以选低钠盐。

  低钠盐适当降低了食盐中的钠含量,增加了钾含量,是普通健康人群的优先选择。需要注意的是,低钠盐并不等于低盐,有肾脏疾病的人,还要注意钾过高带来风险。

  另外,少吃含盐量高的加工食品,糕点类、腌制品都是含盐大户。小孩老人吃盐格外注意,控盐从娃娃抓起,婴幼儿食物中,最好不要放盐,这样孩子长大后口味就会比较淡;老人由于味蕾敏感性变差,口味变重,容易多吃盐,因此家人要注意劝导。

  第二个方法,增加水果摄入。

  《柳叶刀》对水果的推荐量是每日250克左右。要坚持每天吃,成人每日应摄入水果200克至400克。大概每天一个苹果搭配一个橙子或者香蕉,或者是200克的葡萄加上一个雪梨。其次,吃够彩虹色,每天吃的水果颜色越多,摄入的营养成分越丰富。不仅要选用草莓、西红柿等“护心专家”,橙黄色的橙子、柠檬,还要搭配葡萄、黑莓等紫蓝色水果。最好做到每天两种及以上的水果,每周可以更换水果种类。

  最后,选对时间吃。晚上尽量少吃水果,食用时间以饭后1至3个小时为宜,不宜空腹吃。此外,一些特殊人群在食用水果时要有所注意。糖尿病患者首选西瓜、苹果、猕猴桃等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建议每天摄入的量为100克至200克;肥胖者少吃榴莲。

  第三点,杂粮替代精米白面。每天125克杂粮看着不多,但是全球各区域竟然都差得远这就很惊人了。对于国人来说,将食物中的精米和白面替换为杂粮应该是可以接近这个目标的,而且精米白面在饮食健康方面评价就不高。

  《居民膳食指南》就有推荐,每天摄入全谷物及杂豆类50至150克,薯类50至100克,但不同年龄段人群粗粮的摄入有所差异。

  婴儿满6月龄时,胃肠道等消化器官已相对发育完善,可消化母乳以外的多样化食物,此时,可适当添加小米等精细的粗粮,和大米熬成粥或磨成粉拌在米糊中。推荐粗细搭配食用,每周1至2次即可,逐渐过渡到一周3至4次。

  大约六岁时,孩子第一颗恒牙萌出,但咀嚼能力仅有成人的40%,咀嚼和消化能力仍有限。建议学龄前儿童添加粗粮时,家长对粗粮进行细作,把粗粮磨成粉、压成泥、熬成粥或与其他食物混合加工成花样翻新的美味食品,如将杂豆磨成粉,与小麦粉按1:2或1:3的比例混合,制成花卷、杂粮包等,这样既能提高孩子对粗粮营养的吸收,又能满足孩子的胃口。粗粮虽好,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学龄前儿童每天摄入量要控制在35克以内。

  在整个儿童少年时期,生长发育不断进行,许多重要器官和组织都在积极地发育中,对于钙、铁、锌等矿物质的需求量要略高于成年人。杂豆类等含铁高,谷类胚芽、麦麸等富含锌,如果只**加工谷物容易导致维生素B1缺乏。因此,日常膳食要做到食物多样,粗细搭配。但摄入过多粗粮,膳食纤维会干扰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吸收;植酸与钙、铁、锌等螯合成植酸盐,不能利用,因此儿童少年时期每天吃粗粮不宜超过100克。

  作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青壮年不注意爱惜自己的身体,各种疾病很快就会找上门。健康饮食,平衡膳食是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关键方法之一。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可降低2型糖尿病、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膳食纤维的增加对预防肥胖等具有潜在益处。杂豆类含有丰富的钾和膳食纤维,对防治高血压很有帮助,要适当多吃。因此,青壮年每日要保证一定量粗粮的摄入,最好能保证在150至200克之间,并且要经常换着吃。

  人到中年,有些慢性疾病开始出现,比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三价铬复合物作为葡萄糖耐量因子有利于提高糖耐量;钒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脂肪组织中葡萄糖的氧化和运输及肝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异生,保护胰岛功能,这些微量元素都存在于全谷物中。但粗粮多属于中等嘌呤含量食物,对于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而言,每周吃粗粮的频率不超过3次,每次控制在100克以内。

  至于说老年人,每天吃150克左右的谷物最好,而且以全谷物为主。考虑到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可以将全谷物磨成粉食用。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较高,建议日常多食用燕麦。研究表明燕麦含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降血脂的效果最好。同时薯类具有降低大便干硬、排便困难发生率的作用,因此,老年人群首选燕麦、薯类作为日常粗粮的摄入。

  咳咳……扯远了。

  总而言之是个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老外眼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非常不健康的,不仅仅有刻板印象,连《柳叶刀》这样知名的医学杂志,都点名华夏饮食不健康。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来自西方世界的,对华夏的故意抹黑和压制。但事实上,少盐少油少糖确实是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觉得米国的饮食习惯不健康,但殊不知,米国真正的上层人士,是很少吃那些垃圾食品的。也只有米国底层的穷老百姓,才会天天吃快餐,快餐嘛,本身就不是什么高端的存在,吃快餐的人也主要以填饱肚子为主,那自然而然也就没法子过于追求健康了。

  实际上在米国,中产家庭基本上就很少吃快餐了,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吃,只是很少吃罢了。

  正常饮食,像是煎牛排和蔬菜沙拉什么的,其实都算是比较健康的饮食方式。

  至于说中餐,当然也有清淡的食物,也有重口味的食物,国人之所以饮食结构不太健康,说白了,还不是因为华夏重新崛起的时间太短了吗?我们重新崛起的时间太短,来百姓还不够富裕,方方面面都还没提升起来,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也是难免的。事实上,在周方远重生前,他周围已经有很多人都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意识了。

  就拿他家来说,从10年左右开始,母亲就开始有意识控制家里的用盐量。最初的时候,家里人当然吃不惯,尤其是他们去爷爷家聚餐的时候,周方远在习惯了自家的口味后,就完全无法接受爷爷家重盐重油的做菜方式。后来爷爷家也改了,二叔家,三叔家,姑姑家都跟着变了。等到他重生前,他这些亲戚家里,基本上已经都变成了清淡的口味。

  《柳叶刀》的那一篇报道,虽然有些道理,却也有些偏颇,不过说到底,中餐在国外受欢迎有限,根本愿因还是口味不同。中餐里的很多菜品,就算减少油盐量,口味对于老外来说还是偏重。而且那帮子老外太骄傲,刻板偏见非常深刻,想要改变?很简单,什么时候国家强大了,这种刻板印象才会一点点扭转。在此之前,想要在国外开中餐馆,要么随行就市,要么就只做同胞的买卖,基本上没第三条路可选。

  所以周方远才会问三哥,是不是已经做好了赔本赚吆喝的准备,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最起码周方远就不准备在国外搞什么中餐,要做也是做西餐和快餐,反正老外就爱这个,想赚钱做这个准备做。至于说中餐,不是说没前途,只是在06年这个当口是不行的,真想做,还得多过几年再说。


  (https://www.shubada.com/5154/567060889.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