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梁山不老 > 第38章 巧遇臧宝阁

第38章 巧遇臧宝阁


殿前司殿前副都指挥使司的房子较大,听说原来是高太尉俅先生的坐班工作之处。我的顶头上司梁师成上任后,认为高俅撤职查办住进牢狱后,在这样的房子继续办公不吉利,所以,他命令亲随传令,原高俅的办公厅改挂“殿前司殿前副都指挥使司”牌子,由我这个殿前司殿前副都指挥使在这个“不吉利”的房子里坐班。而他则另选了一座三间敞亮的大房子,外间由侍卫驻守,中间一间由文吏、亲随值班,里间则是他本人办公、休息之所。窗上加装了护栏,加强了安保措施,再重新装修一遍,购买办公设施。然后挂上了“殿前司殿前都指挥使司”牌子,开始他的喝茶坐班人生。

  其实这样很好,因为我凭空得了一间大房子。假如梁太尉胡乱占了他前任高俅的这一间,我肯定只会在某个小房间坐班。高俅的这间办公厅堂现在姓李了,分隔为两个套间。外面一间供手下亲随、侍卫值班,里面一间是我这个殿前司殿前副指挥使坐班之处。中间用一扇木门隔开,关上门就是两个世界。办公陈设因为都是沿用高太尉俅先生的一整套,所以,算不得简陋。外间是几桌几椅,都是半新的实木桌椅;里间是一桌一椅,一张雕花矮案、两个雕花坐凳,另外支了一张小床,也是精雕细刻而成的,想来是供我这个殿前司殿前副都指挥使临时休息之用。房子自有我带来的梁山旧部联系交接、清扫,收拾妥当了。现在是大官了,抹桌子、扫地的活都不需要我亲自去干,我只要按时上下班就行了。

  这将是我今后工作、生活的场所,所以,我有意多停留了一会。我在我的套间里,这里瞧瞧,那里摸摸。就像润州的刘姥姥进了京师的大观园。一切都觉得豪华,一切都觉得好奇。

  靠窗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画框,是一幅宋太祖御驾亲征图,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战斗场面宏大,如临其境,一眼就能看出是出自名家之手。宋代是百花齐放、艺术发达的时代,绘画水平明显高于前代。

  我在另一个平行空间,没有见过这么高水平的艺术品。什么《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格尔尼卡》《星月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等,和这张《宋太祖御驾亲征图》相比,那都是扯蛋。扯得蛋不痛。

  所以,我这个“李姥姥”便很快被这幅画吸引住了。为了避免手下侍卫看到我这个乡巴佬的不稳重举动,于是,我转身关上套间木门,取下墙上的画框拿下来一览究竟。

  这时候,也许是触动了画框下墙上的机关,只听见“吱嘎噶”一阵响,墙上打开了一扇门。我吃了一惊,原来床后有一个夹壁(中空的墙壁)!这可真是太神奇了!我迫不及待地点燃了一支蜡烛,准备上前一探究竟。

  看到了什么,我们暂时不去说这个。

  因为读到这里,有人可能又会问这么一个问题:宋徽宗时期,有没有蜡烛?我想先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就已经出现了蜜蜡。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朝时,南越王向汉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时也记载了在晋州上贡时的贡品当中有蜡烛,另外唐朝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内仆局”,主要负责宫中蜡烛的点亮和熄灭工作。据记载,宋朝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蜡烛。蜡烛用于外贸交易,说明虽然当时交易双方其中一方的蜡烛还是比较稀缺的,但另一方明显已经普遍使用了。但不管是比较稀缺还是普遍使用,都说明宋朝肯定已经有蜡烛了。

  再说我小心翼翼地走到夹壁前,轻轻地走进墙壁上打开的门。我惊喜地发现,夹壁里有一个小小的空间,一侧靠墙有一排书架,书架上摆放着一些古书,书架下摆放着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另一侧靠墙摆放着十几个箱子,打开箱子,里面全是金银珠宝。另一侧靠墙是一排兵器架,上面插着十几件兵器,数量不多,但看来一定都是宝物。其中一件就是我常用的兵器——板斧,我拿过来一试,斧阔五寸,柄长二尺,和我腰间插着的板斧比了比,重量相仿,且削铁如泥,比我的那把好多了,但可惜只有一件。我取下旧的这把,放到兵器架上,将新的这把插在腰上,和我的另一把板斧组成一对。还有一把宝剑,我拿起来拔出刀削,寒气逼人,知道又是一件宝物。于是,再取下来,挂在我腰上。现在当了副殿帅了,连一把像样的装逼的佩剑都没有,怎么行?

  我知道,这都是高俅生前所爱之物,但他一介踢球的,又不会打仗,要来何用?就送给我好了,将来带着它们上战场吧,这就叫斧砍敌首,刀舞沙场,物尽其用,不至埋没。算是我铁牛做了一件好事。

  我再翻了翻书架上的古书,多是些兵法阵法、练功秘诀。葵花宝典亦在之列,但想来练起功来,有扯蛋之弊,便丢在一边。而且,阅读障碍出现了,大多数繁体字我不认识,我的原身李逵也读书不多,给我传承不了多少汉字知识。

  于是,坐下来,翻看书桌上放着的一本已经泛黄的日记本。拿起日记本,翻开了第一页,又大吃一惊。在这个盛行繁体字的时代,我竟然看到了最新的简化字!这就如晴天霹雳,响彻耳畔。只见上面写着:“今天是我穿越到这个世界的第103天,我感到非常不安。我希望我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可惜,我遇到的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我看到这个时代的武器落后,国人天天挨打,金国、辽国、蒙古人到处可以杀戮中原人民。而奸臣当道,视人命如草芥,人民苦不可言。可惜我受伤了,而且不久人世,只能把《太极阵》和《十万人敌》留在世上。这个时代的宋人也许看不懂,而我也没有多少时间去学习写繁体字,只好听天命、尽人事......”

