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投资体系 > 《伟大的博弈》了解现代金融体系如何形成(四)

《伟大的博弈》了解现代金融体系如何形成(四)


上篇的第三部分跟大家介绍了《伟大的博弈》这本书第九章-第十二章内容,主要讲了世界新格局、美联储的建立和华尔街的转型。

  这次我们继续来共读这本书后面的内容,一起看一下第四部分,华尔街的起飞,也就是书第十三章-第十六章的内容。

  一起来看下,“大萧条”的始末,二战给华尔街带来的新变化,证券分析的出现和发展,投资者结构的改变。

  一、1929年美股崩盘

  历史上最着名的股灾发生在1929年的秋天。

  在一片乐观的投资氛围中,一个毫不起眼的投资顾问罗森?巴布森开始大唱悲调,而此前持续了数年的轰轰烈烈的牛市突然改变了方向,这次的事情被称为“巴布森突变”。

  但巴布森的预言仍然被大多数人嗤之以鼻,而一些天生谨慎和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已经开始撤离市场了。

  9月5日市场开始下跌,10月29日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跌幅达到22%,创下单日跌幅最大百分比。

  华尔街持续下跌的势头直到11月才最终止住。

  到1932年道琼斯指数较1929年历史高点下降了89%。股灾之后美国进入了长达4年的经济衰退,这次空前的衰退被称为“大萧条”。

  很多人认为是1929年股市崩盘引发了“大萧条”,但实际上1930年春季,股市的涨幅差不多就补回了前一年秋季跌掉的市值的一半,这场灾难真正的始作俑者其实是华盛顿的领袖们。

  股市大崩盘后,胡佛总统不顾1000多名经济学家的联名反对,签署了《斯慕特霍利关税法案》,将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同时大幅提高。

  其他国家针对此项法案,纷纷提高了对美国产品征收的关税,世界贸易体系崩溃。

  为这场崩溃“雪上加霜”的是美联储,他并没有按照第一任主席本杰明?斯特朗说的那样“为美国经济提供保护,

  抵御货币利率之类的因素导致的任何灾难”,仍然保持着斯特朗在世时候的反通货膨胀和经济紧缩政策,未作出符合现实情况的调整。

  这就相当于美国经济在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通货紧缩中几乎冻毙时候,美联储还在开治疗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的退烧药。

  在这些事件的共同作用下,给经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失业率超过25%,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929年峰值的50%,股市一跌再跌。

  股市崩盘和“大萧条”虽然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惨痛经历,但也给美国经济和华尔街一次重塑自我的机会。

  1933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开始着手实施“罗斯福新政”,大幅度改革美国经济政策,并对岌岌可危的华尔街进行改革,以恢复市场信心。

  这一年美国取消金本位制度,并通过了《银行紧急救助法令》、《联邦证券法》、《格拉斯斯第格尔法》等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决定了现代美国金融的格局。

  《格拉斯斯第格尔法》又称为《1933年银行法》,依照此法,美国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5万美元以下的银行存款提供担保,避免公众挤兑。

  该法案严格限制金融机构不得同时从事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投资银行(承销各类证券)业务,

  摩根银行被一分为二,这也就是后来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和商业银行J?P?摩根银行。

  这一分业格局一直到六十多年后才随着该法案的废除而得以改变。

  在华尔街推行罗斯福改革政策的是后来着名的肯尼迪总统的父亲——约瑟夫?P?肯尼迪,老肯尼迪是一位老牌投机家,罗斯福上台伊始,任命他为刚刚成立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

  深谙投机和操纵市场各种诀窍的老肯尼迪显示出了非凡的改革艺术,在他领导下,华尔街开始走向正轨。

  理查德?惠特尼是此时纽约股票交易所总裁,代表了华尔街,尤其是纽交所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他曾经在1929年股灾中用20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5亿美元)救市,

  并在这场英雄式救市行动中惠特尼声望卓越,但他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和极其低劣的理财能力结合在一起,使他最终走向破产和犯罪的道路。

