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朕这大明还有的救 > 第566章 朱由校的辽东规划

第566章 朱由校的辽东规划


第566章  朱由校的辽东规划

        五月十六日,北京紫禁城。

        阿敏率镶蓝旗投降,开原、铁岭重回大明的消息,迅速从辽阳传到了朱由校的御案上。

        朱由校看到以后自然是喜不自胜,如此看来辽东局势越发地稳定了。现在建虏的势力被压制到了抚顺以东的区域,他们想再突破明军的防线是难上加难。

        京城官场的人也不是傻子,自然能看到当前的局势,等消息传回北京后,文官百官勋贵也纷纷向皇帝上贺表,对着皇帝就是一番吹嘘,再加上大明日报等报纸的报道。连番的大胜让朱由校的威望不断提升。

        这也导致现在推行的许多政策,如预备仓、均田均役等等的阻力也无形中少了许多。

        不过有喜必有忧,朱由校现在犯愁的事情也不少。首当其冲的便是辽东下一步对付建虏的计划。

        按照熊廷弼的规划,他为了防止再出现萨尔浒之战中,由于明军轻敌分兵冒进,最后被建虏分而为歼的情况,想出了一个毕其功于一役的法子。

        他让人估算了一下,建虏的粮食最多只能撑四个月左右,到时候建虏粮食就会耗尽,不攻自破。

        所以他的计划很简单,可以让陈良弼的京营、戚金的浙营、陈策的川兵甚至是阿敏的镶蓝旗兵马全部汇集于抚顺,一边修缮工事,一边不断骚扰、在萨尔浒的建虏兵马,让其疲于防守,磨其心志。

        等到努尔哈赤实在撑不下去了主动进攻,或者四个月以后建虏粮草用尽了,再趁机直捣黄龙,猛攻萨尔浒与界凡城,一举击溃建虏主力,活捉努尔哈赤,至此就可以荡平建虏了。

        朱由校当时看了心惊,暗道这不就是天启版的松锦之战嘛。

        只不过现在是角色互换,攻守之势异也。大明由历史上的防御者变成了如今的进攻者,也要让建虏尝尝被长期地围困的苦头了。

        想到这里,朱由校自然是十分同意这个计划,可是他的批红的墨迹都还没干,户部尚书汪应蛟就跑过来向自己诉苦。

        原因无他,便是熊廷弼这个计划太烧钱了。

        年初为了辽东战事,户部拨付给辽东的五百六十万两辽饷。截至五月,根据熊廷弼的杨涟的奏报,现在只剩下一百五十万两了,五个月花了将近四百万两。

        如果现在推行抚顺屯兵对峙的计划,户部又要向辽东拨付辽饷了。

        而这还只是一部分问题,按照熊廷弼的后话,驻守抚顺的兵马至少也要八万人,这八万人每天的粮草供给、军械调配都是天文数字。

        现在辽东的粮草主要还是京畿、山东以及海商贸易获得。

        这些粮草经过海陆抵达盖州卫,然后再经陆路运输,北上经牛庄堡、海州卫、辽阳、沈阳,最后才能到抚顺。

        这一路不仅路途遥远,特别是出沈阳,去抚顺的路,更是泥泞不堪,十分难走。更何况那里原本也属于敌境,所以去那里的路早已被破坏,现在虽然经过简单修缮以后还勉强能用,但路上的损耗却不可小觑。

        粮草经过这么一番运输后,其中的损耗高达三成,如果去铁岭、开原等地那就更高了。

        汪应蛟的这些话尽管十分刺耳,朱由校却不得不听。

        熊廷弼算的是军事账,而他汪应蛟算的是经济账。所以别看熊廷弼在不断报捷,其实都是汪应蛟、乃至整个大明在给其做支撑。

        经过汪应蛟这么一说,朱由校也在算账,只不过他算的不是经济账,而是算他跟努尔哈赤谁最先撑不住。

        这个结果自然不言而喻,粮食缺乏的努尔哈赤,怎么跟大明比。所以哪怕耗费巨大,他也愿意花这个钱,就是堆金山银山也要把建虏给耗死。

        不过他也不是冤大头,这么高的损耗也不是他愿意看到的,毕竟省一点,朝廷的负担就会小一点。

        想到这里,他当即就找来军机处与内阁的人前来商议此事,让户部把太仓银中预留明年的辽饷,拿出三百万来,再拨付给辽东,供熊廷弼用兵之用。

        另外再让杨连提前启动修建辽河县与牛庄堡的运河,让船只能够直接北上经辽河抵达牛庄堡,这样就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距离,省时省力。

        <div  class="contentadv">        同时他还要委派右佥都御史袁应泰出使巡察辽东,赐王命旗牌、尚方宝剑,命其勘察辽东屯田、水利以及以工代赈之事,同时严查辽东腐败,一经发现绝不轻饶。

