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李卫东的销售渠道(300月票加更)
整个企业连一个销售人员都没有,这在八十年代前中期是很正常的事情。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企业,哪里懂得找销售!
服装厂这种三产,本来就是靠运输公司的订单过活,当然也没有销售人员。
如今服装厂四个车间开足马力,已经生产出了四千多套皮夹克,可一件都还没卖出去呢,这四千套皮夹克,光是成本就用掉了十六万,李卫东当然要尽快的将皮夹克卖出去,以回笼资金。
衣服这类商品,摆上供销社的货架是一个好的选择,然而当时的供销社还是牛币哄哄的,对于商品、对顾客都是挑三拣四,显然不是一个友善的合作伙伴。
皮夹克的成本是四十块一件,李卫东作为一个老黑心商人,打算卖七十块一件。
这样的价格,凭着青河地区的消费能力,也消化不了四千多套皮夹克。所以还是得把皮夹克运到周边城市去出售。
然而就凭李卫东一个人,根本不可能构建周边数个城市的销售网络。
对于皮夹克的销售,李卫东早已经想好了方案。
只见李卫东找了个蛇皮麻袋,装上十几件皮夹克,自己还穿上一件,骑着摩托车,直奔青河客运车站而去。
到了客运车站,李卫东并没有进去,而是一路往西,去了青河客运西边的一片城乡结合部地区,这里有一片空地,全都是摆地摊的人,自发的形成了一个小市场。
小市场很热闹,汇集了各种小商品,什么粗布针线、锅碗瓢盆,各种日用小百货应有尽有。
而最多的还是衣服和鞋子。
李卫东骑着摩托车,在市场里转悠着,看到一个卖喇叭裤的服装摊位,立刻凑了上去。
摊主见来了个骑摩托车的青年,而且还是穿皮的,立刻判断遇到了个有钱的高干子弟,脸上顿时堆满了笑容。
“同志,要点啥?我这里的喇叭裤,今天早晨刚从南方进来的货。”摊主开口说道。
李卫东一听这摊主是本地口音,顿时摇了摇头:“不要。”然后一加油门,继续向前逛去。
很快的,李卫东又看到了一个卖牛仔裤的。
皮夹克和摩托车很显眼,摊主立刻走上前去,向李卫东推销。
“同志,来看看牛仔裤么,都是新款,港岛明星穿的都是这个。”
这个摊主操着一口南方口音,李卫东马上停了下来,开口问道:“温州来的?”
“是啊,瑞安的。”摊主开口答道。
“终于找到一个。”李卫东马上从摩托车上走下了,来到摊主身旁,开口问道:“老板这么称呼?”
老板这个词,在八六年可不常用,南方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还好一些,在北方那些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城市里,称呼别人“老板”总觉得有些别扭。
青河是个不算发达的北方城市,对于“老板”这个称呼更是陌生,至少这个温州摊主来到青河以后,没有听青河人说起过“老板”这个词。
温州摊主走南闯北,到底还是见多识广,他迅速的从“老板”称呼中脱出身来,开口说道:“我姓张。”
“原来是张老板啊!来青河做生意多久了?”李卫东说着,随手拿起一个牛仔裤,看了看做工,然后又在身上丈量了一下。
摊主只当是遇到了见谈的顾客,便开始与李卫东攀谈起来。
聊着聊着,李卫东便秀起了身上这件皮夹克。
“张老板,你觉得我这件皮夹克怎么样?”李卫东笑着问道。
“你这应该是从港岛那边买来的吧?我看海报上的港岛歌星,穿的就是这种款式。”摊主开口说道。
“那你觉得,我这件皮夹克得多少钱?”李卫东又问道。
“至少得六百块钱吧,可能还不止,毕竟港岛的东西可贵了。”摊主回答道。
李卫东也知道,摊主的话中有奉承的成分,他不以为意的抖了抖身上皮夹克,接着说道:“这件衣服只要七十块钱!”
“七十块钱?这么便宜?”摊主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随后轻声问道:“这不是皮的?”
“不是真皮的,是人造革的。”李卫东也没有隐瞒。
“人造革的?看起来跟真皮的一个样啊!”摊主轻叹一声,这一次他倒不是在奉承,而是在说实话。
“不光是看着跟真皮一个样,摸着也跟真皮一个样!”
李卫东说着,从摩托车后座的蛇皮口袋里掏出了一件皮夹克,递到了摊主手里。
摊主摸了摸皮夹克,双手揉了揉,又放在鼻子旁闻了闻,开口说道:“跟真皮一个手感啊,这不是咱们做皮货的,还真不一定能分得出来,这衣服卖七十块钱,值,真值!”
“那可是,这种人造革啊,光泽柔和自然,手感柔软,摸起来跟真皮一个样,而且抗磨碎、抗老化,耐寒透气,关键是脏了可以洗涤。你再看看这做工,这线条,笔直笔直的,是正规国营厂里生产出来的……”
一瞬间,李卫东化身为推销员,开始介绍起皮夹克。
“我怎么觉得他更像是卖衣服的!”摊主被李卫东忽悠的一愣愣的,最后还忍不住开口问道:“这皮夹克是在哪里买的?”
