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梁山不老 > 第44章 也说靖康难

第44章 也说靖康难


说到“靖康之难”,铁牛也忍不住想评说一二。毕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很多人心里对这件事都很不平。

  公元1127年,北宋的都城汴梁被金军攻破,不仅汴梁城被洗劫一空,连徽宗、钦宗这一对父子皇帝及部分皇族都当了俘虏,北宋就此灭亡。客观地说,靖康之难,既是历史必然,也有偶然因素。您肯定要问,这话怎么说?

  其实,一个国家的灭亡,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事。光指责战争,不公平。得从军事、政治和外交三个方面分析,这样才能得到全面的了解。

  先来说说军事。很多人都知道,北宋在军事上“重文轻武”,这对北宋的军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北宋的军事衰落,实际上是从有“斧声烛影”嫌疑的第二任皇帝赵光义时期开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虽然杯酒释兵权了,但本身自己就很能打仗,用十余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南方各割据势力。可惜赵匡胤死得早,按他的战略目标,打完南方,就会挥师北上,重拾汉唐大一统盛世。但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也不是没试过北伐,但其军事才能太差,打了三次都败了,幽云十六州还是没能拿回来。按理说,败了就养精蓄锐,蓄机再图呗,但他哥哥是武将篡位,他也约等于“皇族篡位”,开国之初,两任皇帝涉嫌篡位。这就有点影响太深了。于是,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制定了一整套“抑将”的措施。仗可以战败,皇位不可以被篡。这是他的底线。就像一个躺平的官员,政绩可以不要,但至少不要叫免职,所以,积弱积贫。

  “抑将”,就是不能让将帅战功太大、威望太高。否则“功高盖主”,就会有历史重演。所以,不给武将太大的领兵权、指挥权。再比如你军事才能太强,军中威望太高,那不行,我不放心,换掉。换个军事才能一般,军中威望不高的将帅。也就是说,我不需要虎狼之师,我只要一群羊,咩咩咩地叫着,就行了。就这样的一群羊,还是不能睡踏实,再派个监军监视,这一般是文官担任,而监军的权力比带兵的武将还大,甚至能指挥军队,你说这仗还怎么打啊。所以,宋朝的将帅都无法一展抱负。

  您肯定以为将帅们这太委屈了。不,您说错了。这还不算最委屈的。最委屈的是,指挥打仗的将帅们没有指挥的自主性。宋太宗时期,将领率军出征之前,皇帝会交给将领一幅阵图,让将领在战争中依照阵图布置军队。按理来说,战场上如何部署军队,应该是由将领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而不是交给远在京城,连战场都没见过的皇帝。但在当时,将领如果按照阵图部署,即使败了也没有责任。如果不遵照皇帝的指示,即使胜了也要被治罪。也就是说,将领必须是皇帝的提线木偶,其权力被严格限制。

  除了将不行,宋朝的兵也不行。不是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吗?和兵有什么关系呢?我告诉您,还真与兵有很大关系。

  在北宋,军队有一个特点,就是数量庞大,但战斗力低下。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为什么低下?这跟当时的军事制度有很大的关系。按理来说,军队的作用就是攻城掠地和保家卫国。但是在北宋,军队还承担另一项责任,就是解决社会不稳定的问题。在经历了唐末及五代的战乱之后,社会整体非常不稳定。为了躲避战乱,很多人背井离乡,成为流民。为了安置流民,政府只好把他们招募为军队。当时流行一句话,叫“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也就是说,北宋的士兵的第一需求,不是保家卫国,而是糊口。这么做虽然解决了流民问题,但却造成了两个影响。第一,军队的数量越来越大。北宋初期,军队只有20万左右。但是到了中后期,就迅速膨胀到了100万,有时甚至能达到150万以上。这就给财政造成了严重的负担。第二,军队整体素质偏低。既然北宋招募军队的性质变了,那应招而来的人也就变了。除了流民之外,大多数闲散人员、地痞流氓,甚至强盗土匪也都被招募进军队,很多盗贼摇身一变,就成了朝廷大员(我说的不是我们梁山英雄)。所以,当时流行一句话: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你想,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能高吗?所以,当时的很多士兵,连骑马、射箭这样的基本素质都没有。

