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我,刘辩,三兴汉室 > 第403章 大旱(6k)

第403章 大旱(6k)


荀彧离开的时候是尚书左丞,回来的时候已经和陈群一起成为了尚书台的一曹尚书。

    尚书郎在尚书台三年就可以称侍郎,算是资深,而今年已经是荀彧和陈群在尚书台的第五年了。

    虽以他们的年纪相对年轻些,但过去两人在尚书台展现出的能力是得到公认的,他俩升为尚书,尚书台中并无多少怨言……

    好吧,还是有的。

    孔伷便觉得他上他也行。

    虽然比两人入尚书台的时间晚了数月,但孔伷自觉自己起码应该和荀彧一样升为尚书吧!

    可惜,天不遂人愿。

    孔伷虽有怨气,但与荀彧共事,对荀彧的才干还是了解的,怨气中还藏了几分他不得不承认的服气。

    不过,孔伷很有信心,要是再有尚书空缺,必会是他!

    同样感慨天不遂人愿的还有刘辩。

    刘辩估计大约是受去岁右扶风大雨的影响,今年年初的春雨仍然不是很丰盈。

    这让刘辩心中有了些迟疑,原本刘辩谋划着在今年对税制动一动手脚,可眼下北方各个州郡,东起青州西至凉州,皆有春雨延迟和减少的文书传至雒阳,如此大规模的动静,让刘辩心中再度有了不详的预感。

    一年涝一年旱……

    虽然刘辩不想承认,但这种最差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很大。

    刘辩第一时间想到了幽州,若遇旱灾,需节约存粮,则不可再按照计划出塞作战了。

    然而消息一来一回,已然来不及了。

    初春时节,汉军出塞。

    解除了嫌隙的关羽和吕布、因公正武勇而得到乌桓人拥戴的赵云、还有在边地多年的丁原……

    在刘虞的经营下各类物资储备了数年的幽州,还有提前从冀州调过去的谷粮。

    没有后顾之忧、没有上官掣肘、也没有同僚拖后腿……

    当刘辩派出去的使者的谒者仆射陈琳抵达幽州边塞时,入眼望去,正是得胜归来的汉军。

    陈琳见一个兵卒正赶着由两匹马拉的一辆车,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他询问后才知,此兵卒出塞时拉车的马虽然已经永远留在了在塞外,但却另外得了两匹作为战利品,是以才这般开心。

    很快,听闻有天使到来的高顺来到了此地,确认了陈琳的身份后,忙不迭地引着陈琳去见吕布。

    吕布则将他心中的疑问——“天使为何在此?”脱口而出。

    让高顺差点忍不住扶额叹息:这是一个领军在外的都尉该问天使的问题吗?

    对于吕布的问题,早就得了天子嘱托的陈琳回答地很灵活:“陛下知晓我大汉骁骑此战必胜,是以提前遣我来慰劳众将士!”

    而在雒阳的刘辩,所得到回答,乃是一份份捷报。

    在去年被发现反复之举的柯比能成为了幽州大军攻打的主目标,部众离散,柯比能疑似没于战阵之中,不知所终。闻讯前来为柯比能助阵的东部鲜卑素利部和弥加部、中部鲜卑扶韩罗部,此三部鲜卑大军,并未来得及支援柯比能部。

    而受柯比能部影响,这三部大军刚一到战场就失了军心,被汉军击破,三部部众皆向北逃遁。

    ……

    大胜本是喜事,但这次,心有忧虑,刘辩第一次觉得捷报有些不好听。除了捷报之外,刘辩不得不更去注意捷报背后花费掉的大量谷粮。

    牛马尚能靠缴获补充,但谷粮却不行了。

    虽然除了牛马外,缴获最多的是羊,可在羊和马之下,数量最多的却是鲜卑俘虏。

    但该有的赏赐还是不能落下。

    刘辩绝不愿因为自己的担忧而伤了功臣之心。

    ……

    三月,降雨量仍是不多。

    刘辩遂下公文,令北方的诸多郡国及时上报降雨情况。

    然至四月,多地竟干脆滴雨未落。

    诸多河流水位下降。

    已经开始在各地推广的灌水翻车也只能保证一小部分麦地的产量,而翻车更加剧了河流水位的下降,恶性循环。

    而四五月份,正是对小麦结穗最关键的灌浆期,若此时缺水,就算之后长出了麦粒也是空壳。

    百姓们虽不懂什么叫灌浆期,却也都知道这个时候麦田是绝不能干的。

    刘辩身处皇宫之中,便已经听闻河南尹治下有村子之间为了争夺沟渠里的水而械斗,此等恶劣现象,绝非孤例。

    治下出了这等破坏形象的事,袁术因此大怒,可他再愤怒,面对由于天灾引发的乱象,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他只能采取阎象的建议,继续加速推广制造翻车。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也顾不得翻车会造成的其他后果,先保住去年入冬前种下的小麦才是关键。

    而这,也是北方一众官吏们的共识。

    刘辩在权衡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在多地不知道下一场雨什么时候会到来的情况下,尽量去保冬小麦的产量是最佳的做法。

    只是以如今的生产力,哪怕有翻车,又能保住多少呢?

    五月中旬,三辅自四月起仍滴雨未落,刘辩接到奏报,长安一些浅层的水井竟然干涸了。

    按理说,去年右扶风下了这么多天雨,沉积下去的地下水应该不少才是,京兆毗邻右扶风,还在右扶风的下游,为何水井会这么轻易地干涸呢?

    然后他忽然想到了答案——地震,是右扶风大雨后的两次京兆地震……

    然而刘辩虽然想明白了原因,可他依然解决不了问题。

    不止是他,满朝诸公,皆如刘辩一般,眼睁睁地看着干旱的来临而无能为力。

    祭天吗?安慰剂罢了。

    眼下虽然小麦的收成必定锐减,甚至多地小麦产量能够得十之一二,那就是得天之幸了。

    就算待到九月缓解,等到下次小麦收获也得是次年五月了,最早也得是次年四月才能收获芥菜、冬葵、芜菁等。

    近一年的粮食供给,而受灾的地方又遍及北方,朝廷储备的粮食必然不足。

    对于没有存粮果腹的百姓,刘辩只想到了一個曾经的主意。

    南下!

    只是如今南方虽较以前宜居些,可那些靠近长江的地界大多都已经被开发过了,若要安置人口,只能再往南去。

    刘辩还记得曾经的教训。

    当初七郡国大水,原本计划在荆南四郡安置五万户灾民,但最终只有两万户愿意前往。即便在整个过程中有时任太尉的马日磾亲自统筹,也有华佗和张仲景两位名医一路相随,帮助灾民们排忧解难,可最后仍有数千人没能等到在荆南安居乐业的那一天。

    马日磾最近很忙。

    这还是他卸任太尉以来头一次这么忙碌。

    可虽然身体乏累,马日磾却仍咬着牙继续伏案书写。

    他要总结当初他带着两万户灾民前往荆南四郡的经验教训,事涉可能出现的会以百万计的灾民,不敢有丝毫懈怠。

    马日磾宁愿在他完成之后来一场大雨,将他的辛苦化作无用功。

    可直到他完成此事,他渴求的大雨仍未到来。

    山阳郡,本郡监察从事诸葛玄面对突如其来的骑士有些无措。

    “君之意,乃是要我现在就随君前往雒阳?”

    “正是!事不宜迟!从事尽快遣人通告上官及家人,今日便出发!”

    于此同时,天下各处,如诸葛玄这般曾经参与过荆南四郡受灾百姓安置的官吏都受到了征召。

    (本章完)


  (https://www.shubada.com/31533/11110950.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