  惠特尼的丑闻震惊了业界,他的覆灭使得卫道士势力土崩瓦解,改变了原先的力量均势,道格拉斯和证券交易委员会迅速抓住这个好时机,改革步伐大大加快。

  在此之前,华尔街上的所有改革都未触动过交易所自身会员的利益,而这次则完全不同,它彻底改变了交易所的运行方式,使其开始真正为公众投资者服务,并为即将到来的华尔街巨大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二战后华尔街的新变化

  罗斯福总统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结束大萧条,大萧条实际上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

  1940年到1944年,美国经济扩张了125%,是经济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一段高速发展时期。

  1944年,美国只有70万人失业,只有1940年的10%。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证明,无论战争给人类带来多大的悲剧,它都会给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

  与一战初期不同,刚刚开始的二战并没有立刻将美国股市带入低迷,道琼斯指数还略微上涨。

  但随着战争初期希特勒的节节胜利,悲观情绪开始蔓延,华尔街开始了长达3年的下跌,交易量严重萎缩。

  但与股市下跌不同,美国经济经历着新一轮高速增长,公司盈利从1939年的64亿美元激增到1942年的209亿美元。

  除了战争所创造的巨大需求外,民用经济也持续增长。

  战争期间被严重压抑的民用需求,如住房、汽车、家电等,即将催生战后美国经济的大繁荣。

  此时的华尔街没有完全参与到美国经济热潮中去,1949年12月31日,道琼斯指数也仅仅达到200点,是1940年的两倍,这时候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原来的3倍,公司利润增长更是远超这一比例。

  在华尔街看上去萎靡不振的表层下,其光明的未来的种子已经种下。出现了两个对华尔街未来有巨大影响的人——查尔斯?E?美里尔和本杰明?格雷厄姆。

  美里尔革命性地将连锁店的运营模式引入经纪公司,创建了美林公司,使之成为一个触角遍及全美甚至全球的超级金融机构。

  同时严格培训他的客户经理们,使他们成为具有金融知识和诚信意识的新一代经纪人,从而一举改变了华尔街经纪人的形象。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这些经纪人将股票第一次引入到美国中产阶级家庭。

  美里尔的新运作模式获得巨大成功,1960年总收入达到1.36亿美元,几乎是华尔街上第二大经纪公司巴奇公司规模的4倍。

  很大程度上,查尔斯?E?美里尔相当于现代经纪业的鼻祖,他在华尔街经纪人中的重要地位毫不逊色于J?P?摩根(前两篇内容中讲到过,是J?P?摩根银行创始人,在美联储创立之前一度承担了美联储的作用)在银行业中的地位。

  在格雷厄姆之前,华尔街没有股票定价的标准,人们只知道坐庄和投机,格雷厄姆通过自己的成功向人们证明了基本面研究的重要性,

  他开创了一个后来在20世纪30年代才正式命名的领域——证券分析。

  我们上一本书讲的就是格雷厄姆关于证券分析的一些理论和见解。

  上市公司年报从19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

  但在格雷厄姆之前,这些报告主要是银行家们在关注,格雷厄姆是能从一堆数字中看出公司价值的人,他拿手的投资技巧是找到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并投资于该股票,然后等待市场醒悟过来。

  1934年,格雷厄姆和大卫?L?多德合着并出版了《证券分析》,1949年格雷厄姆又出版了《聪明的投资者》,出版以来这两本书再版无数次,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由此也使得“投资”这个概念最终在华尔街出现并逐步取代“投机”,成为主流。

  格雷厄姆开创了现代证券分析业,公司运营资本和现金流等概念被他首次提出,这些概念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所有股票分析师们分析上市公司价值的基本工具。

  美里尔和他的追随者将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手段运用到推销股票中去,建立了庞大的研究部来“生产”大量的选股建议和市场评论。

