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章:回忆屈辱
既然《故事会》里面都是标题党,那就得想办法赶紧满足它,在被自媒体长期轰炸过后,几乎人人都可以化身标题党,简直是信手拈来。
手握英雄牌钢笔,就着纯蓝墨水,提笔在白色的作业本上写下:
《震惊!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竟是一则鬼故事》就这正文大标题,绝对属于标准的UC体,放在十多年后,可能大家还一笑置之,但在2002年,只要是个读者,绝对就无法忽略这篇文章。
标题党的路,真就到此为止?
显然不可能,正文大标题之后,又继续添加小标题,长长地“————”号后,紧接着是十多年后的另一部神作名字被挂出来《盗墓笔记》。
进入正文,为了水字数,也是为了不显得太突兀,先得交代时代背景,从而让读者可以更容易地代入文章意境。
--
我叫田真,在家里管着一处古董店,爷爷是长沙土夫子,也就是通常说的“盗墓贼”。
老爷子入这行一点也不出奇,用古代的话说,叫做世袭,华中大旱那几年,饿殍遍野,那时候只有爷爷他们下地里刨些东西出来,找洋人换取粮食。
两湖地区地下古墓多,所以这叫靠山吃山,靠墓吃墓。
解放之后,逐渐洗手不干这行,之后再是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为了钱,家族一些长辈又开始下地,不过到了我这代也逐渐漂白,不再下地,凭借着从小耳濡目染的经验,开个古董店,收些正规渠道物件,也能过活。
直到千禧年之交,一次特殊经历,让我这个从小被隔离出“下地”这个人群的小年轻再次进入到家族长辈视野中,而这还得说起那次常得桃源之行。
也不知道三叔从哪里弄来一卷战国帛书,甚至还找到了帛书里面隐晦记录的地理信息,大致猜到那或许个古墓,甚至连帛书上的狐狸头,他都能找到历史记载来源,据说那是鲁国人牲时候大祭祀带的面具,其主人身份应该比鲁国的国王还更尊贵。
三叔和族中长辈认为这是一座大墓,里面肯定会有好东西,于是根据帛书指引,找到了常得市TY县,沿着一条不知名的河道往下游走。
河道两岸是连绵的桃花林,林子里没有其他任何杂树,颇为怪异。
同行一位小哥很奇怪,全程没说过半句话,就如同闷油瓶样,也不知道这小哥是怎么发现的,居然伸手从河道里捞出一块乌木,这也让船上众人惊喜万分。
正常情况下,只要是乌木,那就必定价值连城,他们这次就算什么也不干,立刻打道回府,也同样是稳赚不亏。
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三叔仔细研究过后,居然发现这块乌木本身也不简单,实际是百年老桃木沉入河床淤泥而形成,桃木能够避邪,乌木也同样有此功效,而桃木经过千年埋藏之后变成乌木,其辟邪效果绝对数一数二。
....
桃林尽头,众人终于找到了帛书所记载的地方:这是一座很突兀的山头。
三叔、闷油瓶,以及另外几人都决定进去看看,我其实也想去瞧瞧,可三叔并不愿意让我跟着,于是只能在外把风,守在桃林处等他们出来。
第一天,闲来无事,我走遍了整座桃林,据古代传说有一种很诡异地青丘狐族,它们就喜欢住在桃林里面,再想起帛书上面很突兀的狐狸头.....
三叔说那是面具的意思,但我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如果仅仅是墓主人用的面具,显然还没有重要到将其画在帛书上。
这里很多地方都充满诡异感,但我并没有找到真正有入手价值的线索,千头万绪,就是不知道哪里有问题,直到面对漫天桃花,突然心中有感而发,神叨叨地背起语文课本上那篇著名的《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洋洋洒洒一万多字下去,曹成结合几年之后《鬼吹灯》《盗墓笔记》的写作风格,甚至是抄袭部分情节元素,造就出扣人心弦的开头。
男频写小说,开头千篇一律,随便抄,只要不是全部相同就可以,比起女频作品动不动撕逼抄袭的创作环境,男频好了不知道多少,也正是如此,曹成动笔时下意识在开头借鉴了部分《盗墓笔记》元素。
直接用白话文描述了田真在三叔带领下,受好奇心驱动,跟着去“重操旧业”,想要体验盗墓行动,由于初次下地,因而被安排在外面望风把守。
田真则根据桃林环境,想起桃花源记,发现似乎文中所记载的环境跟他所处的地方颇为相似。
......
