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移山项目成果爆发,陈念的大局
第233章 移山项目成果爆发,陈念的大局 (上一章有一点瑕疵,中芯做的不是光刻机本身的项目,应该是配合微电子做芯片的项目,确实写的有点混了,主要是写岔了,我其实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实际上,陈果的计划并非是让中芯国际这样一个做芯片加工的厂家自行购买各类设备和零件、自行研发生产光刻机,而是打算让它做一个牵头者,借助20nm芯片项目,去拉动整个芯片、光刻机产业的发展。
这是典型的“旗舰项目”思路,在之前,国内运用这样的思路曾经获得过诸多成果。
只不过,与以往的那些项目相比,这一次的项目难度更大、门槛也更高罢了。
所以,在解决完中芯国际张如锦的问题之后,陈果又继续拜访了包括上海微电子在内的多家企业。
相比中芯国际,这些企业沟通起来就简单得多了。
毕竟都是国企,具有行政从属关系。
跟他们交流更像是下任务,而不是做交易 花了小一周的时间,陈果才终于把所有事情安排妥当,而就在芯片项目开始平稳启动的同时,另一边,移山项目的大型成果,也终于开始陆陆续续出现了。
5月底,振华重工第一台超大型龙门吊走下生产线,虽然距离两万两千吨级的宏海号有一定距离,但这台一万六千吨级龙门吊一经出世,也刷新了整个世界大型起重机起重重量的历史记录。
这台龙门吊被优先部署在大连造船厂,取代了原本使用的9000吨级龙门吊。
这项替换,毫无疑问将在极大程度上加快深蓝16号项目进程,原本困难的甲板、燃气轮机及其它大型设备吊装工作变得轻松无比,根据造船厂专业技术顾问评估,单单是这台龙门吊,就能将深蓝16的整体项目进程缩短3个月以上。
同时,振华重工还在进一步向着项目最终目标冲刺,宏海号正式开工建造,设计标准比预订标准还要提高了20%,达到26000吨级标准。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样的巨型龙门吊的建造目的。
那么大的吊机,你总不能是用来给港口装卸货的吧——那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而各类军舰也用不上这么大重量的起重机。
所以,它从诞生之初开始,目标就已经是明确的。
明确地指向下一艘超大型舰船。
无论它是002号航母,还是40万吨货轮。
一个是军事,一个是民用。
虽然看上去,前者的意义要比后者大得多,但实际上,在伊沙双方冲突加剧,石油供应面临紧张预期,且我们已经拿到来自沙特的优先供应权的前提下,一艘巨型货轮所能提供的战略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并不弱于航母。
当然,现在去谈这样的宏伟战略还有些为时过早。
相对更实际的,则是大型盾构机“强国号”的诞生。
由于有了之前在大型挖泥船上的技术积累,这台盾构机无论是在综电系统、还是在铰刀刀组上,进展都远远超过陈念、超过星火小组和民发办的预期。
最终下线时,强国号超大型盾构机不仅是达到了技术标准那么简单,还反向输出了一系列的技术优化、技术延展成果。
在它的影响下,中小型盾构机的发展道路上,已经是一片坦途。
伴随着强国号和其他型号盾构机的出现,第一条标准化、实用化高铁线路的建设速度陡然加快。
2006年3月,京广高速铁路京石和石武段正式动工建设,仅仅两个月之后,全线涉及的隧道工程便基本完成,与此前同类项目相比,隧道施工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
这样的速度让整个世界都叹为观止,甚至有媒体连发数篇报道质疑工程成果造假。
但当强国号工作视频发布时,这些媒体的脸,又全都被扇肿了。
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工程机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它所凝结的技术、以及系统工程设计中体现的智慧和底蕴,让想要质疑它的人根本无从下手。
毕竟,以那些媒体的能力,最多也就能质疑质疑什么制度啦、体制啦、文化啦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
它可以用它丰富的诡辩经验,把白的说成黑的。
可在工业领域,它又能做什么呢?
