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权力之门 > 第0402章 不以为然

第0402章 不以为然


上午的时间有点长,离十二点的午餐还有五十多分钟,党校常务副校长高来风凑到省委书记李智宏身边,小声地询问,不少学员提出,是否可以让徐浩东讲讲他的那篇文章。

        李智宏略作思索,招手让徐浩东过来,说了说高来风的意思。

        徐浩东有些为难,因为要讲他文章里的经济平衡动态理论,就要涉及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国内这些年来的经济政策,也就是涉及到政治。当着这么多领导谈政治,徐浩东不太敢,私下里他才敢说。

        李智宏征求省长尚经武和副书记曾先仁的意见,尚经武说很感兴趣,支持徐浩东说;曾先仁说,大不了当作学术探讨,未尝不可。

        也是,如果课堂里都不能讨论经济政策,那如何开阔言路。再说有这么多领导在场,即使徐浩东的言论出格,至少也有领导们替他承担责任。

        李智宏冲着徐浩东和高来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和鼓励。

        高来风马上宣布,接下来的课,由徐浩东同志阐述他的经济平衡动态理论。

        还是李智宏带头鼓掌,领导和老师及学员们都跟着鼓掌。

        徐浩东回到讲台边,再次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长达三十四个数字和字母的公式。这是他那篇论文的核心,经济平衡动态理论的数理模式,西方经济学界讲究数理模式,你不搞一个公式出来,人家不会承认你的观点,而不管你的公式靠不靠谱。

        围绕着这个公式,徐浩东介绍了他的论文。他也知道,他有点“对牛弹琴”,世界上的经济学家多如牛毛,鱼龙混杂。大教室里的人,也许有一大半听不懂,另一小半听懂了的,也不一定会赞同或接受,他只需照本宣科地讲下去。

        徐浩东成功地避开了经济的最高形式:政治。就象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一样,经济永远难以摆脱政治,世界上不可能有纯粹的经济行为。之所以不谈政治,是为了保护自己,徐浩东不想因为自己的文章和言行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再说了,李智宏书记早有安排,要让《东江日报》全文转载他的论文,想看的人自然都能看到,今天没有必要长篇大论。

        最关键的是,徐浩东敏锐地感觉到,大教室里弥漫着怪异的气味,不以为然,以及羡慕嫉妒恨。

        他的结论是:自己并不受欢迎。掌声是虚的,认真是装的,这堂课是失败的。

        李智宏书记当然也看出来了,所以他并没有留在党校食堂吃饭,下课后立即离开,离开时还瞥了徐浩东一眼。

        徐浩东心领神会,紧跟着出来上了李智宏的专车。

        专车没有马上启动,李智宏脸色有点僵硬,他让副驾座上的秘书下车,去搭省长尚经武的车回去,而让徐浩东坐到副驾座上。

        不一会,省长尚经武走来,钻进车后座与李智宏并肩而坐,车才慢慢启动,徐徐离开党校。

        “老尚,对这堂课,你有什么想法啊?”

        对于李智宏的提问,尚经武微笑着说:“书记,这问题应该先问小徐同志。”

        与李智宏不同,尚经武是个“老东江”,十余年前就调来东江工作,从副省长到常务副省长直至省长,更有资格说了解东江,特别是东江省的干部队伍。

        将近两年以来,李智宏和尚经武配合得很好,尚经武年长李智宏两岁,还有上升空间。若不是一把手外调,新一把手刚来,尚经武一年多前就能往上再迈一步。但尚经武不会怪到李智宏的头上,因为尚经武很明白,他在东江省待的时间太长,要往上再迈一步也是去别的地方,李智宏不是挡他路的人。

        省委书记和省长配合默契,东江省这两年成绩显著,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对徐浩东的了解和欣赏,尚经武甚至胜过李智宏,李智宏的欣赏是公开的,而尚经武稍显矜持,欣赏也只是装在心里。四年前徐浩东倒霉的时候,本来是要被调离的,正是尚经武开口,才让徐浩东留在海州市政协当了调研员;一年前重新起用徐浩东,尚经武也是公开表达了支持。

        李智宏问徐浩东:“小徐,下半节课不如上半节课,你是自信心动摇了吧?”

        徐浩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领导英明。”

        这时,徐浩东的手机在响,不是电话而是短信,还不只一二条,他赶紧拿出手机调到静音模式。

        尚经武微笑着说:“小徐,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你一定收到了不少短信,而且发来短信的人,正是刚才那些对你不以为然的人,他们要请你吃饭,而且是要单独请你吃饭。”

        徐浩东又拿出手机,看了看,果然如尚经武所说,“领导,你,你怎么知道的?”

        李智宏和尚经武相视一眼,哈哈大笑。

        尚经武不紧不慢地说:“从前计划经济时代,东江省的平原一带,只许农户养猪养鸡养鸭,因为供不起牛吃的草,而山区则允许养牛,因为山区相对草多草肥。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所以每当农忙季节前夕,平原一带的生产队,除了准备种子化肥等,最主要的是去租牛。那时候有很多集市,集市上有个牛市,主要是租牛,少量的是卖牛买牛。牛市还有一个特点,天未亮开市,太阳刚爬上山头,牛市即人去牛空。这么一来,牛的好坏这个环节,凭眼力是很难看得出来的,农民也是很精明的,双方不会轻易相信对方,所以在当时,俗称‘行贩’的中间人就成了双方达成租赁关系的关键。”

        “其实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有自由市场的存在,牛市就是最好的例子。租赁双方讨价还价,随行就市,‘行贩’一手托两家,帮着谈好一头牛一天多少斤粮食,成交之后,双方按百分之几的佣金付给‘行贩’,付款后各回各家,那时以诚信为上,口头契约比现在的合同还要管用。不过,农民是精明的,‘行贩’却是狡猾的,是人精中的人精。‘行贩’的最大毛病是欺生,你初来乍到,他就会摆你一道,捎带着摆大家一道,同行也不会戳穿。你牵着新牛入市,或你是外地来的,他会对你的牛不屑一顾,示意大家这牛掉价,干不了农活。你是来租牛的,看你是个生手,他会尾随着你,你每在一条牛前驻足,他会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示意你千万不要轻易开价。”

        徐浩东若有所悟,兴奋地说:“领导,我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


  (https://www.shubada.com/25032/6156762.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