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一章 美国参战的可能
英国在中国准备给中国使绊子,但是他们暂时还没行动,现在英法正和德国在凡尔登角力,德国人在海上的无限制潜艇战也依然凶猛
到目前为止欧洲战局十分紧张,战争的消耗远超想象,在没有把握彻底解决这场危机之前,英法是不会出手的。
而且美国问题也是协约国的重点,在协约国集团看来美国目前的表现令他们失望,战争刚刚爆发时,时任美国总统托马斯·威尔逊宣布美国保持中立,他认为美国的这种避战态度才为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
这一立场受到了绝大多数美国人的支持,他宣称,美国从行动到思想上都将保持公正性,交战各方应充分尊重美国作为中立国的权利。
他认为,如果美国介入了这场战争,肯定会破坏正在进行的渐进式改革,而这个时候英法还对于美国加入战争的态度不那么强烈,他们也认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捆绑美国,并在合适的时候让美国转变立场。
随着战争的深入,英国开始对德国海岸线实施海上封锁,这阻碍了美德之间的贸易,作为回应,德国人以不受限制的潜艇战进行报复,
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用鱼雷袭击盟军贸易路线上的武装商船,1915年5月7日,德国在爱尔兰海岸附近击沉了英国的卢西塔尼亚号远洋客轮。
在1959名乘客中,有1198人丧生,其中包括128名美国人,此次事件在美国引起了广泛愤慨。
这件事曾让英国人拿出来大做文章,希望挑动美国的民意,坚定他们参加战争的决心,而当时英国的一些宣传手段成功动摇了这些民众。
因为英国在宣传的过程中,把德国塑造成了一个恶魔,并且向美国人民宣传,如果德国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那么美国当时的处境也会非常的危险。
此外由于威尔逊总统更是坚信战时贸易是推动美国贸易增长的必要条件,因此拒绝对交战国实行贸易禁运。
在战争初期,美国与交战国的贸易增长了两倍,巨大的贸易量很快耗尽了交战国的现金储备,迫使他们要求美国提供信贷。
1915年初,威尔逊允许向交战国提供贷款后,英国立刻开始大量向美国借贷,来绑定两国,英美国对向协约国提供的巨额贷款,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因为如果协约国一旦战败,这些贷款的归还就会变得遥遥无期,甚至很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英国希望用这样的方式逼迫美国和他们站在一起,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和协约国站在一起。
但是美国仍然没有协约国集团所希望的转变,在1916年威尔逊提出了谋求连任总统的竞选口号——“他让我们脱离战争”,并借助这个口号险胜。
这让协约国异常的沮丧,他们从威尔逊谋求连任的口号以及美国选民的态度中发觉,美国人依旧排斥战争。
而美国本身也确实不想要参与这场战争,因为美国当时离欧洲战场的距离非常远,影响不到美国,但是一旦发生战争的话,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很多美国民众都非常反对美国加入到这场战争当中来。
不过无限制潜艇战还是让美国人恼火,威尔逊一再警告德国人不要实行无限制的海底战争政策,他认为这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1916年3月,德国潜艇又击沉了法国客轮萨塞克斯号,威尔逊气愤至极,扬言要与德国人断绝外交关系,
除非德国政府不再攻击所有客船,并允许敌对商船的船员在任何攻击前进行弃船,这是目前为止美国最靠近协约国的一次。
但是德国政府马上做出了反应,在外交部等部门的一致要求下,德国政府接受了这些条款和条件,对美国进行了承诺。
德美之间的“误会”又消除了,这让英国政府更加的失望,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拉拢美国,爱德华格雷更是认为美国一定会和英国站在一边对德国宣战,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因为美国在向协约国提供弹药和财政援助后,就和中国一样不能被视为一个中立国,此外美国还默认了协约国对德国的封锁,也损害了它的中立性。
而且美国与中国不一样,美国在英国人的外交操纵下,现在对德国提供的贷款,卖出的货物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尤其是至关重要的战争物资,美国对德出口几乎为零,美国的战争物资主要出口向英法两国。
而中国虽然也因为给双方提供战争物资,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中立国看,但是中国一直向德国提供着物资。
如果没有中国提供的这些物资,同盟国不可能继续保持着状态,他们许多方面都将出现危机。
所以得罪美国所承担的后果在德国人眼中远没有得罪中国来的重,
一旦美国人给协约国提供物资的数量超过德国政府的忍耐力,德国对美国做出的苏塞克斯承诺就是废纸,德国人为了确保对英国的封锁,他们一定会继续无所顾忌的发动海上袭击。
爱德华格雷坚持认为德国知道这一决定有可能促使美国参战,但他们宁愿冒这个风险与威尔逊相抗衡,
因为美国到目前为止的表现已经向世界传达出一个消息,即他们可能无法迅速动员起来改变战争的进程。
所以英国只需要坚持到德国首先犯下这个错误就可以,而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的这个推断,英国政府内的许多人也表示支持。
但是德国人究竟会在什么时候犯下这个错误,他们并不清楚。
(https://www.shubada.com/19952/110255704.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