所有人都能看的出来,盾构机,就是标准答案。
强国号,就是标准答案。
而且,是绝大多数国家,抄都抄不来的标准答案。
当然,盾构机的出现加速的不只是高铁这样的巨型项目,它带来的工程难度、工程成本的下降,也让许多地势复杂的小型城市看到了机会。
大量县级、乡级公路开建,次级城市经济进入爆发期-——当然,这是在透支财政的前提下做到的。
不过,似乎在下层行政机关里,并没有人为这样的透支而担忧。
是的,这样重大的问题,只能是交给上层去考虑。
审查、调研、规划一刻不停,气氛和节奏也拉的极紧,因为金融危机的压力,上级不可能压制下级的经济活力,但却又必须想办法保证财政健康。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过好在,前期各个项目的成果,在熬过了3年的真空期以后,终于开始见到收益了。
燃气轮机、雷达电子设备、军品武器、船舶、挖掘机甚至包括少量的航空发动机,都开始实现出口,这带来了不错的收益,也在不算稳定的平衡点上,勉强支撑住了经济的发展。
不过,这样的发展要想得到收益,那就又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真空期了。
—— 但与上一世不同的是,在这里,历史发生了转向。
房地产虽然同样开始有了向好的趋势,但它却没有像上一世一样暴涨起来。
原因很简单,就几个字:
“不允许走老美的老路。”
这一次的次贷危机,由于我方切实参与到了“点火”的行动中,上级决策者所受到的震撼也远远比前一世要强得多。
再加上现在有了陈念这个科技外挂,这条竭泽而渔的道路便顺其自然地被放弃了。
取而代之的,自然是在科技领域的狂飙突进。
而这,也给陈念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西工大。
陈念端坐在桌前,看着系统上显示的3.6个点的源点发呆。
这段时间里,这段时间里,实际上他已经算是很努力地在去提高源点的生成速度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日均源点产量就好像达到了瓶颈一样,卡在0.3点这个门槛上不动了。
偶尔,因为一些偶然的技术裂变,单次的源点生成会达到0.5、甚至1个点,但更多的时候,除了学习可以带来的稳定源点收益,额外源点收益都是空白。
在移山项目启动之后,技术裂变带来的源点增量爆发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又恢复平淡。
一句话说,那就是系统的源点产量,并没有能与技术的发展一样,实现“上台阶式”的升级。
这让陈念不由得有些焦虑。
因为,按照目前的进度,他估计在未来两三年之内,整个“当代技术”的体系就会被遍历,而之后,就会进入到近未来技术领域。
但在相对于“当代技术”,“近未来技术”所需要的源点数量是大踏步前进的。
比如,像玉井01那样依托于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初级人工智能,解析起来可能只需要花费几个源点。
但如果想要建造一台能够广泛运用、甚至通过图灵测试的高级人工智能,那需要的源点则直接跨越了10位,来到了千、万的级别。
再比如,一架H-20的源点消耗才不过10点,但鸾鸟空天母舰、南天门空天平台的源点消耗,却是十万级别的。
同样,相对先进的Amprius锂电池消耗的源点数量在20点,可下一代的硅琉电池,却是900点。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自己走完“当代技术”的全部布局点,有可能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面临“天花板没办法打破”的窘境。
至于这个窘境要持续多长的时间呢? 没有人知道。
想到这里,陈念深深叹了口气。
该怎么办啊 为了这个问题,他其实也想过很多种不同的解法和方案。
比如,直接攒一波大招,先把BCI脑机点出来,这样就可以卡系统的bug,依靠大量的信息传输去刷源点了。
不过,他很快又反应过来,实际上,系统解析后传输知识的过程,跟BCI系统传输知识的过程不是一模一样吗?