  我们看到,北宋一方面因为“抑将”政策,导致朝廷普遍缺乏能带兵的将帅。另一方面,又因为招兵制度而导致士兵战斗力普遍低下。两项措施最终导致军事上的长期衰败和羸弱。

  再说政治。赵家的皇位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而得来的。所以赵匡胤就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有文化有才能,能抑制皇权,这也挺好的。但坏就坏在文人容易死心眼。比如王安石变法造成的党争。党争造成了北宋极大的内耗,让朝廷上“内战”不断。在北宋都城汴梁被金兵围困时,朝廷的士大夫们不是同心协力组织抵抗,而是还在斗。蔡京长期专权,引起了很多士大夫的不满,他们正好利用金兵入侵这个口实,对蔡京发动了弹劾。宋代文人笔记中对当时的情况有一句辛辣的讽刺,叫作“不管东京,却管蔡京”。意思是敌人都打到汴梁城下了,朝中却没人管怎么守城,都在搞政治斗争,要把蔡京拉下马。士大夫的内斗,导致北宋政府无法及时进入战争状态。在金军刚刚南下的时候,几乎所有文官都主张弃城,只有一个人主战,就是兵部侍郎李纲。但李纲也是文官,而不是武将。也就是说,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国家军事中枢居然连一个能担当的武将都没有。不过李纲还是不错的,汴梁军队就在李纲的主持下对抗金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不知道这个时候,其他士大夫发什么神经,又在极力主张求和,你这让李纲怎么办?还打不打啊?就在求和的过程中,为了表达诚意,李纲等主战派居然被全部罢免。

  随后形势越来越对北宋不利。最终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一位武将提议放弃汴梁,迁都长安。这个时候,那些原本主张弃都和求和的文官居然一致反对,并斥责武将懦弱。你看士大夫们的主张不是从国家大局出发,思维一直都是和反对派死磕,你主战,我就主和;你主和了,我就调过来骂你懦弱。北宋就这样摇摆不定的政策中,丧失了最后机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汴梁城破,皇帝被俘虏。一个朝代到了后期,都有这个通病,皇帝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臣呢?就搞内讧。

  再说外交。北宋的外交政策一塌糊涂,简直可以说是作死。当时在中国的东北部,女真族逐渐兴起,建立了金国。金国为了消灭辽国,和北宋结盟。具体的内容是,宋金联合攻辽,灭辽之后,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同时把给辽的岁币,转赠给金朝。这个策略看上去还挺合理,但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外交失误。在当时的情况下,金国强而宋、辽弱。而且,辽宋之间已经和平百年,彼此熟悉。这个时候,面对陌生的势力,高明的外交策略,应该是搞三方平衡术。你两边都不帮,守好自己的国门再说,做好金国灭辽后的对峙准备,这总是可以吧,毕竟自己几斤几两得清楚。

  但宋徽宗不清楚。他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觉得自己的拳头可以。

  不清楚也不要紧,凑合着过吧。但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给了金国起兵攻宋的借口。当时有一个叫张觉的将领,他本来在辽国做官,金兵攻打辽国的时候,他就投降了金国。但金国内部有谣言,说张觉有异心,早晚要反叛。张觉对此很不安,加上他本来就是汉人,于是决定带着平州的土地一起投降北宋。宋徽宗一看,还有这么好的事,白拿一块地,于是就接受了张觉的投降,这下可就闯下了大祸。金国一批将领早就有侵略宋朝的心思,现在好了,宋朝自己送上门了。于是在公元1125年8月,金兵分成东西两路,南下大举攻宋。北宋当年连垂死挣扎的辽国都打不过,又怎么打得过朝气蓬勃的金国呢?到了第二年正月,金兵就渡过黄河,包围了北宋都城。这就是第一次汴梁之围。宋徽宗看到兵临城下,吓得“引咎辞职”,让位给儿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宋钦宗即位以后,把年号改为靖康。

  “靖康”这两个字可不吉祥啊!

