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256章:第一次早朝的朱英

第256章:第一次早朝的朱英


  在朱元璋面前的,是身穿一身暗红色的衮服的朱英。

  这深沉的颜色,和朱元璋身上穿着的,是同一款,甚至于看上去比朱元璋身上穿的,还要显得隆重一点。

  毕竟朱元璋此刻穿的,并非是礼服,只是常服。

  同款的两个红站在一起极为惹眼,这跟后世的情侣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按照现在已经定下来的礼制,朱英的龙袍,也应当跟太子朱标的一样,而是带点红又有点发暗的朱黄。

  不过对于朱黄和暗红,朱英明显更偏爱暗红一点。

  在朱元璋的询问的时候,朱英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就喜欢爷爷身上的红。

  朱元璋就直接定下了同款色。

  至于礼制,朱元璋虽然自个定下的规矩是最多的,但他其实从来没有放在眼里,礼制的一切,当然是要为皇帝服务,而不是用来束缚皇帝。

  在这一点上,自大秦后三百多位皇帝,还真就没几个想通这件事的。

  开国皇帝呀,真就是应了那句话:老子的规矩就是规矩!

  “爷爷,看来从今日起,孙儿每日也要跟着爷爷一同进行早朝了。”朱英感受着老爷子满是硬茧的大手,笑着说道。

  虽然时刻被朱元璋称作备懒,但朱英自然不是一个备懒的人。

  真要是懒惰的话,也早就死在西域,而不可能有今日了。

  只是在很多事情上,相对于朱元璋,有着后世经验的朱英,更喜欢的是团队合作,充分的挖掘麾下的潜力。

  并不是存在依赖麾下。

  像是刘胜等百位弟子,都是朱英耗费巨大精力,亲自培养出来的,也朱英整个群英商会,在西域,大漠,草原,包括大明内进行活动的成员。

  都是由这百位弟子,进行管辖。

  这弟子的排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严格来说,真正能够算亲传的,只有前五十位。

  授课有两百多人,后面五十位排序的弟子,基本上根据功劳,或者说所管辖势力业绩的变化,都是会有一定的变动,具有竞争性。

  “你呀你,往后的日子里,再也没办法像从前一般躲懒了。”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

  朱英也随着笑了起来。

  从乾清宫出发至华盖殿,不过就几步路,而这个时候,华盖殿中官宦们已经为朱元璋还有朱英,准备好了早点。

  “咱是个小老百姓的出身,做过地主的放牛娃,当过和尚,乞丐,咱从来没有避讳过这样。”

  “咱很清楚,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是有多么的难道,打天下呀,一步错,那就是万劫不复。”

  “当初这中原大地上,有多少豪杰,如今都化作了黄土,唯有咱留了下来,靠的是什么,是智慧!”

  朱元璋对于朱英循循教导,也开始为朱英介绍自己的日常。

  “咱每天很多事情要处理,是从来没有批阅完的奏章,但咱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

  “多读书,才会明白更多的道理,只有读的书够多了,才有更多的智慧。不读书的人,再聪明,那都是小聪明,上不得台面。”

  朱元璋感叹着说道。

  纵观朱元璋的身上,有很多的优点,也正是这样优点的存在,才造就了如今的大明。

  其中最令人惹眼的,便就是兵法。

  朱元璋用兵如神,从西吴时期的南平纷据,到大明建国之初的北复幽云,再到徐达、傅友德以及后来的蓝玉远击蒙古。

  每一次的用兵他都是运筹帷幄,先行制定详细且正确的军事计划,为军事行动的胜利奠定基础。

  诚然他是有很高的军事天赋,但真正接触到军事的朱元璋,是在加入起义军开始。

  而也是在那个时候,他才开始看兵书,学兵法。

  很多人看到的,是朱元璋本身的天赋,却很少有人知道,那日以继夜,从不间断的阅读。

  天赋决定的是上限,读书才是能够达到的高度。

  一边教导大孙,朱元璋看着华盖殿书架上有些陈旧的典籍,语气变得有些感叹。

  在这一刻,他想起了曾经,经常彻夜陪伴自己的大妹子。

  拿出一卷兵书,朱元璋摆放在书案上,对大孙说道:“咱以前呀,爱读书,每次都是读到深夜,当时你奶奶呀,不管咱读书多么晚,都会在旁边陪着。”