  20世纪30年代成立的纽约证券分析协会,到1962年会员人数已经从建立时期的20多名会员激增到了2700名会员了。

  1954年华尔街再一次迎来了长达10年的大牛市。华尔街滞后了很多年,但终于在股市上反映了美国实体经济和战后的高速成长。

  而更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包括一大批养老金、共同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在证券市场出现,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同样,也是在这一时期,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交易所的技术装备日新月异,新的股票自动报价机和数字计算机开始使用。

  尽管20世纪30年代的华尔街经历了很多正向的变化,拥有了崭新的面貌,但骗子仍然存在,并将一直存在。

  这时期的骗子中,最着名的就是安东尼?D?安吉利斯,通常被称为蒂诺,他的不法行为给华尔街带来了另一场大变革。

  1962年至1963年,作为商品投机商的安吉利斯精心组织了一场色拉油囤积活动,但以失败告终,华尔街上与他有关联的两家大经纪公司随之陷入困境。

  随着经纪公司的资产被清盘,公众开始对他们存在经纪公司账户上的证券的安全性产生担忧,而此时肯尼迪总统突然遇刺,导致恐慌开始在华尔街蔓延。

  最终,华尔街的经纪公司团结起来,采取了果断的自救行动,交易所出面为这两家经纪公司的破产承担责任,才使得这场金融恐慌得以平息。

  为防止之后单一金融风险再次扩散成为系统的金融风险,纽交所在1964年第一次建立了风险基金。

  这个基金的成立是华尔街运行方式的一大变化,它标志着华尔街参与者意识到,他们有超越各自公司利益的共同利益。

  三、投资者结构的改变让纽交所走向成熟

  60年代初期,牛市结束。

  此后的华尔街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彻底改变了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市场的交易量也逐年增高。

  公众投资者在市场交易量中所占份额逐步下降,他们转而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理财的基金经理们,明星基金经理在市场中声名鹊起,身价连城。

  但这个时候华尔街还没有为这么大规模的新增交易量做好准备,直到计算机技术进步之后,这一情况才得到改善。

  1965年,交易所将自动报价机与电子显示屏相连,使得所有在交易大厅交易的人们第一次同时看到股价。

  1969年一个中央证券存放机构成立,试图解决华尔街内日益严重的文件周转问题,但收效甚微。

  一些实力稍弱的经纪公司,由于无力应付庞大的交易量而濒临破产。

  为了降低大经纪公司倒闭引发恐慌的可能性,美国国会按照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旨在解决银行挤提问题)的模式建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

  对资本金的更高要求,使得华尔街上的证券公司不向公众出售股份的百年惯例终于被打破。

  为了增加资本金用来迎接华尔街的新时代,一些华尔街证券公司开始放弃合伙人制,1971年,美林证券也成为了第一家上市的交易所会员公司。

  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美国正在经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通货膨胀、越南战争、石油危机以及伴随而来的股市低迷,使得华尔街再一次陷入困境,“华尔街即将灭亡”的论调再次出现。

  当时的尼克松总统用上了所有调控经济的有力杠杆,也没能解决通货膨胀、股市低迷这些经济问题,通货膨胀在1973年达到二战以后从未有过的高度。

  随着物价飞涨,银行开始提供华尔街投资的替代品——大额定期存款(CD),这个前所未有的高利率时代,

  大额定期存款的利息远高于大部分股票和债券的收益,并且没有本金损失风险。而与此同时二战后发展迅猛的共同基金也在此次熊市中,基金净值大幅缩水。

  但在一片哀声之中,那些将会给华尔街带来巨大繁荣的变革正在悄悄发生,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及时推动下,科技最后成为了华尔街这轮下跌的救助人。

  华尔街经纪人的固定佣金制和《梧桐树协议》一样古老,长期以来,它是华尔街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铁律。

  随着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壮大,迫于其他市场的竞争压力,纽约股票交易所最终于1975年放弃了长达183年的固定佣金制,这标志着纽交所的“私人俱乐部”时代彻底终结。

  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证券法修正法案》,该法案要求将全国的证券交易所和三板市场连接起来,形成统一市场。1978年,跨市场交易系统投入运营。

