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562章 王安石:本官之才,不足苏中丞之一二

第562章 王安石:本官之才,不足苏中丞之一二


十一月二十三日。

    赵祯带着万名上四军率先回朝。

    后续。

    耶律洪基、辽国一众文武官员、女真族的统领将士们也将坐囚车运往汴京城,待中书审议后定刑。

    苏良为助王安石改造辽境,决定与龙羽军在腊月初五前返程。

    赵祯本欲在路途中等待苏良,想与苏良共享灭辽回朝之荣耀。

    但被苏良婉拒了。

    一则因让一国皇帝在路途中等自己,有违君臣之道。

    二则赵祯回朝后,还有诸多事务要办,特别是封赏之事,大概率是要在元日大朝会上宣布,苏良不能贻误了此等大事。

    赵祯只好作罢。

    目前。

    西夏、东瀛、高丽以及辽境的六成领土、主要城池全都属于大宋领土。

    大宋已渐有盛唐之态。

    每一名大宋将士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一个个挺胸抬头,宛若朝阳。

    与此同时。

    中书众相公提前安排,在东瀛、高丽、辽国等各个区域都派有政事管理的官员干吏。

    并改东瀛国为东瀛岛,以一府治之,又名:东瀛府。

    改高丽国为高丽半岛,以一州治之,又名:高丽州。

    燕云依旧是以十六州治之。

    辽境依旧分州、县两级,不过为保稳定,所占之州城,皆有宋兵驻之。

    不出意料的话,明年上半年,大宋便能占领辽国全境,并实现无战化改造。

    ……

    十一月二十六日。

    宋军灭辽、生擒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以及皇族贵戚的消息由中书传递到了汴京城民间,并朝着各地州府扩散而去。

    汴京城的百姓纷纷走上街头,载歌载舞,疯狂庆祝。

    西夏和辽国灭亡,意味着大宋已有了大唐之势。

    接下来,天下人将会迎来超越盛唐之盛世,自然是人人欢悦。

    ……

    此刻,苏宅内。

    苏子慕拿着一封书信朝着前厅奔去,边跑边喊:“爹爹来信啦!爹爹来信啦!”

    唐宛眉、唐泽和苏沁一都小跑着来到前厅。

    唐宛眉接过书信,看到封面上苏良的字迹,不由得兴奋起来。

    自苏良参加宋辽之战后,基本上两个月寄回一封信。

    这两个月,唐宛眉甚是煎熬。

    虽然她已得到了大宋灭辽的好消息,但有一些假消息满天飞。

    诸如:苏良遇女真人行刺身亡,苏良被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射死,苏良被辽人俘虏……

    虽然朝廷来人,一直辟谣,甚至曹皇后都经常来苏宅看望唐宛眉,破除谣言。

    但唐宛眉半信半疑。

    她担心是朝廷在安慰她,担心苏良真的受了重伤,担心苏良真有可能……

    她只相信苏良的亲笔书信。

    唐宛眉打开书信,认真地看了起来。

    没多久。

    一边看,一边笑,又一边哭。

    “娘亲,怎么了,怎么了,爹爹说什么,说什么?”

    苏沁一率先着急了,摇着脑袋,两个小辫子来回摇摆。

    唐宛眉将书信递给了唐泽。

    “你爹爹说,他身上无伤,年前便能回家过年,还为你们两个准备了过年礼物。”

    “太好啦!太好啦!爹爹要回来啦!”

    苏子慕与苏沁一都不由得足舞足蹈,甚是开心。

    唐泽看着书信说道:“他还提到我呢,称在辽境发现了几本孤本书,要给我带回来呢!”

    “有此贤婿,老夫甚是骄傲!”唐泽捋着胡须说道。

    苏子慕和苏沁一也都挺起小胸膛,道:“我也骄傲!”

    二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父亲为大宋做了什么,为天下做了什么,当下的民间街头,对苏良的夸赞从未停过。

