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南迁民众是为了争夺人口
除了要稳定北方,另一方面则是挽救自曹操以来魏国在北方越来越薄弱的统治力。
从北方南迁太多的汉人了,胡人数量太多了,稍微英明些的君主都能看出来这样下去早晚出事。
曹丕在不犯病的时候还是能称得上一个英明君主,所以他能看出来这个隐患。
内迁汉人很多时候是不得不为之,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南方两个割据势力。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遏制胡人和辽东公孙氏抢夺人口。
胡人逐渐强盛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吞并其他部族,另一个则是掳掠汉人人口。
而辽东公孙氏,则是因为他们地处偏僻,中原河北的战火不会影响他们,因此有大批的民众去他们那里避难。
而历代的公孙家主,很是重视吸纳这些流民,出台各种政策帮他们在辽东安家落户。
曹丕其实对辽东公孙氏还是很忌惮的,尤其是这个公孙渊夺权成功之后。
辽东至今已历四世,一个年轻的君主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年轻人太年轻气盛,指不定会做出什么让人意料之外的事情。
自古以来,辽东地区僻处东北一隅,与中原的交通除了从山东半岛渡海外,只能通过险要的辽西走廊。
以致中原文明对该地区的渗透非常缓慢,在春秋之前,辽东都是属于东北蛮族的区域。
尤其是周武王杀死商纣王之后,商朝的大贵族箕子,逃到东北建立的箕子朝鲜跟周王室一直不对付。
周朝分封王室姬奭,也就是燕召公,跟箕子朝鲜打了几百年的仗。
史书记载:‘召公以下九世无名无谥无年份,燕惠侯以下有谥有年份’。
当时周王室甚至以为燕国已经灭亡了。
直到第十代燕国国君出现在诸侯面前的时候,各国都是吓了一跳。
这时的燕国把箕子朝鲜给灭了,拥有汉文化的民众才正式开始在辽东建立影响力。
而中原政权第一次在辽东设立地方政权,则要数到战国时期。
燕国击败东胡等蛮族后设立的辽东郡,辽东自此得名。
辽东郡在秦汉两朝都沿袭燕制保留了下来。
《汉书》有言:“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渔盐枣栗之饶。”
两汉时期的辽东作为国家边陲,居住人口并不多,而且经常面临异族的入侵。
其发展程度显然不如中原地区,跟荆南地区差不多。
但另一方面,这里的自然资源又相当惊人,山珍、海货等高经济价值的东西非常丰富,经济发展并不缺乏基础。
如果碰到用心开发的明主,这片土地一定会发出璀璨的光芒。
汉朝辽东的疆土,东南的边界在半岛中部,汉江以北。
南边与三韩接壤,东北边则是与高句丽接壤。
然后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辽东终于等来了它的明主。
董卓把持朝政之后,他的亲信将领徐荣恰好是公孙度的老乡。
在他的运作下,189年,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
从而正式开始了公孙氏对辽东数十年的统治。
公孙度是个了不得的雄主,为了在新的地方树立自己的威信,他选择了对地方豪强势力开刀。
若是他跟刘禅碰上,估计会有很多话题能彻夜畅谈。
当时,公孙度属下的襄平令公孙昭,由于之前与公孙度儿子公孙康有嫌隙,公孙度新官上任后,马上将其逮捕笞杀。
还有横行乡里的田韶家族,也被公孙度以为非作歹的罪名处决,而且对其亲属也进行株连。
曾担任河内太守的李敏,也属一方豪强,对公孙度的作为又气又怕。
于是李敏带家人坐船跑路。
公孙度对于逃跑的人也不会放过,采取了野蛮的行为进行处置。
公孙度大怒之下,把李敏他爹的坟墓给掘了,然后毁棺焚尸,诛杀李氏全族。
总计‘所夷灭百余家,郡中震慄’。
通过夷灭豪强,公孙度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和钱粮,彻底坐稳了辽东之主的位置。
树立统治权威的同时,剔除了这些吸血鬼,还让底层百姓的生活压力得到松绑。
稳定了社会氛围,为他之后推行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打下了基础。
公孙氏军队的武器装备或许在中原不占优势,但是凭借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付高句丽和三韩还是绰绰有余的。
因此他们在辽东并不是苦寒,反而是和平安宁,甚至偶尔能劫掠一下外邦发发横财。
辽东总体上,人民幸福度较高。
曹操写诗念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时候,辽东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就给了中原居民相当大的吸引力。
逃难的民众既带来了金钱作为资本,本身又是发展急需的人力资源,还掌握着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
理论上招揽的难民越多,辽东地区的经济也就发展的越快。
公孙度确有这方面的远见卓识,对待难民的态度,他一反对本土豪强的严厉残暴,而是给予了极大的礼遇。
如有名的知识分子管宁、邴原、王烈抵达辽东时,公孙度“虚馆以候之”,诚恳的招揽他们为自己服务。
而如此态度也获得了外地知识分子集团的回报。
当时流落辽东的难民一开始都居住在辽东郡南,准备有机会就回家乡。
但管宁则把自己的房子建在郡北,表达了扎根辽东服务当地建设的深刻愿望。
在管宁等人的带动下,许多原来没有长居打算的难民也对辽东这片土地产生了认同感。
在良好的口碑宣传下,投靠辽东的难民越来越多。
至于外交政策方面,对于汉朝内部的混战,公孙度与公孙康前两代辽东之主,都明智的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
他们知道与中原强势诸侯相比,僻处辽东一隅的公孙氏的实力实在微不足道。
一旦得罪了中原政权,恐怕会招来覆灭的结局,因此一直采取事大主义。
谁强大,他们就向谁称臣。
先是袁绍,后来曹操击败河北袁家,袁绍的儿子袁尚逃跑前来投奔公孙康。
公孙康立即将袁尚斩首送给曹操,顺利改换门庭。
而对于实力不如自己的高句丽、乌桓等势力,则发动了多次战争以扩充地盘,成为东北一哥。
(https://www.shubada.com/35799/11110926.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