  在这个扩大了的无形的电子交易平台上,纽交所利用其长久积累下来的影响力,保持着巨大竞争优势。

  而悄然兴起的纳斯达克市场(全名美国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渐渐对纽交所形成挑战。

  今天,纳斯达克已经成为唯一可以与纽交所抗衡的交易系统,它培育了微软、思科、甲骨文等美国经济中新的龙头企业。

  随着华尔街上股票的市值越来越大,监管力度逐步加强,想要在股票市场进行早期华尔街哪种股票逼空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但在商品市场却不然。在70年代末期,由石油巨子纳尔逊?巴克?亨特和威廉?赫伯特?亨特兄弟俩策划的一起白银囤积投机活动,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于久远历史的记忆。

  白银与黄金不同,它有着极为重要的工业用途,除了货币外,对这种金属还存在强烈的实际需求。

  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黄金和白银相对于美元的价值逐渐增加。

  此时对美国公民来说,以金条形式持有黄金是非法的,于是亨特兄弟开始大量囤积白银,并要求实物交割,使白银从市场上消失。

  但兄弟俩用白银作抵押来支付保证金,向银行举债来购买白银。

  只是此时的通货膨胀恶化严重,基准利率高达19%,巨额利息支出对兄弟俩来说也是噩梦,美国政府还拥有尚未流通的白银储备。

  白银价格的上涨导致关闭的银矿重新运转、民间储存的银币和其他白银制品也流入市场,增加了市场供应量,最终耗尽了亨特兄弟的财富,接着银价急速下跌。

  这场轰动全国的白银操纵案最终以亨特兄弟不可避免的失败告终。尽管华尔街的许多机构卷入其中,但美国的银行和美联储迅速采取紧急措施,成功阻止了恐慌的蔓延。

  四、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实现

  为了让华尔街更好地迎接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纽约股票交易所开始改革,同时华尔街在投资者教育上也花费了巨资。

  跨市场交易系统和纳斯达克市场开始运营,债券电传系统也于1969年建立,并迅速成为美国国债的电子交易市场。

  1973年英国路透社开发了一个系统,叫做全球外汇实时报价系统,让全球外汇交易员可以24小时进行不间断交易。

  参与全球交易的成本也大大降低,越洋电话一开始需要通过接线员转接,还需要事先预约,随着微处理器取代接线员,通信卫星大大提升了远程通信能力,通信成本直线下降,计算机联网后,大量数据可以瞬间传送。

  从美国本土向其他国家打出的电话数量在50年内增长了近3000倍。

  短短几年时间内,人类就实现了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1982年,道琼斯指数第三次突破1000点,此后它就再也没有跌破过这个数字。1987年8月25日,道琼斯指数达到了顶峰,随之而来的是又一次股市崩盘。

  尽管这次股市崩溃来势凶猛,而且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其他金融市场也受到波及,但人们的命运却并没有那么悲惨,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与60年以前的人们不同,他们已经实践了分散投资的原理,在股市中的投资只是他们资产组合中的一部分。

  二是,当局对危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1987年的股市危机期间,联邦政府坚决地介入其中,以免股市危机演变成成为全国性的恐慌,这与1792年汉密尔顿的做法一脉相承。

  这是自从1792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成功救市以来,美国中央银行第一次成功地阻止了市场恐慌,而没有使其导致经济灾难,托马斯?杰斐逊的阴魂终于被永远逐出了这个国家的市场。

  在杰斐逊看来,中央政府本身就是邪恶的存在,美国应该是一个由各州高度自治的农业国,因此主张政府对市场不进行干预,保持自由,也就是“弱政府”。

  汉密尔顿则认为未来的世界迟早是工商业的天下,而工商业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一个国家需要外交和财政,这些都需要一个高效的中央政府进行统辖,也就是“强政府”。

  三是,美联储在这次恐慌中采取了一个中央银行应该采取的行动。在挽救此次危机的行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此时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艾伦?格林斯潘。

