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汉末高顺 > 第175章高顺封侯

第175章高顺封侯


  接到命令,大鸿胪太行命人立即赶制冠军侯金印。

  皇帝命黄门侍郎钟繇持节前往冀州和青州颁布圣旨。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七月二十八日,钟繇到达广宗军营,为高顺授予冠军侯金印。

  钟繇持节,代表皇帝而来,高顺不敢怠慢,隆重招待钟繇。

  钟繇第一次吃到如此美味佳肴,喝到如此清烈美酒,非常满意,说道:“以前只是听皇宫内的人传言,君侯进贡过一种美酒,清澈透明、醇香无比,莫非便是这种美酒?真是世间难得的佳酿。”

  “呵呵,元常喜欢就好,此乃闲暇之余,按照古法酿造,只是工艺复杂,实不能大量酿造。”

  钟繇也是爱酒之人,与众人连喝几杯;兴奋之余,他想起京城传言,高顺有赋诗立成的文采,便邀请高顺就封侯一事现场赋诗一首。

  高顺推辞不过,只好应下。

  他本想用正楷书写,考虑到尽量不改变历史,也不想在钟繇面前出丑,思索之后,用隶书字体在白绢上写下一首诗:

  甲子岁封侯有感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渔。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钟繇仔细读了一遍,大赞道:“哈哈哈,君侯大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不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

  高顺心想,幸亏前世是文科生,多背诵了一些古诗,现在成了一文抄公了,否则要出丑了,忙谦虚道:“元常过奖了,诗词乃小道尔!来,继续喝。”

  钟繇心想,此诗果然应情应景,一挥而就,道尽了当时民生的艰难和他封侯的心境,赞道:“君侯,此诗没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大气磅礴,也没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雄壮气势,隐含的仁慈之情与您的“铁血军事”身份不相衬。不过仅凭此诗,君侯必将名传千古了。”

  高顺笑道:“元常,此一时彼一时,当时面对的是蛮夷,必须需要铁血面对,展现我大汉雄风;可是现在面对的都是食不果腹、衣不附体的大汉子民,皆尽杀戮,于心不忍。”

  本来,钟繇对高顺还不服气,现在再看高顺,不仅身强力壮,五官非常端正,且能文能武,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单凭现在流传出来的几首诗,便已经奠定其在文坛的地位,就算不凭功封侯,也能名垂千古了。

  现在京城的士家大族与高顺为敌,太不明智了,未来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不说别的,单凭高顺未至弱冠的年龄优势,便不是朝廷高官能比的,年轻的一代人,无人能是高顺敌手。

  推杯换盏之间,钟繇向高顺透露了一些京城内的消息,让高顺非常吃惊。

  第二天,钟繇前往青州宣旨,高顺送其美酒五坛,钟繇欣然笑纳。

  随后,安排一位初级文官和初级武官携带二百斤黄金前去京城,答谢张让;他肯定,这次赏赐,一定离不开张让的支持。

  众人恭喜道:“恭喜主公封侯!”

  高顺笑道:“何喜之有?不如赏赐一些钱粮实惠,且公桓和公明仅仅得到一个杂号校尉,替他们深感不平。”

  不过他内心还是很高兴的,此前,除去霍去病外,还有两人获得过冠军侯的称号,正符合他年轻的形象;不管怎么说,这也是金印紫绶的县侯,代表着他身份的改变。

  李强笑道:“主公,子正能得济南国相之位,已是陛下的大恩赐了。”

  众人也附和这个意见,现在高顺势力明面掌控四郡,实则五郡,还加3个县城,实力已非常强横。

  文丑等人也深感跟随一位好的主公,比直接卖命给朝廷好,大树底下好乘凉;文丑活捉张角,高顺任命其为别部司马,而皇帝仅仅封赏了一个杂号校尉,高顺给他们提供钱粮和兵马等,皇帝只是一句空话,这就是差距。

  大家心想,皇帝的赏赐已来,高顺该发令进攻广宗了。

  颜良问道:“主公,那咱们什么时候开始攻城?”

  高顺笑道:“呵呵,不急,元常不是说过了嘛,朝中各大士族又给皇帝陛下捐款助军,还要调董卓前往豫州战场,咱们这边不急,在他们平定豫州前占领广宗就不晚,否则将会被士族更加嫉恨。”

  李强严肃的说道:“主公说的不错,若是封赏一来,咱们便立即攻城,这样的话会给外人和陛下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他们会认为,咱们以前不攻城,是在要挟朝廷的赏赐,甚至会因此而遭到士族和朝廷官员的攻击,所以还是小心为妙。”

  众人深以为然,高顺不必多说,命人加紧练兵。

  事后,高顺心想,虽然他的到来,小小的改变了历史,不过董卓还是出场了,既然如此,他便暗中支持一下中原的黄巾军,给士族制造更多的麻烦。

  同时,他也意识到,其它事情虽有所变动,历史的惯性依然滚滚向前,改变不会太大;而接下来他面对的危险不仅是来自黄巾军和士族,更多的是来自异族,他记得,在历史上黄巾起义的时候,乌桓族骑兵便趁势入塞,劫掠了幽、冀、青、兖四州,他不得不防。

  于是给房良写信一封,详细交代一番,让其以令而行。

  又接连给向荣、曹山、周飞等人写信,让他们加强防御,随时注意乌桓人的动向;命张郃和邹靖两人,在注意乌桓人动向的前提下,加紧招兵,每县的骑兵和步兵全部扩充到一千人,做好对战乌桓的准备。

  五天后,周仓返回,详细的介绍了波才处的情况。

  高顺和李强大喜。

  李强建议道:“主公,应该把京城增兵的事情尽快通知渠帅波才,让其早做准备,否则内外夹击,其必败无疑。”

  高顺道:“董卓带去的兵马,肯定全是骑兵,我现在担心黄巾军枪阵能否抵抗住骑兵的冲锋,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纪律做保障,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

  李强也没有好的办法,以黄巾军的战斗力,在野战中无法对抗董卓的骑兵,肯定一败涂地。于是说道:“主公,长社向南一马平川,向北有黄河阻隔,一旦溃败,将很快被骑兵屠戮殆尽,不若让他们提前控制黄河渡口,并把老弱迁移到黄河以北,万一受到攻击,可甩开官兵,进入太行山区躲避。”

  高顺道:“这个办法不错。”

  周仓从两人的谈话中便知道了情况的危险性,不待高顺安排,便请求再去一次长社。

  高顺点头同意,并希望周仓在那里待一段时间,建议波才集中彭脱等全部的力量到长社,与官军决一死战,若事不可为,可随家属向北转移到河内郡。

  周仓领命而去。


  (https://www.shubada.com/31242/368016739.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