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大柴胡汤体质
服药后的第二天。
就在这一天,奇迹真的发生了!
单老当天解了五次大便,而且开始能够顺利排尿;
等到第五天的时候,单老的尿量就已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之前存在的肾积水也完全消失不见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单老甚至可以自己下床活动了……
看到如此显著的疗效,人们在惊叹之余,不禁好奇起来:究竟是什么样神奇的方子能产生这般立竿见影的效果呢?
那马先生微微压低了声音,缓缓地开口说道:“家师此次所使用的方子乃是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而成。
据家师所言,这已经是单老先生第二次入院接受治疗了。
第一次单老住院的时候,其病症乃是肺部遭受感染从而引发高热之状。当时,同样也是由家师亲自开具药方,所用的则是大柴胡汤加入桂枝茯苓丸、生石膏以及甘草等药材共同熬制而成。”
大柴胡汤可谓是胡希恕先生至爱之方!他对其运用自如,出神入化。
治疗来势汹汹的肺炎,胡希恕先生巧妙地将大柴胡汤与生石膏相搭配;而对于难缠的哮喘病症,他又以大柴胡汤为基石,再佐以桂枝茯苓丸,双剑合璧,威力大增。
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当遇到单老那棘手的肺心病并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时,胡希恕先生更是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和魄力,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的强强联合。
如此这般灵活多变、对症下药的高超医术,实乃胡老一生智慧之结晶啊!
大柴胡汤这一经典方剂,原本乃是医圣张仲景用以疗治宿食之病症所创。
然而,此方剂的用途却绝非仅限于宿食病一种。
当遭遇伤寒发热之时,张仲景亦会选用大柴胡汤来应对。
而这种用法不仅在当时被广泛采用,后世医者们同样沿袭了此种思路。
其中关键所在,便是那所谓的方证。
具体来说,就是患者表现出“按之心下满痛”这一症状时,便成为使用大柴胡汤的重要指征。
正是基于对这一方证的精准把握与运用,使得大柴胡汤的应用范畴得以持续拓展和延伸。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对于大柴胡汤的认识愈发深入。
它不再仅仅局限于最初设定的那些病症,而是在更多复杂多变的疾病诊治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无论是消化系统的问题、肝胆系统的不适,还是某些外感热病等诸多领域,都能看到大柴胡汤活跃的身影。
可以说,大柴胡汤凭借着其精妙的组方和显著的疗效,已然成为中医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刚刚给那位女代表儿子开过方子的黄教授突然说道:
“日本和田东郭在《蕉窗杂话》一书中说道:长病之喘,喘而甚者,每不治,然始终用大柴胡汤加以灸治者,可治。
大塚敬节的经验是大柴胡汤加半夏厚朴汤治疗哮喘,还用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
本人也用大柴胡汤治疗胃及食管反流病,合茵陈蒿汤治胆道感染,合栀子厚朴汤治疗抑郁症,合小陷胸汤治疗肺部感染,合三黄泻心汤治疗高脂血症,其使用的依据均是‘按之心下满痛。’”
听到有中国医师讲述汉方医学的经验,江部一郎等人对黄教授微笑致意。
而林动看着身旁有点尴尬的和田,表情微妙,之前他怎么介绍自己的?和田?跟刚刚那个教授口中的和田东郭什么关系?
不过接下来黄教授继续讲大柴胡汤的腹诊,他也就顾不得思考这个问题了。
和田则是眼中精光闪过,好家伙,居然在这里,遇到了个中国的汉方医学通?
黄教授好整以暇的讲述:何为“按之心下满痛”?这是古代医学的腹诊法。
心下,为剑突下三角区,小三角仅限在剑突下,所谓的心窝;大三角则可至两弓下,即整个上腹部。
按之心下满痛,指剑突下或上腹部有明显勺压痛,医生指尖也有明显的抵抗感,而且局部有胀满。这是大柴汤证的重要客观指征。
有“按之心下满痛”的人,经常伴有胃肠动力障碍。比如,或吐、嗳气、上腹胀痛,或反流酸水、流口水、口干苦,或食欲不振,或虽有食欲而不敢多吃,一吃就胀痛,而且舌苔多厚。
这种患者,不论何种疾病,用大柴胡汤特别有效。
“后来,临床见多了,还发现那些适用大柴胡汤的患者,大多体格壮实,肌肉比较坚紧,上身宽大饱满,面宽肩宽,颈部粗短,胸围大,面部肌肉僵硬紧张,而且中老年多见。
以后,看到这种体型的患者,脑海中必定浮现大柴胡汤,必定要去按压其人的上腹部。
我管这种人叫‘大柴胡汤体质’。”
“大柴胡汤体质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胃炎胃溃疡、肠梗阻、单纯性肥胖、心律不齐、便秘、乳腺小叶增生、头痛、耳鸣、失眠等,均可以使用大柴胡汤。我不知道单玉堂先生是否属于大柴胡汤体质?”
讲到最后,黄教授看了一眼单志华先生,如果其父体型与单志华相似的话,那大概应该是的。
“我临床观察总结: 大柴胡汤体质者的求诊主证均表现在以两肋以上的上半身,如头痛头昏、颈僵肩凝、胸闷脘胀、乳房胀痛等,主诉始终偏重在上半身,在女性通常也是上半身发达而下半身偏细弱。”
一方治多病,是经方的特色。
其实, 经方治的不是病,而是人,就是说调整的是体质,调动的是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平衡能力。
马先生赞同:“大柴胡汤方证出现的‘按之心下满痛’,正是机体出现反流、上逆、不畅、结滞、郁热、充实的一种状态,按八纲理论,属于实热证。
大柴胡汤就是解决这种状态的最佳配方。
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
(https://www.shubada.com/36505/11110794.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