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大礼议和定策之勋
王守仁这个人物,在大明争议非常大。主要是他的心学,所带来的争议。
心学刚出现时,有很多士人非议,然后又得到推崇,并且有一段时间的兴盛期。正是那段时间,王守仁被从祀孔庙。
但是从王守仁从祀孔庙的过程,就知道即使在心学兴盛时,他身上的争议也很大——
王守仁从祀孔庙的过程,整整经历了十八年、三次大规模廷议。
最终万历皇帝迫于“天下之为新建学者,大率十而七”,在王守仁的廷议得票率仅为三分之一强的情况下,把他和得票数相同的陈献章,一起从祀孔庙。
那是心学全盛时的事情,如今的心学在经过那段时间的兴盛后,已经沦为空谈。天下人对于心学,更多的是非议。
东林书院的兴起,就是顾宪成、高攀龙等人打着复兴理学的旗号,批判心学扬名。
也就是钱谦益曾经学过一段时间心学,否则他这个顾宪成的后继者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王守仁成为紫阁功臣。
现在嘛,因为朝堂上的东林党高官还不多,而且还不是东林书院的核心人物。所以对王守仁列入紫阁的反对,不是那么激烈。
另一位被列入东林党的学术领袖刘宗周,早年沉迷理学时对心学不怎么感兴趣。后来却明白了“致良知”的妙处,领悟慎独学问。
他虽然对现在的心学门人中“援良知以入佛者”,仍旧十分厌恶。却认为王守仁不应该因为这点非议,无缘紫阁功臣。
面对众多大臣的争议,刘宗周道:
“阳明先生的学问是立言,不当作为功业。”
“其功业当从擒贼平乱、安定社稷来看。”
认为不用讨论王守仁的学问,只讨论他的功业。
朱由检对此也很赞同,说道:
“现在是讨论紫阁功臣,不是讨论从祀孔庙的儒者。”
“王守仁的学术争议,在此不必提起。”
这个基调定下来,事情就简单了。
王守仁以平定南赣盗贼、宁王之乱、藤峡盗乱的功劳,名列紫阁功臣。
因为南赣一带还有他的祠堂,朱由检拟封王守仁为赣州府城隍,并允许周围的府县祭拜。
被追赠的新建侯如故,后裔世袭新建伯。朱由检催促孔贞运等人,尽快把新建伯争袭案定下来。
至此,王骥、王越、王守仁这三位因功封伯的文臣,全部成为紫阁功臣。
群臣更深切地感受到,皇帝对武勋的推崇——
文臣想名列紫阁的话,最好的办法是去战场上立功勋。
纯粹以文臣身份名列紫阁者,到现在都只有商辂一人。而且被很多人视为:功绩最低的紫阁功臣。
这种现象,让很多文臣不甘,他们急忙提出其他有功绩的文臣。
作为正德、嘉靖年间的人物,和王守仁同时期的还有杨廷和、杨一清等名臣。
尤其是杨廷和这位内阁首辅,群臣认为以当今皇帝对登极功劳的看重,杨廷和必然名列紫阁。所以他们纷纷提出,杨廷和应该以除难定策的功劳,成为紫阁功臣。
但是朱由检听到这个名字,却是眉头大皱,向群臣道:
“你们真的以为,杨廷和有定策之勋吗?”
“世宗皇帝的时候,对此是何定论?”
群臣听闻此言,顿时面面相觑。因为世宗皇帝对杨廷和可是非常不待见,把他称为大礼议的罪魁祸首,“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将其削职为民。
杨廷和死的时候,以庶民之礼下葬,直到隆庆元年,才被穆宗皇帝赐谥文忠、追赠太保、谕祭九坛、荫叙子孙。
当今皇帝问群臣世宗皇帝对杨廷和的定论,真的让群臣意想不到。
但是想想当今皇帝和嘉靖皇帝的相似之处,一些臣子又隐隐明白,皇帝为何要这样做:
『这是不想让臣子中再出个杨廷和,和皇帝对着干啊!』
『看来杨廷和的紫阁功臣,大概率没可能了!』
想清楚这一点的杨景辰,当即就附和皇帝道:
“祖训兄终弟及,世宗按伦序当立。”
“杨廷和虽然在辅佐世宗登极上有功劳,却只是遵守《皇明祖训》而已。”
“他在后来贪天之功,以定策功臣自居,视世宗为门生天子,可谓荒谬之极!”
把杨廷和极力贬低,赞扬张孚敬的功绩。认为张孚敬、桂萼等人,是辨明礼制的功臣。
以张孚敬为榜样的他,提议应该把张孚敬,列为紫阁功臣。
这引来了一些臣子附和,更多的臣子则看不惯。因为在他们的认识中,大礼议就是嘉靖皇帝用廷杖,强行取得胜利。那些被廷杖责罚的,才是正直的文臣。
很多人虽然不敢在皇帝面前明说,却都以异样的目光看向杨景辰。认为这是和张孚敬一样,谄媚皇帝的小人。
面对这种情况,朱由检虽然不想和群臣争论,却不得不出言道:
“刘先生,大明皇帝如果无嗣,应该由谁继承皇位?”
刘宗周负责重制礼乐,对这些典章当然熟悉,回道:
“《皇明祖训》曰: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朱由检微微点头,又问道:
“朝廷的继承和荫叙制度,又是如何规定的?”
