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乒乓人生 > 第51章 全台无死角

第51章 全台无死角


  武力不信鬼神不信邪。

  他跟罗志红一样,只相信体育是一件必须合理、必须科学、必须讲道理的运动。

  他坚信,王超的左手必然不如正手那么基础雄厚,只是打了自己一个猝不及防而已。

  王超发球。

  他将球高高抛起,接下来却不是高抛下旋,而是一个罕见的砍式。

  砍出来的球,不但旋转不容易判断准确,而且球在水平方向上一定是拐弯的,这也给对手的接球造成了很大的干扰。

  但王超发砍式却没那么多想法,他单纯只是想更快的拿到进攻权。

  武力应对这种球依然有些吃力,虽然将球回了过来,却不够短,也不够低,于是王超直接起板。

  先拉一板正手弧圈。

  再拧一板反手弧圈。

  再来一板正手。

  又来一板反手。

  他站在距离球台半步距离的地方,双腿岔开,身躯微弓,看上去宛如一尊重炮,球从左边来他就拉,球从右边来他就拧,左右开弓,疯狂开火,手臂在球台上方挥舞,动作之流畅,姿态之娴熟,手腕翻转之灵活,看呆了球场边所有人。

  王超好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连打法风格都变了。

  当他用正手直板的时候,他打得很吃力,也小心翼翼,需要努力算计每一个球,寻找落点,寻找破绽,努力做假动作,努力欺骗,努力将每一个球都拉到最高质量,仿佛不这样就不足以跟武力形成均势对抗。

  但是当他变成左手横板之后,他竟然连脚步都没怎么动过,他打得太随性了,似乎完全放弃了那些算计、那些落点、那些欺骗,他就只是简简单单的进攻、进攻、再进攻,信手拈来,想打哪儿就打哪儿,随心所欲,武力就已经疲于奔命。

  这是什么?

  “这是当今乒坛最先进的、最流行的、全台无死角、全台抢攻的双面弧圈球打法啊……”有个教练低声吼了出来。

  蒋龙只觉得心脏狂跳,他就算再迟钝,到这时候也开始意识到不对劲了。

  当王超解封他从未用过的左手,攻势竟然比右手还凌厉?

  但是乒乓球的纯物理客观世界里,为什么会有“封印”这种玄幻的东西存在?

  “成了,成了……”刘恒捂着胸口,觉得呼吸有些不畅:“昨天我说他进攻太软的,可他左手横板进攻……一点都不软啊……”

  “何止不软,比我都硬!”江山接口道。

  刘恒鄙夷的看了他一眼,没吭声。

  小屁孩一个,身体都没长开,讲真,比江山的球硬,真没什么好骄傲的……

  武力在狂奔,救了一个又一个球。

  第一局的时候,他就是靠这种完全被动的相持防御,最终耗死了王超。

  曾经,他虽不能得势,却可以得分。

  但这次不一样了,王超的力量明显比第一局大得多,速度也快得多,尤其是球上附带的旋转,更是千变万化,可以想象,王超那每一个看似顺手挥洒的抽球,都在最后关头有着极其细小的腕部动作,用来改变球的旋转细节和落点细节。

  他又一次打穿了武力的防线。

  2:0。

  武力捡回球,站在台前,将小球一次次落在台面上,感觉到汗水正从额头慢慢蜿蜒而下。

  他第一次感觉自己无从下手。

  他不知道应该发个什么球。

  “当你不知道发什么球的时候,那就发短下旋吧,先看看对手的反应……”他想起了罗志红曾经跟他说过的话:“有时候,比赛场上,当你慌得一比的时候,其实对手比你更慌,说不定你再稍稍坚持一下他就崩了。”

  小球旋转着飞过球网,落在距离球网很近的地方。

  “这个球绝对没法抢攻,我确定……”武力用力吐出一口气,向前一步,做好了迎接一个摆短球。

  然后他就看到王超将球拍插入小球底部,做了个很难看的动作。

  不算陌生,因为上次见过。

  这是一个兜拐。

  别忘了,兜拐正是处理台内短球的一种手段。

  更别忘了,理论上说,兜拐本来就更适应横板选手,因为前世发明这一技术的那位岛国选手,本就是用的横板。

  这个球突兀的变了方向,远远的落到了正手大角度底线。

  武力飞奔过去接球,等球一触拍,他忽的心中一惊,随后便是一叹。

  这球接过去并没有意义,因为又落入对方的进攻节奏了。

  果不其然,王超又是一轮左右开弓,硬生生将武力抽死在第七板。

  事实上,在王超彻底发动后,还能坚持到第七板,已经足够证明武力的坚韧了。

  3:0。

  三个球一过,何敬平明显不正常了。

  “何指导,你没事吧?”罗志红有些担心,他感觉得到,身边的国字号教练在发抖。

  “我没事。”何敬平用力吸气,用力咬牙,从牙缝里一个个字蹦出来:“先看……看完再说。”

  何敬平比其他人看到的东西更多一些。

  刚刚那一刻他甚至有些恍惚。

  他依稀看到了七年前国家队双向选择时那个站在球台边带着些青涩的十九岁少年。

  那是罗九。

  罗九的双面弧圈球打法,正是他这个师傅一砖一瓦、一手一脚打造出来的。

  他定义了罗九的整个技战术体系,逼着罗九练习这套体系中所有需要掌握的技术细节,带着罗九去打世界各地的巡回赛,去打世界杯、世乒赛,乃至奥运会,他现场指挥了一场又一场战斗,总觉得罗九打出来的东西跟他理想中的样子不太一样。

  但即便如此,罗九在那些年依然被国际乒联赞誉为“双面弧圈球最先进技术的掌控者”。

  只有何敬平自己知道,这个赞誉名不副实,罗九不配。

  罗九的打法里有致命的问题。

  罗九什么技术都是一学就会,但当他把这些技术融会贯通的时候,却总有一丝丝隐藏极深的僵硬,让他不够流畅。

  正是这一丝丝僵硬,让罗九在面对孙天龙这类基本无弱点的顶级对手时,会死在相持上。

  通常大家认为相持代表的是基本功,但何敬平知道,罗九问题的根本是流畅度,或者更明确点说,是“衔接”。

  “师傅,我真的觉得这已经是极限了,不可能还有比我衔接更快的了。”

  罗九曾经这样跟他建议:“我是不是应该找到一种替代技术,能在衔接不畅的地方做一下过渡?”

  “你在胡说些什么呀!”何敬平当时极其愤怒:“你知不知道,唯有真正无缝衔接的正反手连续拉球才能打出无人可挡的攻势啊!你加入一种替代技术,固然更流畅了,但是对手却也有了喘息之机,你进攻的节奏也就丧失了啊!”

  他逼着罗九就这么练,苦练,死练,一直练了七年,到最后罗九变成了五大主力中世界排名最低的一人。

  何敬平在罗九某一次输球后崩溃了,他用一辈子的时间辛苦构筑的乒乓球世界观轰然崩塌,他怀疑是自己的理念出了问题,或许他想象中的那套体系根本就不存在,他愧对罗九,愧对华乒,于是他选择辞职,远走江城。


  (https://www.shubada.com/4381/697246438.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