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穿越农家从零开始 > 第161章 试 制

第161章 试 制


文央看着眼前这些拆出来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旧布头,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中间沈欣和文竹一有空就会来帮她,知道是做千层鞋底,两人都是有经验的人,速度也快上不少。

  足足五天,估计把村里家里所有的旧衣服都收上来,全部做成了一米长,两米宽八层厚粘起来的硬布块。

  布片做好,文央做的最多事情,就是拿着白纸给碰到村里,各个年龄阶段的人,让他们在上面踩脚样子,量出脚长宽。

  把所有的人按男女分成各个阶段,足换了一百多张纸。用量出来的尺码,逐一算好,分别列出男女重复最多,三个尺码范围。

  这里面就包含娘亲尺码。

  她已经调查过,在这村里的人,大部分人都是穿草鞋,一家每人都有两双布鞋都是条件很好。

  大多数人就只有一双布鞋,也只有上街上或者重要的节日才穿,平时就只穿草鞋。

  一双打得很好的草鞋,在市场上也只15文左右,而一双布鞋做工一般的都要1,50文,如果绣花或都面料好,底子厚还要更贵。

  主要是太耗费布料和人工,所以大部份农家,只有农闲的时侯,自己做两双自家人穿。

  "阿姐,你把这些布都剪成这六种尺码,然后我们四个小孩的各剪两双就好。"

  "这么多布全部剪成这样,你准备卖鞋底子呀?"

  文竹虽然不知道剪成那样做什么,也听她吩咐完成。

  接下来她去娘亲房间领了一匹细棉布,把剪好的鞋底子用一样颜色的布打浆后包起来。

  "阿姐,你用这个花在鞋底上,用这个木锤敲一下。"

  拿出铁匠打的锥子,给到文竹。

  "这~!这也太好用啦!这样不是轻轻松松能做出好多鞋。"

  文竹直接被惊到,要说做布鞋最费事的就是纳鞋底,里面最考验人的就是打孔。

  要是没点力气的妇人,根本扎不穿。长期做鞋的人都知道,手上会有打起厚厚的茧子。

  现在只要一敲,一排整齐的二十个孔就打完。还不怎么费力。

  看来她之前担心这么多鞋底做不完,完全白担心了。

  就她在这边一会儿,就能敲出好几双鞋底子。

  "那你先瞧我们自己家里人穿的吧!我记得沈欣和沈明,他们都只有一双鞋子。"

  文央看着她敲得起劲,连忙说道。

  几人又忙活几天,足足剪了1000多双鞋底子出来,分尺寸整整齐齐的堆在,内院空出的厢房里。

  这么多的鞋底子,估计全村人每人三双都足足有余。

  现在二进院子只住了母女三人和文礼的书房,至于沈明和文礼住的房间,在工坊建好后,两人都搬到前院。

  文礼房间是用一间正房布置成,沈明则是住的一间厢房。

  "文央,你做了这么多鞋底,是准备卖鞋底吗?"

  等文竹兴冲冲的把娘亲叫来,展示了最近三人的成果。

  沈素云以为文央又想到了什么好生意,主要是这么多鞋底子,家里人一辈子也穿不完啊!

  "呃!没有,我只是在做实验,看看这个锥子好不好用。"

  文央有点尴尬起来,之前她只是想做一些鞋底,看看铁师傅打的锥子好不好用。

  谁知道村里人换旧衣服的热情这么高,最近家里可是换出了近四百斤的糕点。

  就算按成本价,她也付了差不多六两银子出去。

  虽然现在村里人穿补钉的旧衣服不多,她还是很怀疑有人可能去其他村子收旧衣服,回来换给她家。

  所以衣服只收了三天,她就把上面换购信息删掉,不敢在收旧衣服啦!!

  看到三人都瞪眼看着她,一脸不可思议。她尴尬的摸了摸鼻子。

  "娘亲说得对,我们可以卖鞋底,你看一千双我们可以卖二十文一双,都可以卖二十两银子,还可以赚十两。"

  她灵机一动,赶忙补充道!

  "谁会买你这些鞋底子,大多人家都是家里自己动手做,还不花一文钱。"

  沈素云有些不看好,现在大多人家穿戴,都是自己买布,自家人做。

  哪怕有钱人家,都是会在家里建针线坊,有专门的绣娘做衣服鞋袜,根本不会上街去买。

  "没关系,我到时候试做,估计还要浪费不少。这个锥子我到时在找铁师傅做个改进。针头这边还要细一些,尖一些。"

  文央说完,装作很忙的样子跑了出去。

  她真正是没想到,这么多鞋底子要怎么办才好?还有就家里三个人,也拿不出那么多鞋底呀?

  沈素云看她这样,也笑着摇了摇头,还好现在家里作坊全部建好,用钱的地方不多。

  这些钱实在不行就当花钱买个教训。实在不行,就发些给作坊工人,算大家福利。

  福利这个词沈素云,还是从文央那里学来。

  文央走在村里路上,现在天气已经渐渐转凉,只有正午时分太阳大时,才感觉暖和。

  秋收也已经收完,大部份都在田里翻地,好些老人小孩则在家里晾晒,要不就是收拾着柴火。

  碰到人家无不跟她热情打招呼,好些还拿了些果子,硬要塞给她。

  都是后山的一些野果,梨子之类。推拒不过只能认真道谢。

  现在村里和后山上只要有空出的地方,都被大家种上了竹子。主要是她家竹篮的需求太大。

  好些机灵的村里人,也会到外村买竹子,还让自己住其他村的亲戚种竹子。

  这些种上,都不需要怎么照料,只要一两年都能长大卖钱,大家还是很积极。

  还有好些人家,就把屋前后竹林圈出来,搭个棚子,把鸡都养在竹林中。

  好久没在村里转悠,走了一圈下来,发现村里养鸡的人家还真不少。

  少的二三十只,多的竟有一两百只。

  心里想着,这么个村子,养得这么密,到时得兽医来帮看看,可千万别遭了温。

  那可会要人命,禽类只要生病,可是一死一大片。一定要做好防护管理。

  想到这些心里便有些忧心忡忡,也没心情在转下去。


  (https://www.shubada.com/35840/11111198.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