        袁应泰也算是东林人士,他虽然在历史上接任熊廷弼经略辽东,由于主动求战,盲目信任蒙古人。导致明军大败,辽沈丢失,辽东局势糜烂,而他自己也与辽阳共存亡,自焚而死。

        并且说实话,如果他不当辽东经略的话,他为官还颇有政绩。

        比如其万历年间中进士后,初授临漳县(原属河北省、明清时属河南)知县,他动员民工筑长堤四十余里,以防漳水泛滥。随后调任河内知县(今河南沁阳县)后,组织百姓穿凿太行山,引入沁水,修筑二十条堰,灌溉田亩数万顷,使邻县也受益,政绩为两河(河南、河北)之冠。

        随后调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兵部武选司郎中等职后,裁汰冒职的人数百之多。

        等朱由校即位后,他也没有机会前往辽东了,就被任命为都察院御史兼任淮徐兵备参议,调到了山东赈灾。

        没想到他去了以后尽心用事,去年一年都待在山东,不仅设粥厂救济灾民,还学习辽东的“以工代赈”,动员灾民修城墙,疏浚城河,修葺孔庙,使灾民都能饱食。最后更将辽东额外税收及漕折银数万两全部用来赈济灾民,害得户部直弹劾他。

        不过朱由校对这点钱倒是无所谓,从此事中他倒是重新认识了袁应泰,发现此人还真是个做实事的干将。于是就把他重新提拔,任命为右佥都御史,整顿吏治。

        所以这次派他去辽东监督屯田、水利以及整治腐败之事,朱由校是举双手赞成。刘一燝、叶向高等人自然也没有意见,毕竟袁应泰的成绩摆在那呢。

        除此以外,朱由校特地与刘一燝等人商议,既然铁岭、开原都拿下了,那沈阳就不再是大明的最北端了,开原才是。因此要尽快往铁、开两地驻扎兵马,更主要的是还要移民。

        于努尔哈赤的种种暴行,导致铁开两地的明人人数骤减。因此为了能够重新巩固铁开两地,鼓励百姓进一步往北拓展,需要大规模地屯田戍边,并且移民这两个地方的人数只能多不能少。

        大明现在啥都缺就是不缺人,经过去年跟今年前五个月的移民移民试边,现在山东、河南等地移民贵州与辽东的路线已经成熟,基本上每月移民的人数都在一万左右。

        所以朱由校为了能够进一步推行移民计划,决定把整个移民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方。

        目的地也增加了两个,由原本的贵州、辽东变成了贵州、辽东、开铁、台湾四地。

        这里面的辽东其实就是辽沈以南的海州、盖州、复州、金州四府以及定辽右卫了。这些地方都是大明的实控地区,也在不断兴修水利,因此居住环境比辽沈以北不知道好上多少,去的人也自然多。

        而开铁、台湾两地就是地广人稀,特别是开铁两地,刚刚被建虏屠戮,现在又被大明收复,现在可谓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但这样也有个好处,那便是由于人少,如果去的话分的土地自然就多了。

        在土地的诱惑下,朱由校就不信没有人去。

        于是在朱由校的拍板下,扩大移民范围与目的地的事情很快就这么定下来了。

        并且为了能减少粮草损耗以及更快的兵马,朱由校还让内阁勒令辽东都司拨款整治沈阳以北道路,修路这种事情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趁现在有军事需要,尽快修好,这对辽阳以北的开发大有裨益,这种事情与钱财朱由校是绝对不会省的。

        由此辽东整体的大政方针就确定下来了,但朱由校的烦心事远远没有结束。

        虽然辽东局势一片大好,但根据熊廷弼的奏报,黄台吉居然跑到了科尔沁,还说动了科尔沁跟察哈尔翻脸了。

        广东那边荷兰人的舰队终于出现了,他们进攻澳门未成,就把舰队开到了澎湖,把福建澎湖巡检司的人关押起来,看样子是要长期驻扎。得亏他们来的前一天,福建布政司第二批移民船队刚刚从澎湖开拔前往台湾,没有被荷兰人抓住成为苦力。

        更可恶的是,荷兰人又派船只到福州找到闽浙总督袁可立,说希望学葡萄牙人一般租借澎湖作为贸易之地,最后还威胁袁可立,说不容易的话就会进攻大明商船,以示惩戒。

        袁可立一听这个消息怒不可遏,直接把荷兰人的信使抓了下狱。他觉得这些红毛夷蛮狠不讲理,在大明境内乱起战端,还肆意袭击朝廷官吏,现在还敢威胁朝廷,真的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必须以示惩戒才行,不然这些蛮夷是不会畏惧大明的。


  (https://www.shubada.com/3442/116005498.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