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造势和舆论
冯子轩等待了一刻钟,船要到时那书客才急急忙忙跑回来,冯子轩看了报纸的期数没错,于是付了钱,他将《红山玉讲稿》放入背囊中,报纸则卷在手里,准备上船之后翻看。
坐上夜航船,时间还是下午,船东要等客满了才开船,冯子轩便找了个靠里的位置,蜷缩在角落中,一边啃干粮一边看报。
冯子轩喜欢看文艺类型的内容,所以看报是从文艺版往前翻的,看了些小说时文,等到船只离港,他终于才读到刘德天那篇采访,采访读到七成,冯子轩忍不住怒道:“对于此等忠勇边民,如何能够这样歧视!”
他的一声抱怨自然引来船中众人的侧目,冯子轩这才发觉自己失态,有些不好意思,整理了一下姿势,他左右看看,就见边上一个僧人正笑着看他,冯子轩也对他一笑,发现这僧人手中也拿一份报纸却是苏州有名的《苏评报》。
见着报纸就知道这僧人是认字的,夜航船上时间漫长,正需要有人聊天,冯子轩是读书人,自然愿意同稍有见识之人交谈。
冯子轩主动挪过去,僧人也打个稽首,互相介绍了一下,冯子轩这才知道对方是个小僧官,正要到下面州县去给人做法事。
“我这份《苏评》已经看完,不知冯君的报纸看完没有,不如我们互换?”那僧人主动说。
“这样最好,”冯子轩笑道:“刚好我这份《旬报》看完了。”
两人换了报纸,冯子轩将《苏评报》摊开这才知道为何之前这僧人看着他笑,这期《苏评报》头版文章赫然就是《辽地辽人之于国》:
“辽东之地于我朝意义极重,此地之地理位置正处山海关咽喉,由山海关一路去往辽东,便是古称辽西走廊之地带,往东可以勾连朝鲜、日本等国,同时又可以防范戎狄之入侵……辽东在手,则大唐可以联新罗灭百济,辽东若在于他人之手,则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费尽粮饷损耗人力而不可得华北之安宁……今日甲骨研究会于成立典礼之上特设粗食待客,实乃提醒众人辽东之重要,警示众人而今辽东百姓生活之艰苦也。”
“年年漕运皆有输辽之份额,且山东一省还可以内部调拨,而辽地边民却只有粗食豆酱,甚有数年不见荤腥者。则数万之粮饷输往何处耶?以高粱豆酱待边军,则何以使此军民而抗蒙古耶?此诚哉大问……”
《苏评报》面向的读者群体比较高端,讨论的内容也更加深入,试图从一个现象而显露出边境治理的问题。
冯子轩阅读完文章,默默的放下了报纸。
他对面那僧人见他读完这文章,主动说道:“此消息真个震惊,若无王建阳等人发现红山玉器,且在甲骨研究会典礼上细数辽东人之情况,贫僧甚至不知道辽东人如今是这样情形。”
冯子轩说:“在下所难以忍受的乃是内地人,于此情形之下,居然对于辽人还份外歧视。山东一地与辽人血脉相通,然而却以为那些辽东军户乃是胡虏一类。辽东军户子弟在此情形下还能够读书入关参加科考,可见都是心向我大明的真正文人,然而到内地却广受歧视,甚至被人赶出本地,不让在本地考试。”
“这情况的确惊人,如此对待辽东之人,长久了会离心离德的,”僧人问冯子轩:“你看过王建阳在开原会讲的《红山玉讲稿》吗?”
冯子轩道:“我今日买了一份,正准备回家去阅读呢。”
那僧人推荐说:“你应该快看此讲稿,读完这讲稿便知晓辽东实乃我中华祖源之地,内地人以为辽东地处边比是蛮荒所在,其实都是古板思想。看了此讲稿便更能理解歧视辽东人思想的无稽了。”
“果真如此?那我便看看。”此时夜色已晚,床上许多人已经早早睡下,冯子轩从背囊中掏出那本《红山玉讲稿》然后弓着腰向前爬行,一路上他要小心别踩到旁人的腿,挤挤挨挨凑到船头,他这才掏出书本借着船灯开始阅读。
《红山玉讲稿》本来就是为了给那些对于红山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的读者科普用的,王文龙写的深入浅出,冯子轩哪怕金石学功底不算强也很容易能够看进去,他很快就为王文龙那缜密的推理给折服。
一直到半夜,冯子轩才把这讲稿看完,仿佛是在书院中听了一日的会讲,脑中还在回味。
正如同那僧人所说,冯子轩在读完《红山玉讲稿》之后对于辽东的文明地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再联想到辽东人的遭遇,辽东明明是中华文化的祖源之一,辽东人却被歧视认为是蛮夷,冯子轩心中更加觉得同情。
且在同情之外,辽东的地缘位置如此重要,辽东人却被如此对待,也让他感到十分危险。
甲骨文研究会的成立是今年文坛上一件大事,王文龙借助这次典礼对辽东进行的宣传也十分成功,天下人说起这成立典礼,就必须提到王文龙给公卿们上的那些粗粮饭,以及背后辽东人的故事。
事情有了热度,王文龙趁热打铁,又写了一篇文章发到下一期的《苏州旬报》上,文中他提出应该立刻开展红山文化相关的考古研究,王文龙提出几种模式,一是让甲骨文研究会主导,若是甲骨文研究会行无余力,则可以广邀天下有能力之士,或是出钱或是出力,远赴辽东,就如同当年安阳的甲骨发掘一样,在辽东也进行考古活动。
王文龙这一倡导肯定能吸引一些人去辽东,一来可以更好的进行考古活动,二来也能活络去往辽东的道路。
不说像安阳甲骨一样,吸引整整一个甲骨社的文人去往镇夷堡,哪怕就是去十几个人那也能组成一支商队了,镇夷堡一年也就能去五六支商队,如果每年多一支商队,是真能降低往镇夷堡运送物资的成本的。
王文龙的这一提议果然获得天下文人的称赞,许多文人都表示朝廷应该立刻改善辽东的情况,有些府县学的文人为此搞出联名上疏。
还有不少文官也跟着蹭热度,要求严查辽东军输问题,朝廷明明拨了那么多粮饷,怎么边关的军户还在吃粗粮豆酱?
朝廷方面也给出态度,别的问题好还有待解决,但能做的事情先做了起来,一个月后万历皇帝明发上谕,要求顺天府每年专拨五个乡试名额给辽东举人。
这到底让王文龙有些欣慰,虽然他知道内地人对于辽东百姓的歧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消失,但情况起码好了许多。
不像原本历史上一样,原历史上此时大明的舆论简直像是在逼着辽东人去投后金。(本章完)
(https://www.shubada.com/36909/11110925.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