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从靖康之变开始,缔造最强大宋 > 第51章 言听计从的赵桓

第51章 言听计从的赵桓


面对几人的疑惑,赵素手指地图上的原辽国西北部的镇州:

  “这里!可敦城,耶律大石还有两万大军,而且都是骑兵!”

  冯澥大吃一惊:“国师,你怎么知道?”

  赵素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回答。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怎么可以不知道耶律大石呢?

  此人在辽国灭亡之际带两百骑兵出走,直奔辽国西北边境的可敦城(今蒙古乌兰巴托附近)。

  辽国在这里设置西北路招讨司,豢养着数十万匹马,常年驻扎着两万骑兵。

  金国与南宋交战的时候,他还尝试联系南宋和西夏,想要反击金国,奈何处于上升期的金国不可撼动。

  无奈之下,他在公元1130年向西而去,在中亚建立了强极一时的西辽帝国。

  赵桓对冯澥道:“老师未卜先知,料事如神,冯卿不必大惊小怪!”

  几人半信半疑。

  刘韐问:“国师,就算耶律大石在这里有两万骑兵,可是镇州连我们这里路途遥远,还隔着金国,我们要如何联系到他呢?”

  赵素指着西夏道:“找几个熟悉西夏的士卒,让他们假扮成西夏人,从西夏过境。”

  刘韐点头:“这倒是可行。”

  一直静静听着的李若水问道:“国师,就算联系到了耶律大石,你又怎么保证他会帮助我们呢?”

  “错也!他这不是帮助我们,而是帮助自己!”

  “可是咱们才刚刚联合金国灭了辽国,他会相信我们吗?”

  “李大人,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是利益,信任在后。”

  李若水无言以对。

  刘韐道:“国师,就算耶律大石有心出兵,可是他才两万人,面对金国,他想必也不得不权衡利弊吧?”

  赵素淡淡一笑:“这是肯定的!”

  否则,历史上他也不会先向西发展。

  “那……”

  “无妨,”赵素自信一笑,“贫道会给他手书一封,他看了之后,必定出兵!”

  几人心痒难耐,眼巴巴地看着赵素,期待他说出个所以然。

  然而,赵素却闭口不言。

  赵桓已经习惯了赵素的神神秘秘。

  高人嘛,都是这个德行!

  他高兴道:“如果有耶律大石的二万骑兵从后方牵制,这一战就有希望了!”

  “老师,完颜宗望这边要如何反攻?”

  相比还算遥远的太原,近在咫尺的澶州城更让他枕食难安。一旦澶州城被攻破,金兵顷刻间便兵临汴京城下。

  赵素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问刘韐:“刘大人,各地的勤王军到达汴京的有多少人了?”

  自从金兵南下以来,从南方各地而来的勤王军络绎不绝。

  赵桓听从赵素的建议,让刘韐这个汴京防御使挑选出其中精锐的一部分安置在汴京城外,老弱病残和流氓无赖则打发回去。

  刘韐答道:“能用之兵大概有五万左右。”

  赵素果断道:“再从汴京禁军中挑选五万人,组成十万大军,即刻赶往澶州城!”

  何粟大吃一惊:“国师,如此一来,汴京只剩下五万人,是否太冒险?”

  “放心吧,只要按照贫道的计划来,金兵打不到汴京城下!”

  赵桓也附和道:“何卿放心,老师算无遗策,说汴京不会有事就不会有事!”

  何粟无言以对,官家你对赵素也未免太盲从了!

  “老师,只派十万人就可以反攻完颜宗望了吗?”

  赵素摇头:“这只是正面战场。”

  赵桓眼睛一亮:“老师,难道还有背后战场?”

  “不错!针对完颜宗望,贫道打算用正面硬抗,背后断敌粮道的办法!”

  刘韐赞道:“国师好计谋啊!完颜宗望孤军深入,兵家大忌也!一旦粮道被切断,十万金兵不攻自破。”

  冯澥却有不同的意见:“可是沿途的重镇都被金兵打了下来,他们的粮道都在保护中,切断金兵的粮道谈何容易?”

  赵素笑道:“重镇都被打下,不是还有一些小城在我们手中吗?而且整个河北的军民都是我们的助力!”

  “只要我们在前线和完颜宗望硬刚起来,金兵必定要集中所有兵力,后方的防守自然就会薄弱。”

  “这个时候,只要我们派人到后方去把分散的力量团结起来,切断金兵的粮道并不难。”

  赵桓顿时大喜:“妙计啊!就这么办!老师,如此一来,这个人选就很重要!你有推荐吗?”

  赵素羽扇一挥:“让韩世忠去吧!”

  他之前从赵桓给他看的澶州城防御战战报中看到了韩世忠的名字,知道韩世忠和张俊此刻在澶州城。

  之所以选择韩世忠,是因为韩世忠正直沉稳,有勇有谋,比较靠得住。张俊私心太重,关键时刻可能会掉链子。

  赵桓:“马上下令给韩世忠,让他按照国师的计划行动起来!”

  何粟和冯澥对望一眼,均是一脸苦笑。官家对赵素不能说是事事依仗,只能说是言听计从啊!

  赵素凝重道:“官家,两路大军同时反攻,后勤保障是重中之重,一定不可以出现粮草供应不上的情况!”

  “老师放心吧,出售掉大内一半的香药、珍珠、象牙和珊瑚之后,粮草已经在城外堆积如山。”

  赵素提醒:“数十万大军每日耗费就是数万石粮草,就算是粮山也会很快吃空,必须加紧从南方调粮。也不能停止向交趾购粮。”

  赵桓对何粟道:“何卿,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官家,臣一定竭尽全力保障前线将士的粮草。”

  “那就好。”

  赵素想了想,道:“官家,可以派船队去南美洲那边找找土豆和地瓜,这两种农作物亩产惊人,可以大大缓解大宋的粮食危机。”

  赵素还是觉得大宋的粮食种类太单调了些,只有五谷明显是满足不了大宋一亿多百姓的。

  要是能够找到土豆和地瓜,则可以大大缓解。

  至于依靠土豆和地瓜,让所有大宋百姓都能吃饱饭,这纯粹就是臆想了。

  要是土豆和地瓜真有这么万能,后世为什么会有三年大饥荒呢?

  何粟忍不住问:“国师大人,这土豆和地瓜是何物?亩产如何?”

  赵素随口道:“是南美洲的土特产,关键时候可以当主食吃,地瓜的亩产差不多一两千斤吧,土豆二三千斤的样子。”

  说罢,他发现空气有些安静。

  几人都张大了嘴巴,一脸吃惊地盯着他。


  (https://www.shubada.com/41223/11111308.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