李卫东早就等摊主这句话,他变戏法一般的掏出了一张卡片,递给了摊主,接着说道:“你想买这种皮夹克,就去这个地方,出厂价七十块钱,童叟无欺!”
“运输公司服装厂,地址,解放路东段……”摊主读者上面的地址,下一秒,他猛然意识到,眼前的李卫东是来推销皮夹克的。
一股挫败感从摊主心中升起。作为一个卖衣服的温州商贩,反而被别人上门推销衣服,真是太不合格了!我给温州商人丢脸了!
“同志,你跟这运输公司服装厂是什么关系?”摊主不由自主的问道。
“我就是这服装厂的厂长,这件皮夹克,就是我们的产品。”李卫东说着,跨上了摩托,便要去找下一个温州商贩。
“哎,同志,别忘了你的夹克!”摊主立刻叫住李卫东,李卫东刚才递过去的夹克还在他手上呢!
“张老板,这件算是样品,你就留着吧。你要是觉得我们厂的夹克还可以的话,就去我们厂进货!要是觉得不可使,这夹克也送你穿了!”李卫东笑着说道。
望着李卫东离去的背影,摊主深深吸了一口气,一股难闻的臭味,全都是幸福二五零排出来的尾气。
看了看手中的皮夹克,摊主稍微一犹豫,还真穿在了身上,然后拿着镜子,臭美的招了招。
“这小伙子,会做生意啊!”
……
李卫东在市场上逛了一圈,专挑温州商贩的摊位推销,很快的便送出去几十件皮夹克,按照四十块的成本计算,也值上千块了。
在李卫东看来,这上千块花的值,可别小看这些温州商贩,他们能给服装厂带来的,可是几十万的生意。
这些市场上卖衣服的温州商贩,就是李卫东的销售渠道。
要说会做生意,温州人、莆田人和潮汕人,真是难分胜负。不过李卫东一时之间也找不到莆田人和潮汕人,所以只能找温州人帮忙卖皮夹克。
在改革开放前,温州商人便开始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做着最原始的生意。而改革开放以后,温州商人更是迅速的遍布大江南北。
青河地区最初的一批“个体户”,便是从温州来的商贩。
温州商贩从江浙带着各种小商品,还有衣服鞋子之类的地方,来到青河,刚下汽车,人生地不熟的,便直接在汽车站附近摆摊卖货。
久而久之,青河汽车站附近就形成了一个小市场。
那些温州来的商贩,下汽车后便就近来到小市场,撑起摊位。随后很多青河本地的待业人员,也似模似样的学着温州人,摆摊做生意。汽车站附近的小市场也慢慢的发展壮大,逐渐变成了大市场。
虽然都在一个市场里做生意,本地商贩跟温州商贩还是不同的,青河本地的商贩往往只局限于青河这一个地方,而温州的商贩,眼光却放在了全国。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卫东专挑温州商贩推销,因为李卫东知道,温州商贩有能力将皮夹克卖到全国各地,而本地的商贩,大概只懂得在青河本土市场上发展。
李卫东今天把皮夹克介绍给温州商贩,温州商贩明天进了货,说不定立刻就会背着皮夹克,去京城或者沪城去售卖,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估计都有人把皮夹克到西疆去。
而青河本地的商贩可没有这种魄力,把皮夹克介绍给他们,那么第二天青河本地的市场上就全都是卖皮夹克的,然后便是一场凶残的价格战。
……
姓张的摊主提着一个空的蛇皮袋子,来到了服装厂门前,他看了看手中的小卡片,又看了看服装厂的大门,自言自语的说道:“应该是这里。”
就在此时,服装厂看门的大爷探出头来,看了看张摊主,再看看提着的蛇皮袋子,开口问道:“是来买皮夹克的?”
张摊主点了点头,然后晃了晃手中的卡片,开口说道:“你们厂长叫我来的。”
“哦,你说的是李厂长吧!”看门大爷向着一个方向指了指,开口说道:“朝那边走,仓库在那里,直接过去就行了。”
“谢谢啊!”张摊主点了点头,心说这国营企业的大门,好像也不那么难进。
张摊主平时提货,全都是去一些小的制衣作坊,毕竟在他的家乡苏南地区,遍地都是制衣小作坊,甚至有台缝纫机就敢做衣服往外卖。这些小的制衣作坊也不讲什么品牌,大概就是什么样的衣服好卖,就做什么样子的。
张摊主顺着看门大爷的指点,向着仓库走去,远远的就看着一个熟悉的人影,扛着一个蛇皮袋子走了过来。
这人是张摊主的温州同乡,也在车站西边的市场摆摊。
同乡见同乡,两个人脚下的步伐都不由自主的变快了许多。
张摊主意识到,已经有同乡拿到货了,所以他得快一点,免得钱都被同乡挣走了。而同乡也意识到,又有一个同乡来拿货,多了一个竞争者,皮夹克得快点卖才行!
(https://www.shubada.com/12999/616133737.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