作品要投稿到《故事会》这种大众文学,曹成选择用白话文描写表述,即便需要涉及到《桃花源记》原文,他也打算尽最大努力做好文言的注解。
其实说白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到底是如何被解释成鬼故事,本质上是看作者如何对文章进行现代白话文翻译,能够有根据的将其翻译成鬼故事,那它就是鬼故事,君不见一本《红楼梦》养活了多少所谓的红学家。
回忆出桃花源记全文之后,文章逐渐展开,开始逐字逐句地解释、研究,力求让普通读者能够看懂这些暗地里的伏笔和解释,也渲染出已经入山洞里面的三叔一行人危险境地。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此处意思很明显:就是说打鱼人走到一座山前,发现山上有个洞口,而洞里面好像隐约有光线存在。
仔细想想,普通山洞里为什么会有光存在?
所有可能指向一种结果:洞里有火苗。而再看现场的山洞位置,明显也是处于半山腰,一般很难有人或动物能去得了,如果山洞里面没有人,火光又是从哪来?
唯一靠谱的解释:山洞里有能够自燃的物质:白磷。
在有空气流通的时候,白磷会发生自燃,所以会出现仿佛若有光的记载,山洞里出现白磷,那只可能是此处埋下了大量骸骨才会产生。
所以说,此乃藏尸洞,或者是殉葬坑也有可能。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此处字面意思描述了打鱼人进入洞口之后的情景:一开始很狭窄,然后逐渐宽敞。
像这种道路结构,其实很符合坟墓构造,所以山洞后面的桃花源应该是一处墓园,打鱼人从山洞进去之后,正常情况下,是应该看到很多坟墓。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此处描写大意就是说:周围的土地非常平整,房屋规划整整齐齐。
古代农村或者乡下地区,房屋修建会有可能整整齐齐吗?就算是一家人也做不到这样,正常的村落民居应该是各自朝向不同,房屋样式不一。
既然古代真实情况并非如此,那为什么文中要做这样描述?
其实在古代,唯一能够做到规划整齐的住宅群只有一种:家族墓地,而墓地又被称之为阴宅。
家族墓葬普遍都会由家族长辈管理,但凡有人去世则统一规划下葬,所以家族墓葬群能做到规划有秩,既然都是一家人,当然也确实该整整齐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字面意思: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仔细想想,桑树、竹林,再加上外面的桃花正开,这三种植物生长周期完全不同,却为什么可以同时存在,所以这其中必有蹊跷。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原意: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此处“阡陌”二字看似应该指的是田间小路,但如果将其分开,“阡”则可以指通往坟墓的道路,也就是墓园中连接不同坟墓之间的小路,或者解释为大型地宫的墓道。
除此之外,其实“陌”这个词在后来,它也被用于代指祭祀时候烧的纸钱。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此处是本文所有暗示中最明显的地方,大意是说男女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那它为何会和外人相同,毕竟这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和外面断绝联系,衣物服饰怎么可能会相同?
真要想给个解释,其实也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这里面的男女都是死人,所穿衣服是还活着的后人每年烧给他们,而活人烧给祖先的物产向来都会和当时社会环境主流有很大相同之处,所以这里男女的衣物才会和外面世界没有区别。
第二种解释:
“外人”一词,其实不一定代指桃花源外面的人,更有可能是指北方游牧民族。古有内外之辨,源自那句著名的“内诸夏而外夷狄”,因此“外人”亦可指边疆游牧民族。
文中此处描写是对桃花源人的外貌特征进行第一次描述,也是打鱼人感受到的第一印象,最应该体现出桃花源人的与众不同之处。而如果这里的衣着和外人完全相同,显然是不可能让打鱼人记忆深刻,因而在衣着方面,肯定也有什么不同之处才对。
孔子《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意思就是说:若没有管仲震慑北方,我们都要披着头发,身穿游牧民族衣服。
很显然,游牧民族服装特征就是:“左衽”
秦朝时期,游牧民族被秦军追的到处跑,而更靠近南方的两湖(荆楚)地区绝对不可能有人学游牧民族的穿衣风格,那这些有秦人背景的桃花源人为什么会穿“左衽”?
思来想去,唯一合理的解释:古人死后穿衣入殓时会这样做。
理由出自《礼记·丧大记》所记载“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
(https://www.shubada.com/23856/405834183.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