既然系统传输知识不会被当做“学习”来给予奖励,那BCI肯定也不可以。
系统对“学习”这个行为的判定条件,应该是在于脑部的持续活动,以及记忆区、思维区的主动活跃。
无论是系统、还是BCI,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所以,实际上在“学习获取源点”这一条路径上,自己是被限制得很死的。
唯一可以做文章的,就是“知识增量产生源点”这一块。
但技术裂变和知识新增的频率又是有限的,速度也不可能加快 哎? 陈念突然感觉自己的脑子里有一道灵光闪过。
没错啊。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知识新增的频率的确是有限的。
但问题是,这样的有限,是因为知识传递的基础有限。
接触到自己这些尖端技术的,一般都是相关行业的专家、从业者,他们的数量本来就少,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灵感,裂变速度相对较慢也很正常。
但如果. 如果我把这些技术,做成科普式的广泛宣传呢? 不需要泄露核心要点,只需要讲明原理和基本逻辑,总会有人从中受到启发,看到更深更远的东西,创造出更多的成果的!
哪怕一万个人里只有一个,哪怕这一个人所能带来的源点收益只有0.01。
可放大到一亿人的基数下,不就产生了100点的源点收益了吗?? 等等。
这条收益路线怎么感觉那么熟悉呢? 陈念皱着眉头想了想,随后恍然大悟。
这他妈不就是义务教育、普遍教育的基本逻辑吗?!
很显然,自己之前的技术扩散逻辑遵循的是精英教育逻辑,只有具备一定能力、且已经获得过验证的人员能够接触。
这样的扩散逻辑可能在即时收益上比较高,但如果考虑总体收益,那跟“普遍教育”相比,完全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陈念立刻激动起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好像的确是搞错了一些事情。
这个系统,它的诞生不是为了自己。
它不是为了让自己借助系统的力量成为这个世界上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要借助自己这个媒介,拉着所有人一同前进! 醍醐灌顶。
原来自己之前的路线,一直都走错了。
—— 不,不能说是走错了,应该说是,走得慢了. 两个小时之后,陈果的办公室里。
“什么?你想做教育改革?”
陈果满脸惊讶地看着眼前的少年,似乎完全没有料到,他来找自己是为了这么一件事情。
“准确地说,还没有到所谓的教育改革的程度。”
“我的想法是,我们的科学通识教育要向前走一步,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前传统的理论教学。”
“我们应该让我们的青年更多地去了解新技术-——而且是要成体系地了解新技术。”
“比如,隐身战机为什么能隐身,航空发动机的原理是什么,雷达是怎么工作的.这些知识,要分深浅。”
“浅的,进行大规模传播,而深的,则通过诸如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之类的途径,给予有兴趣的人一个查询途径。”
“这样一来,我们整个社会的高等教育水平-——不,不能说是高等教育水平,应该说是‘专项教育水平’,一定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另外一点,如果这个工作能做下去,对广泛的受教育者来说,他们选择的范围也会变广。”
“比如,有些人可能就是对焊接感兴趣,那么我们公布了最新的、焊接领域的非涉密技术之后,也许就能引导他,提前在这个领域去学习、研究.”
听到陈念的话,陈果的神情渐渐严肃起来。
“所以,你要做的,其实是一个广泛的通识教育体系?”
“这会很难.我们缺乏这样的媒介。”
“不,我们不会缺的。”
“互联网!”
陈念坚定地说道。
“.伱预测互联网会有多大的发展?”
陈果疑惑地问道。
“很简单,它会发展到,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不能离开网络超过一天的程度。”
“这样的覆盖面,用来做这个项目,足够了.”
“准备起来吧,这件事情,我们越早布局越好。”
“要不然,等快餐化娱乐抢占了用户的惯性空间之后,我们再想挤进去,就没那么容易了.”
陈果点了点头,回答道:
“好,这件事情我来安排。”
“这应该说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布局,我相信,上级不会拒绝这样的投入的.”
(本章完)
(https://www.shubada.com/3170/11111127.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