  所以金兵包围了汴梁,派出了使团说,你们不要害怕,我们听说罪魁祸首宋徽宗已经退位了,就已经不想打仗了。这次过来,是想把河北和山西的三个军镇割让给我们,以后我们就以黄河为界。同时北宋一次性赔偿金国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这事就算了。为了凑齐赔款,宋钦宗还在开封城里大肆搜刮,当时谁要是肯捐钱给朝廷,帮朝廷渡过难关,就能换来一官半职。宋钦宗甚至派人去妓院,命令老鸨们把积攒多年的金银统统交出来。北宋朝廷上上下下奋战了十几天,总共收到黄金三十多万两,白银一千两百多万两。但北宋朝廷承诺的是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也就是说,经过多日以来的奋战,北宋大大小小的官员总共完成了黄金任务的6%,白银任务的24%。距离目标的完成,看上去遥遥无期。虽然宋朝交上来的赔偿还不够数,金兵也没计较,带上这些金银财宝,就撤军了。但宋钦宗当时被金兵吓破了胆,满口答应了下来。不过事后一看,他才发现坏了,这三个军镇都是战略要地,要是割让给金国,整个山西和河北就都守不住了。要是山西和河北守不住了,都城开封就更难防守了。那怎么办?宋钦宗顿时起了反悔的心思。有意思的是,不仅是皇帝想反悔,这三个军镇的将士们也根本不想执行皇帝的命令。金兵在撤退的途中,路过这三个镇,和宋钦宗派出的特使一起来到城下。特使向城里宣读皇帝的诏书,说皇上已经说了,把这三个镇割让给金国。没想到弓箭和石块从城头上飞了下来。消息传回朝廷,宋钦宗又有了信心。正好这时,一群主张对金国强硬的鹰派也在他身边鼓捣,说这笔账很容易算啊,要是执行条约,把三个镇割让出去,那大宋朝就是一个死啊。要是反悔不执行,金国杀回来,跟他们拼一拼,那说不定还有活路。宋钦宗觉得有道理,所以金兵还没撤走多久,他就又派特使追上金兵,提出了新的方案,说希望能把这三个镇保留下来,作为补偿,我们每年多给你们一点钱,行不行?金兵的统帅一看就愣了,两国外交谈判,还带这么出尔反尔的?一时没想好怎么回复。宋钦宗半天等不到金兵的回复,急了,以为金兵不肯答应。于是他又向三镇传达新的诏书,说你们千万不要投降,都给我就地抵抗!宋钦宗还派出大将,率军支援三镇。这时的他已经完全忘掉了金兵包围开封的恐怖景象,喊出了一句振奋人心的口号,叫“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金兵一看,你们宋朝这也太不地道了。于是,再次进攻宋朝,金兵长驱直入,三个月后,金兵两路大军又一次完成了汴梁之围。北宋的都城很快就陷落了,但却根本不打算灭国,只想要天文数字的赔款。所以,北宋的朝廷还在运转,皇帝和大臣们抓紧向老百姓大肆搜刮,筹措偿款。老百姓的负担已经到了极限,于是城里开始出现了暴动,居然有老百姓放了一把火,把尚书省给烧了。金兵看到这幅景象,开始慌了。要是汴梁陷入无政府状态,那宋朝承诺的赔款可就泡汤了。更重要的是,宋朝还承诺割让河北和山西的土地,要是中央政府都瘫痪了,这土地还怎么交接?金兵高层左思右想,得出一个结论:宋朝的皇帝靠不住,应该废掉姓赵的皇帝,重新立一个新的皇帝。换句话说,就像美国一样,想上扶植一个金国的代理人,保证他既能维护秩序,又能乖乖听话。于是,金兵最后的做法是,在北宋领土上选了一个代理人,立他做了皇帝,那就是张邦昌。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北宋皇室全部俘虏,押回金国。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是谁造成的?政治?军事?还是外交?都有。但最重要的是缺少一个坚定的政治体系。敌人兵临城下,各路勤王军队都即将赶到,本来利用和谈拖延时间即可。但宋徽宗毫无斗志,朝臣们还在内讧,和谈了又出尔反尔。从糊涂蛋宋徽宗,到内讧的朝臣,再到孱弱的军队,还有一些偶然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闹剧似的靖康之难。

  这是个历史教训。一个缺少坚定的政治体系的国家,肯定也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外交政策。即使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国王自己都只想和谈,官员只想内讧,你叫将士们怎么打?

  不想了,想起来都是愁。读书去。


  (https://www.shubada.com/41166/11111315.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