刘宗周回道:
“《大明会典》曰:凡荫叙,洪武二十六年定,用荫者以嫡长子。”
“如嫡长子有废疾,立嫡长子之子孙,曾玄同。如无,立嫡长子同母弟,曾玄同。”
“如无,立继室所生。如无,立次室所生。”
“如绝嗣者,傍荫其亲兄弟,各及子孙。如无,傍荫伯叔及其子孙。”
“大明宗室勋贵继承,按此制度荫袭。万历十年议准宗室请改封典,继承制度更加明确。”
这都是《大明会典》明明白白记载的,朱由检听到之后,向群臣道:
“那么你们都说说,武宗皇帝驾崩后,按制度应该由谁继承皇位?”
群臣听闻此言,都是面面相觑。因为按《大明会典》的规定,武宗绝嗣之后,要立伯叔及其子孙。
武宗皇帝的伯叔,以兴献王最为年长。虽然兴献王朱祐杬当时已经去世,但是按《大明会典》的规定,他的子孙的继承权,仍旧排在其他人前面。
所以按这种理论,嘉靖皇帝朱厚熜,确实按伦序当立。
杨廷和当年也是以这个理由,确定由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承皇位。
但是这样一来,杨廷和的定策之功,那是称不上的。他只是辅佐应该继承皇位的嘉靖皇帝正常即位而已。
所以他之后以定策功臣自居、把嘉靖皇帝视为门生天子,是在贪天之功,贪图定策之勋。
想到这里,一些经历过移宫案的朝臣,想到了天启皇帝谕示内阁编撰《三朝要典》时,评价移宫案的一句话:“借移宫以贪定策之勋”。
这和嘉靖皇帝对杨廷和的评价,当真何其相似!
难怪当今皇帝对《三朝要典》模糊处理,只是命人收回,重编为《三朝纪事》——
因为皇帝心中,就是这么想的。
当今皇帝虽然对登极功劳很看重,却不代表他要给辅佐登极的功臣定策之勋,把他们当成策立皇帝的功臣!
想明白了这些,群臣默然无语,他们不敢说皇帝这种解释不对,否认嘉靖皇帝的继承权。但是让他们承认在大礼议中坚持抗争的群臣错了,他们又不情愿——
这是他们的坚持,是他们以廷杖为荣耀的底气。
更别说定策之勋隐隐牵扯到移宫案,他们更不愿这件被当今皇帝允许翻案的案子,重新出现波折。
东林党和倾向东林的官员是这个想法,那些和阉党牵联很深、并且因为编撰《三朝要典》饱受非议的臣子,则是欢欣鼓舞。
参与《三朝要典》编撰、又以张孚敬为榜样、熟悉《明伦大典》的署理吏部尚书杨景辰道:
“《明伦大典》曰:祖训兄终弟及,可推之无穷,而施由亲始,先及同父,次及同祖,皆所谓伦序也,非专指同产言也。惟议者必欲称孝宗为皇考,故必欲强武宗为亲兄,则愈谬矣。”
“世宗皇帝按伦序当立,此为早有定论之事。杨廷和没有定策之勋。”
“其以定策功臣自居,其子杨慎率百官威逼世宗,酿成左顺门案,可谓罪莫大矣!”
“以杨廷和父子所为,不当为紫阁功臣!”
这番话语,在世宗皇帝按伦序当立的定论下,让群臣无从反驳。
杨廷和列入紫阁功臣的提议,自然就此作废。
不过朱由检顾虑群臣的感受,在否定了杨廷和的定策之勋后,又说道:
“虽然称不上定策之勋,但是世宗皇帝由藩王之子继承皇位之事,毕竟是第一次。”
“杨廷和遵守《皇明祖训》、辅佐世宗登极,在这点上是有功劳的。”
“其原有赠荫如故,列入紫阁贤臣,后裔世袭指挥佥事。”
“拟封泸州城隍,其子杨慎从祀,允许世人祭祀。”
这个封赠,让紫阁中有些凝重的氛围,变得轻松起来。
很多人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皇帝是一位宽厚的明君——
就连被他批判的杨廷和,都能获得封赠。
至于为何是泸州城隍、还特意点明让杨慎从祀,一些臣子想到了京城士子送别时开始传唱的《送别》曲。
这首歌曲据传是皇帝所作,里面有一句“一壶浊酒尽余欢”,和杨慎的“一壶浊酒喜相逢”交相辉映。他们认为皇帝是欣赏杨慎的才华,做出这个安排。
事实也是如此,朱由检知道杨慎的名气,更知道《临江仙》的传唱度,所以做出这个安排——
册封的泸州城隍与其说是祭祀杨廷和,不如说是祭祀杨慎,纪念他在泸州写出的《临江仙》。
让世人提到这首词时,顺便说起这件事,增加紫阁功臣的名气。
否定了杨廷和的紫阁功臣资格后,大礼议的另一方、后来同样成为首辅的张孚敬,开始被人讨论。
在大礼议不再是张孚敬的污点后,他在礼学上的认识,开始被人钦佩。很多人想到了杨一清对《大礼或问》的评价: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他们认识到张孚敬确实有才学,而且在辅佐嘉靖皇帝整顿吏治、改革科举、清查田亩、改革赋役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效——
张居正后来推行的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措施,都是源自张孚敬。
这样一位清廉自守的名臣,又立下这么多的功绩,应该列入紫阁功臣。
在杨景辰提议、黄立极等大学士支持、温体仁等大臣的附和下,张孚敬成为继商辂之后,又一位列入紫阁功臣的大学士。
朱由检追赠张孚敬为永嘉伯,后裔世袭指挥使。拟封台州府城隍,接受世人祭祀。(本章完)
(https://www.shubada.com/32719/11111016.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