  作为新一任美联储主席,他所做的正如60年以前的斯特朗所说的那样,“对付任何此类危机,你只需要开闸放水,让钱充斥市场。”市场恐慌果然很快结束了。

  20世纪80年代的标志性人物是伊凡?博斯基和迈克尔?密尔肯。

  这个时期华尔街上的杠杆收购业务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杠杆收购与传统投资银行赚钱的方式相反,它的做法是通过将已公开上市的公司私有化来赚钱。

  它通过借债来的资金买断上市公司控制权,再用公司未来经营中的现金收入来偿还债务的利息。

  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预测出目标公司的现金流,以此决定它能借多大规模的债实施杠杆收购。

  而博斯基的专长是风险套利——对潜在的被收购的公司进行投机。

  不幸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胜算,他用装满现金的箱子去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幕消息,最后只得锒铛入狱。

  而密尔肯有着非凡的分析能力,像J?P?摩根银行创始人摩根那样,他只需扫一眼就能掌握议长资产负债表的内容。

  他开创了着名的垃圾债券业务,他认定这种信用等级很低的债券的回报高于其孕育的风险,他对垃圾债券出神入化的操作使得他一度被追捧为华尔街的金融天才。

  密尔肯还意识到,发行垃圾债券可以为微处理器出现所引发的一系列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必须的资金。

  他扶持了诸如美国有线新闻网(CNN)、麦克格雷(提供移动电话服务的公司)等对各自行业起了革命性作用的公司。

  随着杠杆收购热潮的兴起,密尔肯的公司也开始用垃圾债券为杠杆收购提供融资。

  他最终被判入狱10年,并被处以6亿美元的罚款,这是美国商业史上对个人的最高罚金。

  密尔肯作为一个金融家走向毁灭,是因为他没有摩根那种对事物极限的把握能力和对周围敌对势力敏锐的洞察力,由此过于狂妄自大,低估了他的敌人。

  20世纪的最后10年,美国股市进入了一个一日千里的时代,截止到1999年的夏天,道琼斯指数较1990年初上涨了400%,较1980年初上涨了1300%。

  现在的纽约股票交易所每天的交易量比20世纪40年代任何一年的交易量都高。

  互联网的出现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网络股的兴起、在线交易的出现是华尔街所能感受到的最直观的变化,

  但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对已经在加速进行中的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未来跨越国界的金融市场的联合监管会剔除怎样的挑战,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尽管存在着无数的未知,华尔街不会止步。

  就像历史反复证明的那样,尽管有过无数的股灾,人们依然进入这个市场,参与到这个伟大的博弈中去,也正是通过这个生生不息的伟大的博弈,人类在不断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五、总结

  从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的三个主要观点:

  第一,股灾不一定引发经济衰退,但错误的政策干预,外行指导内行,以及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就会让原本的灾难雪上加霜,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丰富自己的理财知识,不断学习和进步,保持空杯精神,善于听取其他人、特别是比自己更专业的人的意见,可以帮助我们在投资的路上减少犯错,走的更远。

  第二,美里尔和格雷厄姆之后,投资取代投机成为华尔街的主流。现代证券分析业出现,经纪公司变得更加专业,基本面研究成为了股票分析的日常。

  越是规则健全、发展完善的市场,越难进行坐庄、投机以及内幕交易。

  投资者也要跟随市场一起成长,不断积累理财知识,走在大多数人的前面,才能在只有少数人赚钱的投资市场中,成为那少部分人。

  第三,即使在股市崩溃中,构建资产组合,进行分散投资,也能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的资产,减少亏损。

  借钱参与投机活动,很大程度上会在高额的借款成本和不确定的市场供应之下,面临困境而失控,导致失败。

  我们个人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闲钱投资,这样即使遇到股市长时间的大崩溃,也不会对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不要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对某类投资品、某一投资市场设定一个最高持有比例,才能最大程度的防范风险,保护收益和本金安全。


  (https://www.shubada.com/40573/11111293.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