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 > 第197章 少陵野老,诗圣杜甫

第197章 少陵野老,诗圣杜甫


李白,一个在文坛被称之为谪仙人的存在。

  很多人觉得他是盛唐的产物,沾了盛唐的光,没有盛世大唐的荣耀,就没有李白这些耀眼的成绩。

  但很多人忽略了李白自身的天赋,那些天马行空的诗句可不是依靠努力就能想出来的。

  所以说,文坛诗词这一方面,李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紧接着天幕又公布了排行第二的人物。

  杜甫(712年2月12日  [1]—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

  祖籍襄阳,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

  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于唐睿宗太极元年正月初一(712年2月12日)生于巩县。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

  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

  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

  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

  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  。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

  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

  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

  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

  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

  两人还互赠了诗篇。

  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一说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但杜甫在《官定后戏赠》题下原注曰:“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

  而唐代文学家元稹及《新唐书》却提及杜甫为“胄曹参军”,故其官职尚存争议。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着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肃宗。

  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父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

  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中最为着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成为千古绝唱。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

  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


  (https://www.shubada.com/35835/11111163.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