  原来这个人和我一样,是一个穿越者。看到了人民的疾苦,想有所作为,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壮志未酬身先死,留下遗憾走了。

  于是,我在书架上寻《太极阵》和《十万人敌》,没有找到。低头一看,脚下垃圾堆里躺着几本书本。再翻看,发现其中正好有《太极阵》和《十万人敌》。都是简化字手抄本,尚未印刷。

  其中有一本介绍士兵小队协同作战练兵之法,名为《太极阵》,是根据道教太极图想出来的士兵小队协同作战的阵法。就是训练士兵在上阵混战之时,坚守三人小组、三组小队、三队堡垒的协同作战阵法。仔细一想,和我在军校里学过的戚继光的“鸳鸯阵”相似。想到戚继光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御倭名将,发明了“鸳鸯阵”法。而现在才是宣和五年(1123年),中间差了430多年的历史。这位老兄便发明了“太极阵”,真的伟大至极。

  再看这本阵法还是手写之册,尚未付印。说明还没有应用到军队中,只是被人献给高俅这种庸才,便躺在废纸堆里寿终正寝了。因为对高俅而言,一万本阵法不如一两银子高贵。我在《太极阵》的最后一页,才看到敬献者的姓名:“高邮人秦观敬献,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八日。”

  高邮人秦观?不就是北宋诗人秦少游吗?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他和我一样,也是穿越者?

  秦观就是秦少游。“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着名的婉约派词人。一生过很多知名婉约词,这些词语言优美,意境清丽。最着名的便是《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一首写七夕节的名篇,作者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此词用语优美,感情深沉,立意高远,跌宕起伏。尾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而又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使整首词的境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备受众人喜爱的千古佳句。

  我现在还能记起来的一首词是《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这是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6月,在苏轼63岁,秦观51岁时,师生二人于仕途坎坷之际,相会于康海,秦观写下了这首《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就是这次会面的生动写照。师生此次相会均逢落难,且已是鬓发苍苍“两衰翁”,故词中看不见一丝相逢喜悦之情,反而是相对无言,愁容满面。两人或许已经预感到今生已无望再相逢,所以一味劝酒,共话别情,“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喝完酒两人就各奔西东。词中弥漫着一股凄凉的气氛。尾句“烟浪远,暮云重”以景代情,用得精彩。实际上两人此次共饮后不久,当年9月,秦观就离开了人世;次年,他的老师苏轼也撒手西去。“一语成谶”。知道这个背景,我们再读这首词,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从高邮人秦观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八日敬献,到现在宣和五年(1123年),这本救国之策在人间走了23年,最终在高太尉大人书架下的废纸堆里又不知躺了几年?今天,遇上我李铁牛,才重见天日!他娘的,不光是奸贼误国,庸才也一样误国啊!

  另一本《十万人敌》,则是火药用在战场上的发展思路。这个我之前在“四大发明”简介中见过唐代这方面的资料。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感兴趣。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但这个《十万人敌》已经明显超越了唐人。他还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青、桐油等,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这就有了化学武器的雏形。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思路!

  《十万人敌》明显没有写完,估计写到一半就离世了,或者被什么耽误了。但最后一页却写了这么一句:“这个世界冬天很冷,我本来想做出火炉来,献给朝廷,造福百姓,但现在只能遗憾地离开了......”这几句话看样子还是没写完。没有完整的结尾,就像他的穿越人生一样,壮志未酬身先死。但这也是个思路,“秦观”没有完成的事业,我接着干吧。

  这些好东西被那些庸才所得,也都只是在暗室书架下的废纸堆里躺着。幸好高太尉俅先生藏得隐秘,不然,被那些勤劳的亲随清理出去,一把火烧了,“秦观”的半世心血就没了。也是今天遇上我铁牛,才会重见天日!他娘的,又想骂这个狗日的奸贼庸人误国。

  我继续翻看着日记本,上面记录着这个“秦观”穿越之后的成长历程、喜怒哀乐、梦想和希望。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陌生人的我,感受到了他的情感和思绪。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这个日记是谁献给高俅的呢?秦观自己?还是传言中高俅的恩人苏东坡转交给高俅的?亦或是另有其人?他是什么时候穿越过来的?这些物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情感,一种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我轻轻地合上了日记本,走出了夹壁,关上暗门,挂上画框。将“秦观”的这两本书装入怀中,准备随时研读。

  打开木门,亲随和侍卫们还在外间等候我回府。我说了一生“回吧!”带头往外走。钻进马车,听到侍卫们的相互问候声。上官们勾心斗角,侍卫们倒是很容易打成一片。

  我决定中午请侍卫们进一回高档酒馆。这都是我从梁山带到润州,又由润州带到京城的老兄弟了。侍卫首领梁一刀说:“副殿帅,早就应该贺一贺了,从润州升到京城,弟兄们早就想喝一场了!”

  他们哪里知道,我李铁牛却是为找到了一间密室而贺呢。

  走出来,外面的世界依然喧嚣和繁忙。但是,我的内心却已经变得平静和坚定。我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靠两把板斧已经不行了,我可以在这个夹壁里找到力量的源泉。

  您看,粗人李铁牛也顿悟了,也知道力量的源泉了。这说明再愚蠢的人也会长大。


  (https://www.shubada.com/41166/11111321.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