    很多百姓都认为,大宋能灭辽灭夏,全然是全宋变法之功。

    而全宋变法之功,除了官家外,官员之中,苏良应领头功。

    这个结论,无人反驳。

    甚至。

    大宋首相文彦博都曾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语。

    唐宛眉揉了揉二人的小脑袋,看向窗外,她比任何人都感到骄傲。

    这辈子,真是嫁对了人,她当年的选择没有错。

    ……

    这日午后,燕云区域,幽州城。

    一座大厅内。

    密密麻麻、非常紧凑,足足摆放了一百多副桌椅,每副桌椅前都坐着一名官吏。

    墙壁两侧还有一列列书架,里面满是书籍与文书。

    书架前方还有一排排竹筐,竹筐里面尽是文书,并且贴有记号。

    看似很乱,其实是多而有序。

    此处。

    便是王安石当下改造辽境,处理政事的临时官署。

    他为了方便交流,与一百多名官员干吏坐在一起处理公事。

    大厅内。

    甚是喧闹,就像菜市场一般。

    但效率却比那种不同衙门各守一处办公,高出甚多。

    官员干吏们都有些惧怕王安石。

    他骂人特别狠。

    有一次就连梁适都被他骂了一顿,然后悻悻离去。

    庞籍和梁适虽比王安石官职高,但二人主要负责辽境的军事,政事民事全由王安石总领。

    再加上梁适与王安石非常熟悉,他非常清楚王安石的性格。

    王安石非常拼。

    有人觉得他甚至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厕所。

    但他却总还是红光满面,精力充沛。

    此刻。

    十余名官员正拿着文书排队向王安石汇报事务。

    王安石阅览文书的速度非常快。

    一目十行。

    并且很快就能发现问题。

    很多事情,放在中书省,至少要两三日才能给出一个主意或结果。

    但王安石片刻就能给出答案,解决问题。

    其一人,足以抵得上好几个衙门。

    这是官员们最倾佩王安石的地方。

    许多官吏见识过王安石的这番能耐后,都是惊为天人。    

    当然,这得益于王安石全程参与了全宋变法,又有地方府县为官的经验。

    故而,百事皆懂。

    很多官吏都在私下议论,不出十年,王安石绝对拜相。

    这样的人才,在处于盛世之下的大宋,简直就是担任宰相的不二人选。

    不到半个时辰。

    王安石就处理完了数名官员的问题,后者皆受益匪浅,收获颇深。

    就在这时,苏良从外面走了进来。

    王安石连忙起身。

    “景明兄,您总算来了,我有一堆问题等着您解决呢!”

    前两日,王安石与苏良探讨的都是法令政策问题。

    而今日他则是被庞籍、梁适拉去讨论了一番军伍内出现的一些问题。

    大厅内的官吏都纷纷起身,朝着苏良拱手道:“苏中丞!”

    苏良笑着朝着众人摆了摆手,道:“无须多礼,都继续忙吧!”

    说罢。

    苏良来到王安石旁边的桌前坐了下来。

    下面的官吏们将耳朵都竖了起来。

    他们大多都是从各地州府挑选出的能官干吏,有些人是没有见过苏良的。

    然就在这座大厅内。

    王安石将苏良吹得如同圣人下凡,事事皆通,良策无数。

    众官吏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本官变革之才,不足苏中丞之一二。

    在官吏们心中,王安石处理公事的能力已是他们终生都难以追赶上,而苏良还要比王安石厉害的多。

    这让众人都想看一看,苏良到底会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顽疾。

    到底有没有外面所传的那么神奇。

    苏良坐下后,看向王安石,道:“拣重点讲。”

    当即,王安石命人从一旁搬了两个满是文书的竹筐放在他的面前,然后又唤来数名官吏围了过来。

    稍倾。

    王安石开门见山地说道:“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法令传递缓慢,民不信民,多聚于官衙问询。”

    “各个州府衙门新立,涉及百姓的事务甚是繁多,每日都有大量百姓围聚在衙门询问,问题的同质化严重,虽张贴有法令条文,但乡下识字的人太少,他们又不相信村落里同为契丹人的传递的消息,造成法令施行过于缓慢……”

    苏良想了想,说道:“好解,令官员出衙办差,百姓问政于野。”

    “问政于野?”王安石先是一愣,然后明白过来。

    “好计策!好计策啊!官员若在乡野办差,百姓聚集,可齐听之,有疑惑可当场答之,并且还能让百姓督促官员不能懒政怠政,可行之!”

    王安石甚是兴奋,他思索了数日都没能解决的问题,被苏良一句话解决了。

    并且,此策有利于官员与百姓搞好关系,还能将矛盾前置,提前解决问题。

    唯一的麻烦,可能就是需要多派一些士兵护卫官员。

    王安石拿出一本文书,又问道:“还有一个棘手之事,便是读书。”

    “辽境之民,好学者甚少,很多人三代皆为白丁,只知放牧打渔种地,即使州县请来先生、发放书籍,他们也都不愿学!”

