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天降福宝,逃荒路上她旺疯全村 > 第484章 新的营生

第484章 新的营生


到了县城里面,什么事儿也不用干,林长乐算是彻底闲了下来。

她本身就是闲不住的人,在县城里没事儿做她也没闲着,每天都出去转悠,熟悉环境。

家里的家务事是刘腊梅负责的,家里的东西带过来的不够齐全,这段时间刘腊梅陆陆续续添置了不少。

虽然固县这边儿并没有发生灾情,但随着惠州那边儿灾情越来越严重,固县这边儿的物价也涨了起来。

像豆油之类的,原来也就是十五文一斤,如今却涨到了三十文,菜油原来就贵,已经从二十五文涨到了五十文一斤。

林家人爱吃猪油,平常也都是自家买了猪油回来炸的。

如今这县城里面物价涨的,猪肉也涨了一倍。

不过这涨价倒是没有影响到林家,毕竟她家就是卖东西的,猪肉,羊肉,兔肉,鸡蛋应有尽有,这些东西涨价,林家的农场里面倒是比往年挣的还多。

江不婆一家和林老太她们住在一起,住人家的也就算了,再吃人家的江阿婆和江阿公,就有些过意不去了,是以她们两口子是和林家分开吃的。

林老太知道江阿婆心里咋想的,也没有去劝她。

江阿婆舍不得吃猪油,买的是最便宜的豆油,怕这豆油一直涨价,江阿婆直接买十斤。

家里白天就他和江阿公两个人吃饭,江朵白天在纺织厂吃饭,晚上就吃一顿,这十斤豆油,她们一家三口人,吃半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不过这豆油不好吃,没炸熟的豆油,一直有股生豆子的味儿,直接炒菜不好吃,买回来的油得炸一两回菜饺子,芝麻球或者糖糕之类的,炸熟了也就没有那么浓的生豆子味儿了。

豆油买回来,江阿婆就做了包了菜角子,炸了整整一个下午,整个下午,院子里都飘荡着菜角的香气。

江阿婆晚上的时候请大家吃的菜角子,有现成的饭,刘腊梅也就懒得再做,晚上做了一个蔬菜蛋花汤,大家就那么随意吃了点。

除了豆油,江阿婆还买了一些盐巴,米面豆这些东西,她家里原来都有,还存了不少,都让林老三帮着拉到县城里来了。

只是这盐巴有些贵,她平时也是吃多少买多少,从来不多买,往县城搬家的时候,盐巴就没剩下多少了,县城里面最近的物价越涨越高,老太太怕东西以后慢慢贵起来,也买了半年的量,花了半两银子。

像油和盐巴这类东西是不买不行,江不婆咬咬牙也就买了。

柴禾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钱买的,在桃源村的时候,家里一直不缺柴禾,平时的时候就烧家里的秸秆,秸秆烧没了以后,就在附近的山上打柴禾,农村人要是谁家买柴禾烧,是会被人骂败家的。

林家的院子里面倒是码了许多柴禾,但那些柴禾都是林老大买回来的,一捆柴禾二十文钱,江阿婆可不好意思用人家的。

而且这眼瞅着天气越来越冷,马上就到了烧火炕的时候,这柴禾也比平时费的多,要让江不婆一个月花几百文钱买柴禾,她是真的心疼。

这天中午快到吃午饭的时候,江阿公兴奋地从院子外面跑了进来。

一进屋就满脸兴奋地说道,“老婆子,老婆子,你以后不用为柴禾发愁了,我找到一个砍柴的好地方。”

江阿婆一听也来了精神,赶紧追问是怎么回事儿,一问之下才知道,这几天江阿公在外面闲逛,和周围的几个老头子也都混熟了,有几个老头子说是马上要入冬用柴禾了,要到山里去打柴禾。

江阿公打击就和人家约好了,一起去砍柴。

听江阿公说,砍柴的地方距离固县县城大越八里左右。

江阿婆最近也闲的快长毛了,听江阿公这么说,也想跟着去,因为是山里想着顺便看看能不能弄些野果子。

固州县城周边的山楂树特别多,要是能摘点山楂,到时候还能做山楂罐头。

这山楂罐头的做法呀,还是林老太教着江阿婆做的,江朵很喜欢吃,每年冬天都能吃十几瓶。

江阿公想着那山离县城里面也不是太远,便也就答应了下来。

第二天江阿婆跟着江阿公,还有几个她不认识的邻居,一起去了县城旁边的山上。

这山上柴禾倒是不少,不过山楂一颗都没有看见。

见江阿婆一脸失望之色,另外一个跟着去的老婆子说道。

“老妹妹你别失望,咱们一会儿去林子深处看看,林子深处还有不少山楂树,里面应该有山楂的。”

“这往年呀,外面也是有山楂的,书上少说也能剩几十颗,今年呀咱们这儿来的难民多,估计是这些难民都把这些山楂树上的果子都摘了。”

几个男的在外围打柴禾,女的又往里面走了两里多地,果然发现了一些没被摘完,剩下的山楂。

“这山楂晒干了泡水可是不错,老妹妹你摘回去也是泡水喝吧?”

几个妇人一边儿摇树,一边儿捡树下的山楂。

那个刚才和江阿婆说话的妇人,又和江阿婆攀谈了起来。

“嗯,回去晒干了泡水喝,也能给家里孩子当零嘴。”

江阿婆随意敷衍道。

她可不能和人家说是捡回去做罐头的,要不人家接下去就该问她这东西怎么做了。

林家靠着这个挣钱的,林老太告诉她是和她关系好,放心她,她可不能出去瞎咧咧。

妇人们的关系,往往都是聊着聊着就好了,唠着唠着就熟了。

今天一共来了四个老婆子,这几个老婆子家都住在江阿婆家附近,都是一条街上的。

这几个老婆子里面有一家是县城本地的,另外几个都是从其它村里搬来避难的。

能从村里搬到县城,说明大家条件都是不错的,但条件在怎么好,也还是村里的,简约是刻在大家骨子里的美德。

要不是逼不得已,也都不愿意背井离乡,这在村里吃的用的都是自己地里长的,离了村,衣食住行啥啥都要用钱,大家也有些不适应,想方设法的想省些银子下来。


  (https://www.shubada.com/24096/11110875.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