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改革开放步子太大陷入困境
要想更好的服务改革开放,法律法规也要跟上时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不过,因为现行的法律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和形势,法律法规的改革刻不容缓,多部重要的的法律都进行了修改。
吴振作为提出这个建议的其中一员,也贡献出了不少的建议和想法,以及对于各国法律法规的优点缺点的见解。
不过法律法规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不少的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合现代形式了,该废除就废除,特别是那些特殊时期的特殊状态的法律,因为法律应该有时效性,过了时效继续执行反而会适得其反。
不过法律法规还没来得及修订完成,新的挑战又出现了!
因为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都是由财政无偿拨款,所以政府没钱了。
而下面的各部门,各单位已经习惯了要钱,所以都不想着自己赚钱,只会等拨款,只会依赖上面给钱。
不过,改革开放以来,摊子越铺越大,国家财政扛不住了,只能改为通过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贷款方式供应,实行财政与金融分家的改革。
另外,国家还提出了物价改革,毕竟改革开放了,却还执行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不符合市场规律了。
改革以前,中国的工业产品价格很不合理,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利润水平相差十分悬殊。
另外,价格管理过于集中,各级价格管理部门掌握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的决定权,生产商品的企业却丝毫没有决定价格的权力,所以依然是市场经济。
国家决定通过价格改革由行政定价改为市场定价,即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不过物价改革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放开4种副食品的价格后,猪肉类的价格立马上涨了五成以上,而鲜菜类的价格也上涨了三成以上。
比如,刚放开名烟名酒的价格,茅台酒的零售价由20多元一下子涨到290元。中华香烟也由每包一两块钱涨到12元。
国内的物价就像坐上了飞机,一下子就起飞了!
根据吴振的调查,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因为经济过热、投资消费需求旺盛,企业单位定期存款量快速增加,每年平均新增货币1500多亿元。
到了80年代末期货币存量高达到亿元。
这些新增货币大部分以现金形式存在,实际进入生产流程领域的数量相对较少,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
全口径财政赤字占财政收入比例高达1/4,而且全部财政支出有1/5竟然没有实际收入与之相对应,简单来说,这些钱都来路不明。
为了整治高通货膨胀而不得不开始紧缩性调控,然后,随着存款、贷款利率相继提高,企业都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批发商和零售商延期给生产企业付款,导致占压了生产资金;而生产企业也依样画葫芦,占压上游零部件企业生产资金;最终导致连锁负债,并且成为了全国的普遍现象。
领导问吴振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吴振又能有什么好办法,他又没权没势的,也只有调查和建议权而已。
无奈之下,吴振也就只能提出开源节流的权宜之计。
开源就是:
面对困境,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领国际市场。
以至于整个国民经济都不得不由此前的主要靠内需拉动增长,转而对外向型经济,对外贸出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节流就是:
减少地方政府部门、教育和医疗等公共品的维持费用和乡村公共投入。
当然,这么做以后,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开支自然而然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的负担大幅度增加。
(https://www.shubada.com/43877/11111187.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