    苏良想了想。

    “读书之事,强制而行吧!”

    “所有孩童,七岁必须入学,然后学到十二岁,五年公学,人人必须参与,考试不合格,留级学之,另外,也倡导成年人读书,不过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官府出钱。”

    “官府出钱,咱……咱大宋本土好多地方还没有此待遇呢?”一名官员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苏良面色认真地说道:“如今,辽境亦是我大宋之土,辽境的百姓亦是我大宋之民,此处百姓的待遇不一定要低于我们本土的百姓,这里完全可以更先进,并且这里的人口较少,更易形成定制。”

    “所需钱财,可率先从我们得到的契丹贵族的私财中扣取,读书之事,乃我们治理辽人的重中之重。”苏良强调道。

    “至于教书先生,从大宋本土中招募,本官相信有很多读书人是愿意在这里一展才华的。”

    王安石认可地点了点头。

    苏良是打从心里将契丹、女真、党项的百姓都当成了大宋的百姓,认为不应有待遇高下之分。

    ……

    随后。

    王安石又问道:“还有汉辽通婚之问题,目前,形势反转,燕云汉民和渤海人皆看不起契丹人和女真人,彼此隔阂严重,莫说通婚,就连住在一起都容易出事端。”

    听到这个问题,苏良微微皱眉。

    这种问题不是钱财或某项强制性措施能够根治解决的。

    他思索了片刻。

    “大量迁移燕云之民入人口超十万的大城池,而后降契丹人、女真人商税,发展商贸,百姓皆趋利而行,只要将商贸流通起来,百姓自然会流通起来,当下契丹人男丁稀少,他们没有什么挑选的权利,甚至可以鼓励党项人参与进来……”

    王安石听罢,点了点头。

    苏良一直坚持多民族汉化,这样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大统一,为了大宋江山更加稳固。

    ……

    接下来,不断有官吏问询苏良,苏良基本都给出了答案。

    一问一答。

    眨眼间,苏良便从午后坐到了深夜,足足回答了上百个问题。

    众官吏顿时相信了王安石的说法。

    他们面对一个问题,往往需要思索许久,而苏良几乎都是不假思索,并且计计都是好计。

    人与人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直到三更天,苏良才回房休息,而他还承诺王安石,明日继续。

    ……

    腊月初一,幽州城再次飘起了雪花。

    这里天气干燥,风沙甚大,向来是少雨少雪,但今年却下了好几场大雪。

    苏良从议事的大厅内走出,准备换一换脑子。

    他站在幽州城城楼,望着前方白茫茫的山峦,心中突然生出一份自豪,口中喃喃道:“靖康耻应该没了吧!那个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应该没了吧!希望这个盛世能够延续千年,我也算没白来了!”

    不多时,王安石来到了苏良的身边。

    “景明兄,接下来的几日,你我二人同屋而眠如何?”

    苏良一愣。

    “介甫,我可不习惯闻你的头发味道。”

    王安石挠了挠数日未洗的头,尴尬一笑,道:“稍后我便去沐浴,然后我命人在你屋内再加一床,当下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请教,而距离初五则是越来越近了。”

    “行吧!”苏良点了点头。

    王安石是个急脾气。

    他深知唯有将辽境变得与大宋本土的法令礼制完全相同,才能营造盛世,而他则是想要凭借此功,铸造自己的圣人之位。

    故而,他非常拼。

    他计划着,待苏良离去后,便立即率众官吏继续深入辽境腹地,处理公事,如此移动,处理问题乃是最有效率的。

    接下来的几日,二人几乎是夜夜讨论到三更天。

    因彼此的脑子都转的非常快,故而讨论的效率非常高,几乎将辽境未来三年的发展策略全都定了下来。

    ……

    腊月初五,清晨,寒风烈烈。

    苏良带着五百龙羽军士兵出现在城门外。

    庞籍、梁适、王安石等一众官员将领皆为苏良送行。

    苏良朝着众人拱手,笑着道:“诸位,用不着这么大阵仗,你们在这里忙碌,我却回家过年,挺不好意思的。”

    “哈哈哈哈……”

    此话一出,本来略带伤感的氛围瞬间变得轻松起来。

    苏良与庞籍、王安石等人闲聊了几句后,便踏上了归途。

    而庞籍等人望着苏良远去的背影,几乎不约而同,齐齐朝着他躬身拱手。

    所有人,无不承认,苏良是此次宋辽之战中最大的功臣。

    (本章完)


  (https://www.shubada.com/2819/114691645.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