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达 >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 第 167 章

第 167 章


【“在了解董仲舒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被汉武陛下所推行的大一统。

  我们一直强调大一统,那么大一统是什么呢?

  它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

  ““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始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但是这个时候的“大一统”概念只是解释王朝更替的理论,是早期国家建立之理念。

  后来才引申为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汉书.王吉传》:“《[chun]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chun]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大佬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加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孔子提出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理想的秩序社会。

  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

  《吕氏[chun]秋》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

  管仲甚至还提出了具体制度上的大一统。

  ……这都是对国家政治秩序的“大一统”观念的不同表述,但他们都强调自上而下的政令统一。

  还有诸如墨子孟子荀子都各有其理论,大家对这方面感兴趣可以去看看他们的思想理论。”

  “而这些理念最终由“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秦朝变成了现实。”】

  无人注意之时,嬴政眼里闪过一丝黯然。

  他计划好一切,却都被毁了。

  【“从秦始皇开始,“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但是由于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暂,所以真正系统发挥《[chun]秋》大一统思想的是董仲舒。

  他提出“《[chun]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这是说,封建的大一统是天地古今之道,是不可改变的。

  有了大一统的国家,必须具有适应这种大一统国家的统一思想,只有上下统一,才能保证法制号令规章制度的畅行。”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创造全新的儒家思想。”

  “当然啦,汉朝的大一统并不能全部归功于董仲舒,准确的说,是司马迁著《史记》完成了血缘谱系的缔造,为祖先崇拜夯实了人文基础;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完成了国家统治的法理[xing]构建;

  而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则用铁骑刀马诠释了“凡[ri]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真理。

  诚然董仲舒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也不能忽略其他人的功劳。

  举例:如果没有卫青霍去病等人把匈奴打回老家,反而让匈奴南下,

  那么国家都不能统一了,谁还在乎什么学说呢。

  是以孝武皇帝不惜国力也要打匈奴,实现内外一统。”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方面的大一统,这是每一个当时人的功劳。”

  李一表示自己是很严谨的,并没有不喜欢董仲舒。

  好吧,还是有那么一啾咪的,毕竟那些年听了无数董仲舒的坏话咳咳。

  但是,人长大了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别人的优缺点。

  人都是有局限[xing]的嘛。

  假如董仲舒那么不堪,那么儒家就不会在他的带领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常青树,被历代统治者所重用。

  “当然,到了后面大一统概念又有新的变化,但是就如我说的,因时而异嘛。”

  “回到董仲舒,汉朝的大一统不是董仲舒一人缔造的,但毫无疑问,他提出成[shu]的理论体系。

  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董仲舒敏锐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没有形成大一统思想,诸侯各自为政。

  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

  他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chun]秋》中找到了"大一统"。

  董仲舒根据《公羊[chun]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

  他在《天人三策》中说:"《[chun]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

  “毫无疑问,董仲舒这一套[chun]秋大一统深得陛下心,于是儒家在汉朝更上一层楼了。

  不过其中关于孝武皇帝是否听取董仲舒的建议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尚且存疑,有说有,有说没有,本人也没有深入研究,在此就不多做说明了。”】

  刘彻:?虽然他“罢申、商、韩”,虽然他确实“绌抑黄老,崇尚儒学”重用儒家学说,但是还没有到罢黜百家的吧?

  刘猪猪有点郁闷,感觉在后世这个话题肯定是腥风血雨。

  他背锅了!

  刘彻磨牙,幽幽的想:他今天受的委屈,都是要还的。

  【“现代讲究思想文化百花齐放,所以董仲舒这个建议不管有没有被采用,都是要被批评的。

  而且后来的王朝已经实质的践行这一点,即真正意义是达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jing]神一振,他才不管几千年后的思想是不是百花齐放呢,那太久远了。

  但是眼下可以知道的是后来的王朝都独尊儒术……他满意的点头。

  至少证明他是对的,儒家思想才是最适合大一统王朝的。

  【“可以肯定的是,刘彻陛下至少采纳相当一部分了董仲舒的建议,当然,天人感应什么的,对霸道唯我独尊的汉武陛下那就是浮云。

  董仲舒在提出[chun]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

  想的同时,也提出"天人感应"论。

  天人感应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

  董仲舒把《[chun]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

  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

  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他提出天人感应一方面想借此来巩固封建君主王权的政权稳固,提升王权的权威[xing];另一方面也是想利用“天和人可以相互感应”这一说法来束缚君主,要君主切莫“胡作非为”。

  在古代,皇帝就是最大的,一旦失控那就是巨大的灾难。

  官员犯错尚且有法律和皇帝制裁,但是皇帝犯错谁能怎么样呢?不能。

  难道要等到天怒人怨,百姓流离失所,天下人都离心的时候才能制裁皇帝吗?

  那代价未免太大太大了。”

  “董仲舒清楚意识到皇帝是一种多么容易失控的生物,于是在君权神授之上进一步提出天人感应,想要限制君王的权利,让坐在龙椅上的人好好干活,不要放纵自己,要当一个好皇帝。”

  如果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他出于私心,或者由衷的认为儒家就是比其他家好,不需要其他学说才提出的。

  那么[chun]秋大一统就是他基于国情提出的,而天人感应则是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负责吧。”

  “诚然我们看见明君因为正常的天象不得不下罪己诏,并且被攻讦的时候很为他们抱不平,觉得这是迷信,很莫明其妙。

  但是事实上,在君权至上的古代,这一套又真的很有必要,因为除了虚无缥缈的神,还有谁能让皇帝忌惮呢?

  而古代,明君才是少数的,更多的是平庸甚至昏庸的君王。

  所以,君权必须受到限制。”】

  嬴政挑了挑眉,他一直以为天幕是很支持他的,而他恰恰不喜欢被指手画脚。

  不过,嬴政一想到胡亥,又觉得这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凡胡亥不放纵赵高,赵高也不能胡作非为,两个人也不会一下子就把大秦弄完了。

  所以如果一开始有谁能制约胡亥就好了。

  也不能指望后代各个都英明神武,天纵奇才吧。

  刘彻狐疑,天幕这是暗戳戳的骂他???

  李一:啊?没有吧?有吗?

  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李一当然知道不能放纵君权啦,但是她又坚信政哥是不一样的,毕竟……他心心念念只有大秦,其他都是浮云。

  二凤,感觉也是很可靠的。

  嗯,猪猪的话。李一眼神漂移,只能说,人不要想太多……谁自己后期发疯谁清楚。

  哦,忘记猪猪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过分自信,坚信自己没有错,如果有错,请参考上一条。

  当然,谁把希望寄托在皇帝的节[cao]上谁才是傻子。

  但是没关系,李一有杀手锏,运朝听过没有,皇帝修为和国家挂钩,只有搞好国家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反之,不想当好皇帝,反而瞎折腾,那就等着被国运反噬然后咔嚓咔嚓吧。

  所以,想要修仙的皇帝,就去走运朝之道吧。

  这种道,莫名适合政哥,不过......李一看着系统商城内死贵死贵的运朝之法,深感前路艰难。

  毕竟她现在的积分也就购一半出一丢丢而已。

  想买的东西太多嘤。李一深深感叹自己太穷了。!


  (https://www.shubada.com/2525/11111192.html)


1秒记住书吧达:www.shubada.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shubada.com