  “和咱这般穷苦出身不同,你奶奶是正儿八经的大家闺秀,很多的书,都是你奶奶给爷爷送来的。”

  说到马皇后,朱元璋的嘴角不由开始微微的上翘。

  “咱能懂什么大道理呢,很多书都读不明白,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你奶奶在旁边教导着。她也喜欢读书,读的书可是比咱多得多了。”

  “说起来,你奶奶都算是爷爷的老师了。”

  朱元璋说着说着,眼神有些游离,想起了曾经大妹子陪伴在身边的美好时光。

  马皇后祖上曾是归德府宿州富豪,她的父亲马公,也是有名的地主乡绅,即便是元朝,也是时代显贵。

  马公没有儿子,视马皇后为掌上明珠。马皇后自幼聪明,能诗会画,尤善史书。

  在这一点上,对于朱元璋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贫苦百姓,哪有什么读书可言,在元末,或者说古代所有朝代,书可不是什么便宜货,相反是非常昂贵的。

  在遇到马皇后之前,朱元璋本身跟文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得到的读书机会,也就是当和尚的那段时间。

  朱元璋做和尚才五十天,五十天里,每天还需要劳作,能够阅读经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连入门都算不上。

  真正的入门,就是在马皇后这里。

  “咱那个时候,读书识字,都是你奶奶每日陪在身边,一笔一划的教授,若是没有你奶奶,咱哪能有机会读书。”

  “什么抱负,志向,在那个时候,都是空谈。”

  朱元璋语气唏嘘,朱英听完后才明白,原来马皇后的存在,竟然是这么重要。

  若是当初郭子兴,没有把马皇后许配给朱元璋,怕是这大明,都极其有可能不复存在。

  在早期朱元璋统治势力中,往来的文书,甚至包括一些调度安排,都是马皇后在负责。

  而这些,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导致马皇后除了皇后之名,其余则名声不显。

  这其实是马皇后自己的意思,甚至后宫不得干政,也是马皇后提出来的。

  这是一个真正顶了大明半边天的女人。

  朱元璋拿出一本典籍,正是兵书:孙子兵法。

  “这就是咱看的第一本书,咱真正开始识字,也就是从这本书开始,从今日起,咱便把这本书,送给你。”

  朱元璋拿着这本白麻纸制作的兵书,递给大孙。

  朱英接过,麻纸有些粗糙,和如今大明所用的皮纸白棉纸不同,白麻纸的主要制作年代,是在唐宋时期。

  这本泛黄的兵书,想来便是唐宋时期的拓本。

  朱英简单的翻开,可以看到在这书籍上,还有许多的注释。

  注释上,主要有两种字体,一种娟秀,另一种粗狂。

  注释很多,密集有序,条理分明,可以很好的帮助后来人阅读。

  “谢谢爷爷。”

  朱英沉声的说道。

  这本书,意义大过于书籍本身,更像是一种传承。

  没有给长子朱标,也没有给当时认定的太孙朱允炆,而是留到现在,给了朱英。

  是朱元璋心中清楚,朱英的野望,可比肩曾经刚刚建立大明的自己。

  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朱元璋知道,这是不可能阻挡大孙的,所幸大孙极为优秀。

  所以朱元璋才把这本自己作为识字的第一本兵书,交给大孙。

  朱英说谢谢,自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

  “时候不早了,想必大臣们也该等急了,走,大孙,咱带你上朝去。”

  早点很快就吃完了,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英,在吃饭这方面,没有文人那般慢条斯理的习惯,几大口下去,就搞定了。

  奉天门外,文武百官聚集。

  只有当皇帝坐到金銮殿上的龙椅后,门才会打开。

  朱英虽然在皇宫住了一个多月了,但今天还是第一次,到这奉天殿内来。

  独特的设计,有着很强的回响,紧闭大门的殿内显得有些昏暗,脚步声在这里也是异常的清晰。

  殿内此刻已然有诸多的宦官和侍卫守候。

  朱元璋高坐金台,朱英则站在其左手旁。

  待朱元璋坐好后,刘和也开始吩咐宦官们打开奉天殿门。

  随着殿门缓缓打开,朱英此刻的心情,也变得有些激动起来。


  (https://www.shubada.com/5118/701220234.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